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间文学概论》中指出:“莫一大王、岑逊王、稼、覃三九等神性英雄人物身上……反映了壮、仫佬、毛南等骆越后裔诸民族改造家乡穷山恶水自然面貌的愿望。”[11]正如《广西民间文学概论》的著者所言,流传于壮、仫佬、毛南等民族民众口头的《莫一大王》《稼》《覃三九》等传说虽然主要反映他们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但一些情节与母题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愿望。流传于罗城县仫佬族群众口头的《稼》的传说说:稼把宝毛绕在竹鞭上牧牛,牛乖乖听话。用牛鞭赶山,石山移动,腾出大片平地,大家开垦造田。[12]《莫一大王》传说中这类表达征服自然愿望的情节因素更多。流传于南丹县壮族群众中的《莫一大王和十二大龙》的传说说:南丹河里有十二条妖龙,要人年年进献牺牲,如果不贡,就连降暴雨,淹没田垌村庄。莫一大王跳进河里与妖龙搏斗,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将它们全部降伏,责令它们“按季节耕云播雨,保证风调雨顺”。[13]流传于河池市壮族民众口头的《神牛的儿子莫一大王》的传说说:莫一看到一条河被山挡住,山的这边洪水泛滥成灾;山那边没有河,老是闹旱灾,就用伞尖戳向山腰,戳出一个山洞。从此,一边不闹水灾,一边也不闹旱灾了。又有一情节说:山区缺盐,盐是海水制的,大家要求搬山造海,莫一大王用伞尖戳住山腰,把山背走了。[14]
总之,在流传于广西各民族民众口头上的虚拟的英雄人物传奇中,这些英雄人物既是阶级斗争的先锋,也是改造自然的英雄。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广西各族人民反抗阶级压迫与征服自然灾害的双重愿望。那些流传于广西各民族民众口头上的历史上实有其人的英雄人物传说中,也有一些情节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愿望。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曾率军南征交趾,平定征侧、征二的叛乱。死后被广西等地群众奉为神灵,在广西各族人民口头广泛流传着有关他的传说,其中部分传说是反映马援征服自然的神威的,表现了广西各族人民希望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对于广西等各地民众中广为流传的马援的传说,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如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六载:“廉州海中常有浪,三口连珠而起,声若雷轰,名三口浪。相传旧有九口,马伏波射减其六。屈大均先生有《射潮歌》云:‘后羿射日落其九,伏波射潮减六口;海水至今不敢骄,三口连珠若雷吼。’人知钱王射潮,而伏波射潮罕有知者。”[15]该传说说:廉州海上本来有九口巨浪,被马援射落了六口,还剩下三口。该传说至今仍流传于防城港市壮、汉、京、瑶等各族人民口头。[16]另有一则马援的传说说:左江上游的龙州丽江河有个深潭,潭中有一条鲤鱼精。鲤鱼精常年兴风作浪,要人们每年五月初五投送童男童女。马援来左江平乱,凯旋之际至伏波潭,恰遇鲤鱼精发威。马援的白马飞身变为金钟,将鲤鱼精罩入江底。从此,潭中风平浪静,潭底常年有鲤鱼精在金钟里挣扎,尾巴拍打金钟发出声响,人们称为“伏波鸣琴”。[17]
在上述传说中,马援被赋予了超自然力,他已经成为神性人物,其坐骑也被神化,具有了让自然畏服或征服自然的神威,展现了广西各族民众号令自然的愿望。
吴勉,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明朝初年,由于朝廷对侗族地区进行武装征服,肆意蹂躏人民,吴勉率众起义,坚持八年之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吴勉的英雄事迹却被侗族人民世世代代传颂。关于吴勉的传说主要是反映他与封建朝廷做斗争的,但也有部分传说是反映他征服自然的神威的,如流传于三江县侗族民众口头的《信洞的由来》的传说说:过去,信洞这个地方经常发生旱灾,距离信洞五里路便是管团湖,大家想着把管团湖的水引过来,可是隔着五里路的石岩山,令大家犯难。这时候,吴勉说话了:“我到管团湖去,用棍子把岩山一捅,水就流到你们寨边来,你们子孙万代就再也不愁无水种田了。”吴勉说完这话就走了。大家以为吴勉是开玩笑,可不一会儿,山下突然响起哗啦哗啦的水声,大水卷着干树叶滚滚地冲下来。[18]在侗族民间传说中吴勉既是一位阶级斗争的战士,也是一位征服自然的英雄。
以上提到的英雄传说,无论是虚拟人物传说,还是历史上实有人物的传说,它们主要的还是表现社会斗争,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所占比例不多。在广西各民族的山水传说中,反映人类与自然做斗争的内容更多。在这些传说中,广西各族人民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现。
有学者称广西地区是“人类居住生存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之一”[19]。广西开发较晚,古代社会的广西大都为草莽或森林覆盖,毒蛇猛兽猖獗,瘴疠肆虐。广西一方面气候炎热,雨水充沛,易形成涝灾,另一方面,又因多喀斯特地貌,难于存储地表水,而易于形成旱灾。除此之外,广西还多崇山峻岭,耕地面积极少,俗说“九分石头一分土”。总之,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广西各族先民面临着种种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兽灾以及由动植物所造成的各种自然灾害等。
在广西各民族的山水传说中以反映人们与旱灾和涝灾做斗争的传说为多。在这些传说中,旱涝之灾往往被归于妖龙作怪。流传于三江县侗族的《阳洞滩瀑布的传说》说:古时阳洞滩这个地方土地肥沃,百姓吃穿不愁。后来,从天上降下九条孽龙,到阳洞滩洗澡戏闹,把河门给堵住了,从此,侗寨木楼和庄稼都淹在水中。一年又一年,人们眼巴巴地望着田庄受糟蹋,但又毫无办法。这时,包思挺身而出,挥刀抡锤杀向洗澡的九条孽龙。乡亲们擂鼓助阵,包思抖擞精神顺利杀掉了八条孽龙,但在消灭最后一条孽龙时被龙尾拍到了峭崖上,化作了石人。包思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阳洞滩的风调雨顺和乡亲们的安乐生活。[20]
流传于罗城县仫佬族群众口中的《北岭覆钟》的传说说:天上的雷公派两条黄龙到仫佬山乡来扰乱平安,它们盘绕在乐登河里,到处兴风作浪,淹没了许多山寨,把仫佬山乡变成了一片大海。格佬潘决定把九峒十二寨仫佬人各家各户所有的铜钱都掏出来造钟以镇伏妖龙。三十六个能工巧匠,炼了三十六个日日夜夜,终于铸成了两口大钟。最后,两条黄龙,一条被大钟追到河里的深潭,被严严实实封在深潭里;一条被大钟追到山顶,被严严实实地覆盖在高山顶上,活活闷死。[21]
这类以“降伏妖龙”为主题,反映古代先民与洪涝灾害做斗争的传说,在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甚多。
《金钟山的传说》说:很久以前,每天早上,金钟山上总传来一声洪亮的钟声,太阳公公就爬了出来。有一年,山洪暴发,淹死了许多人,不少人逃荒去了。这年金家老汉半百得子,孩子生下就能说话,几个月就长成了壮汉,他能上山捉虎,下海伏龙,大家叫他金哥。一夜,金哥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白发老人对他说,山顶上有条恶龙把神钟弄坏了,只有杀掉它,大家才能过上好日子。金哥告别了乡亲,一路打死了许多猛兽,才来到山脚下。金哥脚磨肿了,粮吃完了,这时,梦中的老者又出现了,他送给金哥一个宝杖。金哥奋不顾身地爬上山顶。恶龙在山上正玩弄神钟,见金哥走来,就张牙舞爪扑来。金哥与恶龙打了九天九夜,恶龙终于被打死了。金哥用尽力量敲响神钟,自己也倒下了。[22]
流传于龙州县壮族民众口头的《双龙抢珠》的传说说:很久以前,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趁玉皇贪杯来到龙州。它们兴风作浪,导致民不聊生,阿丽和阿江姐弟为了制服恶龙,去寻找神箭和金斧。土地神给了他们神箭和金斧,但只能使用一次。姐弟俩战胜了恶龙,但因为多使用了一次神箭和金斧而变成了两座大山,两条恶龙则化成两条河。人们为了纪念姐弟俩将两条河交汇后的河叫作“丽江”。[23]
上述传说表现了广西各族人民战胜水涝灾害的愿望,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这只能是想象和幻想。其中,仫佬族民间传说《北岭覆钟》明显表现出仫佬族民众把铜钟作为厌胜物,以为可以用来厌胜水灾的观念。
在广西反映人们同旱灾做斗争的传说也很多。流传于乐业县群众口头的《布柳河的由来》的传说说:有一年大旱,眼看人们就要渴死。一个叫布柳的姑娘要去找水,土地公公说:“要翻九十九座山,走九十九天。”布柳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一个洞口,看到洞里有一股清泉。一个声音告诉她,要织九百九十九丈布,一头放洞里,另一头牵着,洞里的水才能沿着白布流出去。布柳赶回家日夜不停地织成了九百九十九丈布,一头牵到洞中,一头牵往村里。刹那间,白布变成了河水流到村里。大家为了纪念布柳姑娘的功劳,就把这条河称为布柳河。[24]
在壮族民间传说中,孽龙不仅是制造洪涝灾害的罪魁祸首,也是旱灾的制造者。流传于田东县壮族群众口头的《十里莲塘》的传说说:田东县祥周乡甘莲村有一口长十里、宽半里的池塘,称作“十里莲塘”。相传这里原是一片火旱地,人苦得连水也喝不上。一天,一家两兄弟对母亲说:“我们找个好地方吧?”母亲说:“这里曾经是好地方。一条龙过这里把水吸干了,才变成这样子。龙再来这里,谁要是骑上去,这里就变好了。”兄弟俩找了师傅,练起武艺来,一直练到能挥舞起四千斤的铁棒。一天龙经过这里,兄弟俩正在睡觉,母亲喊醒了他们,他们追上去,铁棒一横,拦住了龙,龙撞断铁棒,冲了过去。兄弟俩紧紧抓住了龙尾,要龙交出抢走的好山好水,还要骑到龙的背上。龙大发雷霆,与兄弟俩大战一场。龙尾被扯断了,一阵霹雳闪电,兄弟俩和龙都不见了,地上出现了一口长十里、宽半里的池塘,就是现在的十里莲塘。据说粉红的荷花是兄弟俩的鲜血染成的。[25]
流传于罗城县仫佬族群众口头的《凤凰姑娘和凤凰山》的传说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人们征服旱灾的斗争。传说:很久以前,一口四季长流的山泉,灌溉着仫佬族人家的万亩良田,山乡到处是金灿灿的稻谷。后来来了一条黑龙,钻到泉里,堵住了泉眼,从此天下大旱,仫佬山乡闹起了粮荒。危急关头,凤凰姑娘跳进深潭与黑龙搏斗,疏通了泉眼。黑龙被砍死了,凤凰姑娘也受了重伤,化作一座清秀的山峰。[26](www.daowen.com)
在以反映征服旱涝之灾为主题的广西各民族的山水传说中,“孽龙”或“妖龙”往往成为自然力的象征,与汉民族不同的是,在这一主题的传说中还出现了女性英雄的形象,这正是传统社会广西各民族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实在民间传说中的反映。
我们在前边提到,在古代社会,由于自然环境的险恶,广西是自然灾害的高发区,灾害多样,除了旱涝之灾,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自然灾害。
流传于乐业县民众口头的《博端伐榕》的传说说:古代某地长了一棵大树,覆盖了几百亩田地。大树为害不浅,周围的土地都不长庄稼。一位工匠要砍掉这棵树,可砍去的部分晚上还会长出来。为了弄清究竟,博端晚上躺在树的缺口里睡觉,树缺口又长上了,他被裹在里面。最后,他为民除害的精神感动了吴刚,吴刚把这棵树收上了月宫。[27]
流传于隆安县民众口头的《红水河的传说》说:某条河上有一条青藤,越长越粗,阻挡了河流,使上游洪水泛滥,下游干旱。藤叶飞扬,叶子腐烂后毛虫、蚂蚁遍地爬。英雄红河要斩掉青藤,但青藤已成龙(蛇)妖,难以制服。在神仙(地理先生)指点下,经过千辛万苦,妖藤终被砍断。[28]
以上这两则传说反映了植物疯长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及人们同这种自然灾害的斗争。壮族地区夏长冬短(或无冬),雨季长,适合植物生长,在人口不多、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很可能出现过植物成灾的现象,这一类传说正是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及人类与此类生态灾难做斗争的历史。
老鼠长期危害人类,一直为人深恶痛绝,流传在南宁地区壮族民间口头的《特笋镇鼠三叠石》[29]传说反映了人与鼠害做斗争的历史。该传说说:一年收割季节,一夜之间一块大田里的谷穗全没了。有个能人力大无比,决心征服妖魔。他每晚拿着棍棒在田边等候,等来了一只鼠精,一场大战后,鼠精落荒而逃。第二天,他准备了柴火,下了鼠夹,夜里老鼠又来,他点起大火,断了老鼠的退路,老鼠逃窜,被鼠夹夹住。大家都赶来打鼠精,按鼠精的交代找到了被它偷走的粮食。之后能人搬来三块大石头压住鼠精。
上述传说反映了壮族人民与洪灾、旱灾、鼠灾等各种自然灾害做斗争的历史。当然这种反映是一种曲折的反映,传说往往以妖树、妖藤、妖龙之类象征各种自然灾害,传说中人们与它们的斗争是对广西各民族先民与各种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象征性反映。还有一些传说对现实的反映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表达的是骆越先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理想和愿望。像“移山填海”型传说中所说的移山围海或填海这一类工程,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只能是一种幻想和想象,它反映的只能是古代先民征服自然精神。
上述传说中的主人公在与各种自然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往往得到仙人的帮助或指点,如在《博端伐榕》的传说中,最后是吴刚将为害人间的大树收到了月宫;在《红水河的传说》中,主人公之所以能够砍断妖藤,是因为得到了凤凰姑娘的指点。这些传说反映了一些古老的观念,如《红水河的传说》中的野藤可以变为妖龙;《特笋镇鼠三叠石》传说中的鼠精可以说话;等等。这些都是原始的“变形”观念和“万物有灵”观念在传说中的反映。说明这些传说的产生之早,流传之久,告诉我们上述传说很可能是对上古以来壮族人民与自然斗争的整个历史的艺术反映。
在广西、云南及贵州等西南各民族群众中流传着一类独特的传说,即铜鼓传说。这类传说以铜鼓为中枢,围绕铜鼓叙事,反映生活。这类传说的产生源于我国西南各民族对铜鼓的信仰。铜鼓传说中有相当一部分艺术地再现了广西各族先民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反映了他们征服自然的理想和愿望。
流传于隆林县壮族群众口头的《铜鼓为什么埋地下》的传说说:以前,有一对神鹅,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甘甜的泉水。壮家人和它们结成了老庚,泉水滋润着大地,土地肥沃,牛羊肥壮。这时,可恶的毒兀来了,霸占了泉水。神鹅只好走了,回到了泉洞的尽头。泉水干了,土地荒了,壮乡遭了难。这时,有个小伙叫阿冉,他是铜鼓变的,他踏着两个燃烧的铜鼓,与霸占泉洞的毒兀展开搏斗,射杀了毒兀。然后,他又到地下寻找泉眼,找到了神鹅,请神鹅回到壮乡。神鹅说必须有人守护源头,阿冉答应自己留下来。此后,铜鼓就埋在了地下。[30]在这则传说中,毒兀赶走了神鹅,霸占了泉水,铜鼓阿冉杀死了毒兀,迎回了神鹅,并留在地下,看守水源。在铜鼓的身上寄托着壮族人民战胜旱灾的愿望。
流传于那坡县彝族群众口头的《铜鼓的神威》的传说说:广西那坡县城厢镇口角山脚有一口深潭。传说很久以前,这口深潭里有一条大母龙经常危害周围的彝民。一次,两位彝家桑巴(彝语,译为中年男子)从云南普梅买来一只大铜鼓,准备在寨上敲鼓娱乐。当他们抬着铜鼓走到口角山顶时,铜鼓突然发热,烧断抬杠,滚进山脚下的那口龙潭。大家到潭边一看,发现那只母龙已被铜鼓砸成了七八节,浮到水面上。铜鼓沉到水下再也没上来。包芒(彝语,译为老公公)告诉人们,铜鼓自己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就让它住在那里,为我们驱邪斩恶吧。打那以后,附近彝寨乡亲过上了好日子。大家都说是铜鼓显了神威。[31]在这则传说中的大母龙应该是水涝之灾的象征,传说中铜鼓滚入深潭,砸死母龙的情节,表现了古代彝族先民战胜自然灾难的愿望。
流传于马山县瑶族民众口头的《黑岩鼓声》的传说说:黑岩位于平果与马山交界的山下。一千多年前,瑶族先祖带着一批人从湖南经东兰迁徙,来到了黑岩。黑岩山洞黑咕隆咚,深奥莫测。在洞中他们遇到了一条巨大的蟒蛇,抬铜鼓的两位弟兄害怕得手发抖,将铜鼓“扑通”跌在地上,铜鼓的跌落声震住了蟒蛇。于是他们敲着铜鼓安全地走出了黑岩洞。为了以后的同胞们也能平安走过这条路,他们将一面铜鼓埋在那条路上。[32]广西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多崇山峻岭,林木繁茂,草莽葱茏,适合蟒蛇的生存,在古代社会,蟒蛇为害的现象并不鲜见。《黑岩鼓声》的传说就反映了瑶族先民战胜蟒蛇之灾的愿望。
征服自然主题的铜鼓传说数量较多,它们都是讲铜鼓帮助人类战胜了毒虫猛兽,妖魔鬼怪,给人们带来了幸福和安宁。我们认为,这些毒虫猛兽,妖魔鬼怪,都是各种自然灾害的象征,这些传说反映了广西各民族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曲折再现了他们抵御洪灾、旱灾及其他各类自然灾害的斗争。这类主题的铜鼓传说反映了广西各民族先民对铜鼓的膜拜,在他们心目中,铜鼓具有超自然力,能够战胜各种妖魔鬼怪,保佑人间平安。在广西各民族的民间传说中,铜鼓有时以人格化形象出现,他们往往为了百姓的幸福牺牲了个人的爱情和自由,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壮族人民的人格理想。
传说较神话反映的社会内容更加丰富,反映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仍然是其重要的主题之一,特别是在山水传说中所占比例更大。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是因为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历程中生产力一直处在低下状态,人类不得不在与大自然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求生存和求发展,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必然在民众的口头创作中有所反映。
在反映人类征服自然这一主题的传说中,主人公有时虽然在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却因此而献出了生命。这些传说既洋溢着幻想的色彩,又表现出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古代社会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和愿望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不屈不挠、积极进取的态度,以及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