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桂学研究(第5卷):广西民众抗争自然的多民族文化精神

桂学研究(第5卷):广西民众抗争自然的多民族文化精神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故事以反映社会矛盾为主,但也有少量反映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此看来,流传于广西各民族民间口头的以斗蛇为主题的故事是一种对历史的记忆,反映了骆越先民与蛇灾做斗争的历史,反映了他们战胜蛇害的理想与愿望。总之,广西各民族民间故事中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这些故事是对骆越先民古代生活的反映,表达了广西各族人民反抗自然奴役的精神,表达了他们支配自然的愿望。

桂学研究(第5卷):广西民众抗争自然的多民族文化精神

前边我们讲到,广西各民族的神话、传说,都有大量内容反映骆越先民与自然做斗争的内容,表现了广西各民族先民敢于抗争自然的精神与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民间故事以反映社会矛盾为主,但也有少量反映人与自然的矛盾。广西各民族民间故事中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骆越先民与自然的斗争,反映他们征服自然的理想与愿望。

流传于金秀县瑶族群众中的《侬给斩蛇》的传说说:很久以前,蛇山上大枫树下的大石洞里有一条比水桶还粗的大蟒蛇,大蟒蛇常常出洞害人,瑶家姑娘路过蛇洞,十有九人葬身蛇腹。孤儿侬给决心斩掉大蟒蛇。侬给带上尖刀来到大枫树下,大蟒蛇张开血盆大口把他吞了下去。侬给用尖刀猛戳蟒蛇,最终剖开了蟒蛇的肚皮。一个个金耳环和银手镯从大蛇肚里滚落下来,足足装了一个背篓。侬给把耳环和手镯背回寨里,分别送到被害者的亲人手里。[33]

流传于三江县侗族群众中的《七叶一枝花》的传说说:弄老山有个小村子,村里有一户人家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日子过得很顺心。可好景不长,弄老山蹿出一条水桶般粗的蟒蛇,逢牲畜就吃牲畜,逢人就吞人。一家人决计除掉蟒蛇,父亲与七兄弟都先后在与蟒蛇的斗争中牺牲,家里只剩下母女两个。女儿发誓要为父兄报仇,为母亲劝阻。这时,出现了一位白胡子公公,白胡子公公给她一丸丹药,告诉她,要想除掉大蟒,就要钻进蟒蛇肚里。最后,姑娘钻进了蟒蛇的肚皮,蟒蛇肝肠寸断而死,而姑娘也失去了生命。[34]

古代广西草莽遍野,茂林覆盖,蟒蛇为害大概不足为奇,这种社会现实应该是产生这一类民间故事的社会背景。《桂海虞衡志》载:“蚺蛇。大者如柱,长称之。其胆入药。南人腊其皮,刮去鳞,以鞔鼓。蛇常出逐鹿食,寨兵善捕之。数辈满头插花,趋赴蛇。蛇喜花,必驻视,渐近竞拊其首,大呼‘红娘子’。蛇头益俯不动,壮士大刀断其首,众悉奔散,远伺之。有顷,蛇省觉,奋迅腾掷,傍小木尽拔,力竭乃毙。数十人舁之,一村饱其肉。”[35]

又《岭外代答》载:“蚺蛇能食獐鹿。人见獐鹿惊逸,必知其为蛇,相与赴之,环而讴歌,呼之曰徙架反,谓姊也。蛇闻歌即俯首,人竞采野花置蛇首,蛇愈伏,乃投以木株,蛇就枕焉。人掘坎枕侧,蛇不顾也。坎成,以利刃一挥,堕首于坎,急压以土,人乃四散。食顷,蛇身腾掷,一方草木为摧。……以蛇之大,而甘受制,诚愚,然特其未见水耳,彼一见水,必夭矫其形,不受制伏,起而吞人。虽不遇水,有小儿在侧,亦忽吞之。”[36]

上述文献记载足可说明,在古代社会广西蟒蛇为害并非文学虚构,而是确凿的社会事实。就此看来,流传于广西各民族民间口头的以斗蛇为主题的故事是一种对历史的记忆,反映了骆越先民与蛇灾做斗争的历史,反映了他们战胜蛇害的理想与愿望。(www.daowen.com)

森林覆盖,崇山峻岭之间肯定是怪兽、猛兽出没的地方。《岭外代答》载:“广西有兽名人熊,乃一长大人也。被发裸体,手爪长锐,常以爪划橄榄木,取其脂液涂身,厚数寸,用以御寒暑,敌搏噬。是兽也,力能搏虎,每趻踔而行,道遇一木根,必拔去而后行。登木而食橡栗,必折尽而后已。余夜宿昭州滩下,闻山中拔木声,舟师急移舟宿远岸。问之,曰:‘人熊在山,能即船害人。’又云:‘往年融州有人熊渡水,人以为兽也,拏舟刺之以枪,熊就水接枪折之,遂破人舟。’其在山中,遇人则执人手,以舌掩面而笑,少焉,以爪抉人目睛而去。尝有人熊,日坐于瑶人之门,瑶人每投以饭,因起机心,以大木两片紧合之,中椓一杙,令两木中开。次日人熊至,见杙而怒,跨坐,拔去杙而两木合,正害其势,乃死。瑶人急去木,以米泔洗地。继而雌至求雄,莫辨所杀之处,遂不为害。不然,虽瑶人亦不可得而安居矣。 ”[37]

周去非在这里记载了古代岭南地区人熊为害的情况,并记下了人们与人熊斗智斗勇的传闻。在金秀县瑶族群众口头流传的《斗妖记》的故事就生动地反映了广西各民族民众与人熊斗争的情景,故事说:人熊精闯进寨子吃光了猪牛鸡鸭,又抓人来吃。德高望重的老者苏公仆访得能人钢脑壳、铁手指、犁头脚,然后,苏公仆带领三位能人打死了人熊精,瑶家才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38]《岭外代答》中说人熊特别爱笑,“遇人则执人手,以舌掩面笑”。《斗妖记》故事中有一段描述与《岭外代答》的记载颇为类似:人熊精嬉笑着把毛茸茸的利爪扬起来。公仆把套了竹筒的双手伸过去,人熊精抓住两个大竹筒,以为抓住人的两只大手,张着嘴笑眯了眼。故事中的人熊大概就是狗熊,《岭外代答》与《斗妖记》故事对它的描述自然有许多夸张的因素。

京族主要聚居在南海北部湾的巫头、山心、万尾三个小岛及与其临近的大陆上的一些沿海村镇,他们主要从事渔业生产,过着海上生活,因而他们与自然的矛盾主要是与各种海上自然灾难的矛盾。流传于京族民众口头的《珠子降龙》的故事说:大海上有一个小小岛国,百姓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有一年岛国忽然刮起一阵妖风,妖风过后,岛上草木枯黄,人死畜亡。就在这一天,一位寡妇生下一个口含玉珠的娃娃,大家叫他珠子。珠子不几天就变成了一个后生哥。他指着远方的海面对大家说:那就是降灾的妖龙。珠子为了降伏妖龙,费尽千辛万苦凿掉岩石,找到了天剑。他又日夜练武,习成武艺,然后,他要去除掉海中妖龙。珠子在大战中被妖龙吞进肚里,他用天剑猛刺妖龙的肚子,妖龙终于服输。岛上重现天高气爽、风平浪静、草木生辉、百鸟歌唱的景象。[39]该故事中的妖龙显然是海上各种自然灾害的形象化象征,而珠子则是京族人民集体的象征,整则故事则是反映了京族人民与海上自然灾害的斗争,表达了京族人民战胜自然灾难的愿望。

总之,广西各民族民间故事中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斗争,这些故事是对骆越先民古代生活的反映,表达了广西各族人民反抗自然奴役的精神,表达了他们支配自然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