民间故事一般分为幻想性故事和生活故事两大类。本人认为民间故事中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类别,即机智人物故事。这样,在本节研究中我们把民间故事分为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三大类。
(一)幻想性故事
广西各民族人民口头流传的部分幻想性故事以反映阶级矛盾为内容,表现了统治阶级对普通民众的剥削和压迫,体现了广西各民族人民反抗压迫,争取平等、自由的意愿。
流传于广西多个民族中的《百鸟衣》传说说:张亚原赶圩卖油堆,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只大公鸡,公鸡跳进张亚原的箩筐里,张亚原把它带回了家。张亚原的母亲告诉儿子“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要”。张亚原几次把公鸡送走,它又跑了回来。后来,公鸡突然变成一个大姑娘,和张亚原结成了夫妻。张亚原夫妻在圩上开了一家货店,铺门两边写道“大官家百货无,小亚原逢货有”。状元经过看到货店门口的字,以为口气太大,就派人上门买货。因为到店里买什么有什么,状元感到奇怪。有人告诉他,张亚原有位美丽能干的妻子,状元便抢走张亚原的妻子送给了皇帝。张亚原按照妻子的吩咐,打了一百只鸟,用鸟的羽毛做成百鸟衣,又买了一面鼓、一面锣,然后千里跋涉走到京城,在街上敲锣打鼓地舞起来。张亚原的妻子被抢进皇宫后一直愁眉苦脸,听到街上的锣鼓声才乐了起来。皇帝传旨,让舞百鸟衣的人入宫。皇帝为讨张亚原妻子的欢心,把龙袍脱给张亚原,自己换上百鸟衣。太监、宫人以为皇帝是怪物,一阵乱打,皇帝变成了一只山鸡飞向山林。亚原夫妻双双回了家园。[40]
《百鸟衣》故事无疑表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反抗压迫,获得幸福生活的愿望。《壮族文学发展史》中指出:百鸟衣里的青年男女是“壮族人民在封建统治的阶级压迫下坚强不屈的象征。他们是壮族劳动人民在苦难中敢于斗争并终于获得胜利的化身”[41]。诚如所说,《百鸟衣》故事突出地反映了包括壮族在内的广西各民族人民反压迫的意愿。
京族的《海花》故事也是一则反映阶级压迫,表现阶级斗争的故事。故事说:京族三岛有一对善良的夫妇,丈夫名叫海生,妻子名叫海花。渔霸看上了海花,找借口把海生关进了土牢,强迫海花做小老婆。海花不屈服,咬断了渔霸的手指。海花每天起早摸黑劳动,换了钱去买米,做好粥饭送给海生。一次,海花送粥走到半路时,遇到一位乞丐请求施舍,海花就把粥给了乞丐,然后又回家重新给海生煮粥。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到了第七天的夜里,海花梦到乞丐送她一只海螺。海花醒来手里真的捧着一只海螺,她就把海螺放到瓦罐里养了起来。第二天一早,海花打开锅准备做饭,竟看到锅里鸡鸭鱼肉饭菜俱全。海花把饭菜送到牢里,海生吃了,顿觉浑身是力,把手往土牢的木栅上一拍,碗口粗的木柱一下子变成了碎屑。海花拉着海生逃出了土牢。渔霸到海生家里去搜捕海生,瓦罐里跳出一个威武的后生把渔霸和家丁统统杀了。[42]
该故事充分揭露了古代社会阶级压迫的残酷,也表现了被压迫阶级的坚强不屈。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劳动人民只能把推翻压迫的愿望寄托于幻想和想象。
流传于金秀县瑶族群众口头的《神笔》故事,应该是受汉族《神笔马良》故事的影响而产生的,该故事与《神笔马良》故事一样是反映阶级压迫与阶级斗争为主题。该故事说:孤儿金平锄地时挖到一支笔,晚上回到家,他画了一口缸,第二天一早,缸里盛满了雪白的大米。以后,他就给穷人画耕牛、画房屋……神笔的秘密很快被财主知道了,他带着家丁抢走了画笔。财主回到家,画了一口米缸,第二天满缸都是大粪。财主又画了一缸金子,第二天一看,都是石头。财主把神笔给烧了。金平拿神笔烧出的炭灰做肥料培植梨树,梨树的树叶都成了白银。财主带着狗腿子去摇晃梨树,希望摇下银子来,摇下的都是冰雹,砸得财主和狗腿子哭爹叫娘。财主又把梨树砍掉,烧成炭灰。金平又拿炭灰去种竹子。竹子长高了,金平拿它做鱼竿去钓鱼。用这根鱼竿钓鱼,金平一天能钓到二百多斤鱼。财主又把鱼竿抢走了,结果,财主钓上来一条毒蛇,把他和狗腿子都咬死了。[43]
故事细致刻画了财主的贪婪,他一次又一次掠夺金平的财宝,最后被自己的贪欲害死。尽管故事中没有描写金平对财主的反抗斗争,但结局安排为财主和狗腿子被毒蛇咬死,显然反映了劳苦大众反压迫的意愿。
流传于广西各民族民众口头的幻想性故事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反映了劳动者战胜压迫者的理想和愿望。现实中劳动人民被抢走财产、妻子后,其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但故事的结局却常常是主人公战胜邪恶,取得了胜利。钟敬文指出:“这种完满的结局,表现了劳动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44]正如钟氏所说,幻想性故事在反映阶级斗争时,总是借助于想象和幻想,将最后的胜利归属于劳动者自己,一方面表现出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乐观主义精神。
(二)生活故事
生活故事是现实性比较强的民间故事。它的幻想性较少或完全没有幻想性。这类故事具有尖锐、鲜明的阶级倾向性。《长工和地主》故事是我国民间生活故事中最常见的一类故事,它是贫苦农民同地主阶级进行斗争的精神武器,也是他们自我教育和娱乐的工具。《长工和地主》故事在民间故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在广西各民族口头也有《长工和地主》的故事在流传。
流传在广西壮族民众口头的《一碟鱼和一箩谷》传说说:德七去财主家做工,地主许下条件“一日三餐饭饱肚胀,每天还有一碟鱼”。德七在财主家做了一些日子工,吃饭不见有鱼,就去问财主。财主指着碟子上画的鱼说“这不是鱼吗”。
德七忍气吞声做了一年工,第二年和财主说少于一箩谷不干,财主家缺人手就答应了下来。快到年底的时候德七让人编了一个大箩。年尾,德七找财主领谷子,财主就找一个只能装三四十斤谷的箩装谷给他。德七说“我讲的不是这种箩”。财主换个大箩,德七还是摇头。财主生气了,就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你有就去拿来吧”!德七就让几个兄弟把那个大箩抬了来。财主不承认那是箩,说“众人如果说是箩,我才给谷子”。结果大家异口同声说这就是箩。德七获得了三千多斤谷子。[45]
流传于宾阳县各民族群众口头的《三次玩笑》故事说:一个小伙到地主家做工,提出条件“不要地主的工钱,只是要开三次玩笑,如果地主把玩笑当真一次,就补发长工两年的工钱;把玩笑当真两次,就给长工打水洗脚;把玩笑当真三次,就给长工们端茶、点火抽烟”。小伙子手勤脚快,地主很是满意。一天,这小伙子满头大汗,跑回来拆下门板就走,地主问他拆门板去干什么,他说少爷摔死了,要用门板抬少爷。这下财主一家鬼哭狼嚎,乱成了一锅粥。小伙子扛着门板,跑到山上,把门板丢到正在打猎的少爷面前,“哇”地哭了起来。少爷问他哭什么,他说财主家里失火,慌乱中以为扛出来了一件贵重东西,谁知是块门板。少爷一听,飞身上马,急急忙忙往家奔。等到财主一家把事情弄清楚后,财主气得七窍生烟,指着小伙子大骂。小伙子心平气和地对他说“老爷你输了,还输了三次哩”!就这样地主被长工戏耍了三次,给他们补发了两年的工钱,给他们打水洗脚,给他们点火抽烟……[46]
在金秀县瑶族群众中的《牛陷烂泥田》故事说:甘洛从小就给财主家放牛,和财主家的长工相处得很好,财主欺负长工,甘洛就给长工们出谋划策。一天,一头牛摔死在山上,大家急了,长工去找甘洛商量。甘洛让大家割下牛头,把肉煮吃了,剩下的腊干做藏菜。牛头呢,放在烂泥田里。晚上,财主数牛发现少了一头,就去盘问长工,甘洛说牛陷进烂泥塘里,拉不出来。财主让大家跟着他一块去看牛。到了田边,财主果然看到一个牛头陷在田里,风一吹,牛耳左右晃动。财主让大家把牛拉出来。大家扎成个藤圈,往田中一抛套住牛头,一下子把牛头拉到田边。财主问牛身呢,大家都说陷进烂泥塘里啦。财主下田去寻,陷进泥坑。长工们用藤圈把财主拖了上来。财主直说烂泥塘厉害。[47](www.daowen.com)
流传于广西地区的《长工与地主》故事尖锐地揭露出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和压迫农民的残酷本质,歌颂了骆越先民的斗争精神。在这类故事中,长工总是勇敢、智慧,而财主总是贪婪、愚蠢,斗争的结果,总是长工胜利,地主失败,让人们在辛辣的讽刺中感到愉快。
(三)机智人物故事
叶春生指出:“机智人物故事是民间生活故事的一个特殊类别。……这类故事都以一个聪明机智的人物做主人公,通过他如何以其聪明才智,表现他卓越的才能,构成一个小小的喜剧。这是过去时代的人民对统治者斗争的一个手段。”[48]正如叶氏所说,机智人物故事表现了劳动者在与统治者和恶势力斗争中的智慧,体现了人民群众丰富的斗争经验,反映了社会下层反压迫的意愿。
在广西各民族劳动群众的口头广为流传着机智人物故事,在壮族群众中流传着《勒堆的故事》《特堆的故事》《勒显的故事》《年来的故事》《卜伙的故事》《老登的故事》《韦启有的故事》和《颠公的故事》等,在侗族群众中流传着《开甲的故事》《卜宽的故事》等,在仫佬族群众中流传着《潘曼的故事》,在京族群众中流传着《计叔的故事》,在广西汉族群众中流传着《老窍的故事》。广西各民族的机智人物故事,表现了骆越先民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壮族群众围绕着机智人物“勒堆”,编织了许多故事,其中包括《换金猫》《解毒药》《换秤》《菩萨显灵》等十余篇。《换金猫》故事说:勒堆宣称自己捡了一只金猫,财主听说后想据为己有。
一个圩日,财主杀了两口猪去卖,瞧见勒堆从街头走来,布袋搭在肩头沉甸甸的,便上前和勒堆搭讪,说:“勒堆,你瞧,我的肉多好!要不,我给你换。”勒堆问:“怎么换?”财主说:“两头猪的肉换你袋子的东西。”就这样财主用两头猪的肉换了勒堆的“金猫”。[49]
《换秤》也说的是勒堆巧戏财主的故事。财主去喝酒,把开仓借粮的事交给勒堆。他拿来一杆秤交给勒堆,并告诉他:“就用它称谷子。”勒堆恭恭敬敬地答应下来。财主走后,勒堆把秤砣绳扯断,扔到屋角,换了另一把秤。原来勒堆摸清了财主的底细,知道财主家有两把秤,放债时用的是小秤,一担谷子要少给十斤;收租时用的是大秤,一担谷子要多收十斤。三天后财主回来了,他看到勒堆用的是大秤,使村民每借一升谷就多得十斤,便骂他:“混账东西,怎么把秤换了?”勒堆说:“那把秤的秤砣绳子断了,所以我换了这把。反正一样的。每年收租不是都用这把秤吗?”财主大呼:“错了!错了!”勒堆说:“没错,大家都认得你这把秤呢!要不,让大家来看看?”财主怕勒堆把真相说出去,吓得直摇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呀![50]
“计叔”是京族群众口头创作中阿凡提式的人物,围绕着他有许多故事在流传。其中一些故事是讲他如何与官吏和财主斗智的。《塘角鱼》故事说:一天,村里的张成老满脸愁容,上门来找计叔,说他家那个鱼塘每年产鱼数千斤,一家大小都靠它,可是地头蛇硬逼张成老卖给他,张成老问计叔怎么办。计叔咬着张成老的耳朵如此这般地说了几句。
张成老去对地头蛇说:“鱼塘是可以卖的,不过有个条件,在写契纸的时候,要注明塘角鱼(一种无鳞野鱼,肉细嫩,味鲜美,两广人视为滋补珍品)不卖。”地头蛇说:“可以!塘角鱼我决不要你的。”这样,他们找计叔做中间人,立了契纸交了钱。
地头蛇得了鱼塘,天天叫长工细心照料,把鱼养得又肥又大。转眼到了年底,是干塘打鱼的时候了。这天,地头蛇走到塘边,见张成老和计叔已把塘水抽干,捉了几大竹箩的大鱼,不禁怒火万丈,冲过去说:“要命的就乖乖地把鱼抬到我家去!”计叔说:“这鱼是张成老的,卖塘契纸上写明的嘛!”“放屁!契纸上写的是不卖塘角鱼,你现在抓的是塘角鱼吗?”“都是塘角鱼,塘中间的我们一条也不抓。”
原来这鱼塘中间浅,四角深,塘水干了,鱼都逃到四个鱼塘角里来了。确实计叔和张成老捉的都是四个塘角里的鱼啊。[51]
“潘曼”,是仫佬族民间故事中的一个伊索、阿凡提式的人物,因为故事中他在与官府和财主做斗争时常假扮瞎子,又叫潘瞎子。故事讲,他出身贫苦,当过长工,为人聪明机智,诙谐幽默而又刚正不阿,见义勇为,专爱打抱不平,常常弄得一些地方官吏和财主老爷丑态百出,狼狈不堪,大灭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威风,大长了劳动人民的志气,他是仫佬族人智慧和反抗精神的化身。《我们在找虱子》就是一则关于潘曼巧对财主的故事。潘曼给财主打工,这家财主天不亮就吆喝着长工出门给他干活。这天早上,天还黑麻麻的,财主就喊:“天亮了,起床上工了!”见里面没有动静,财主又喊:“太阳都晒到屁股了,怎么还不起床?”这时潘曼说:“我们早已起床,你家虱子太多,现在大家正在找虱子呢!”财主看看黑麻麻的天,冷笑说:“到处都是黑麻麻的,你们怎么找得到虱子?”潘曼哈哈大笑,说:“老爷,刚才你不是说日头已经晒到我们屁股了吗?”[52]
机智人物的故事在广西各族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百讲不厌,百听不烦。有些地方逢年过节,除夕守岁,人们围着火堆,边讲边笑,通宵达旦,兴味盎然。机智人物故事之所以这样深入人心,为广西各族人民津津乐道,主要是因为故事中的主人公爱穷苦人之所爱,恨穷苦人之所恨,他们生活于普通百姓之中,代表着普通百姓的利益,他们是普通大众集体智慧的象征,也是被压迫人民反抗意愿的象征。
以上,我们就广西各民族群众口头流传的幻想性故事、生活故事和机智人物故事中反映阶级斗争、表现人民反抗意志的内容做了梳理。广西各民族民间故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反映了阶级剥削与阶级压迫,自然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在故事中,或由于获得超自然力的帮助,或由于劳动者自身的机智多谋,受压迫群众总是胜利的获得者,民间故事中洋溢着乐观主义气氛,表现了社会下层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