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在《桂学研究》中的呈现

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在《桂学研究》中的呈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文学中有大量作品反映了广西各族人民与大自然的斗争,表现在险恶的自然条件里,在生产工具极为简陋的情况下,广西各族先民敢于同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广西各族人民同大自然做斗争,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愿望首先通过神话表现出来。在广西各族人民口头流传着多种以“射日”为母题的神话。

民间文学中有大量作品反映了广西各族人民与大自然的斗争,表现在险恶的自然条件里,在生产工具极为简陋的情况下,广西各族先民敢于同大自然抗争的精神。广西各族人民同大自然做斗争,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的愿望首先通过神话表现出来。

在广西各族人民口头流传着多种以“射日”为母题的神话。流传于大新县壮族群众口头的《平义射太阳》的传说说:古时候,天上有九个太阳,把大地的树木都晒死了,飞禽走兽也快要死光了,人也难以活下去。平义决心射下八个多余的太阳,只留一个。他花了八八六十四天,做了八根利箭,爬上最高的山顶,一口气射落了七个太阳。这时平义已经周身无力了,他咬紧牙根把最后一支箭射了出去,由于力气不够,这个太阳只被射崩了一块,变作了月亮。[2]苗族群众口头也有射日的神话,流传于融水县苗族群众口头的《枉生射太阳》的传说说:在远古时候,十二个太阳个个想当王,从天上打到云头,从南天角打到北天壤,搞得“山冲大树死,坡头茅草枯,人死成黑炭,兽死成焦糠,毫鱼烧烂背,泥鳅挖洞藏”。在危急关头,人们分别派大地蜂、螳螂、箭猪去斗太阳,可是他们都败阵而归。最后,枉生“身上抹上十二层青苔,外面又糊上一层厚泥巴,脚上穿三尺厚湿草鞋,头顶五块软糍粑”,爬上山顶,躲在大榕树后射太阳,最终降伏了太阳。[3]

在壮族群众口头不仅有“射太阳”的神话,还有“请太阳”的神话,流传于都安民众口头的《特火请太阳》的神话说:日头不出来了,月亮也没有了,天地黑漆漆的,千村万寨一片混乱。特火带着乡亲们的希望,踏上了寻找太阳的路。他一路上射虎除蟒,来到昆仑山,向天神爷爷问明了太阳不出来的原因。最后,自己变成雄鸡唤回了太阳。[4]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谈及《后羿射日》神话时说:“这个神话之所以产生,大概是由于远古时代发生过一次或数次大旱,如古书所谓汤有七年的大旱灾。人民群众度过这场灾难之后,久而久之,幻想出一个神弓手后羿,曾经射去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从此以后,才减轻了旱灾的威胁……原始人是在塑造一个自己的英雄形象,描绘一个一切自然灾害的战胜者。”[5]正如其所说,无论是“射太阳”的神话,还是“请太阳”的神话,都是古人在塑造一个能够征服自然的英雄形象,表达古代人类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

在广西各民族群众中普遍流传着“洪水后兄妹再殖人类”的神话,如流传于金秀县瑶族群众中的《伏羲兄妹》神话、流传于三江县侗族群众中的《祖先的事》神话、流传于马山县壮族群众中的《布伯斗雷王》神话等,都属于该类型神话。《布伯斗雷王》的神话说:雷王贪婪成性,不满足于人们供祭的香火,要掠夺人间的劳动果实,当达不到目的时,就“补天河,糊天池”,制造天下大旱。布伯上天找他算账,他当面假意应允,过后却磨刀霍霍,准备下凡劈死布伯。在被擒住以后,他装出一副可怜相,趁布伯离家之机,骗得伏依兄妹(布伯的两个孩子)的同情,喝了蓝靛水,逃回天上。雷王逃回天界后,兴风作浪,制造漫天洪水,把天下人都淹死了(只剩下伏依兄妹,他俩躲进大葫芦里幸免于难)。[6]这则神话明显反映了人与自然的斗争,笔者曾经指出:“《布伯》神话中的布伯与雷王,分别是人类的代表和自然力的象征,因此,神话中布伯与雷王的斗争也就是对人与自然做斗争的历史曲折反映,而其中对布伯智与勇的描绘,也就是对人类智慧与力量的肯定与歌颂。”[7]神话中的布伯与雷王斗智斗勇,一度生擒雷王,在大水漫天时犹追打雷王至天庭,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表现出一种大无畏的抗争精神。(www.daowen.com)

在壮族民间口头流传着《岑逊王》的神话,该神话也表现了壮族先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神话说:布伯死后,岑逊出世。他绿眼睛、长舌头,双臂过膝,身材魁梧,“坐着像岭堆,站着像山岗”。那时候,洪水泛滥,猛兽成群,岑逊决心要把洪水治平,把毒蛇猛兽歼尽。他背着一袋芝麻到各地查看地形。他每天只吃一蚌壳芝麻,走了七百二十天,走遍山山水水,和毒蛇猛兽搏斗了一千四百四十次,终于摸清情况,胜利返回。他回到家,制造了一把锄头,一条长扁担。锄头有多大?千牛拉不动,万人抬不起;扁担有多长?一头着泥地,一头插云端。岑逊挖了两条江一条河,把山挑到河的两岸和偏僻的地方,洪灾消除了。他又教人们制造弓箭网罗,捕杀毒蛇猛兽。从此,人们安居乐业。[8]

流传于上林县壮族群众口头的《佬音填海》是与《岑逊王》同一类型的神话,该神话与《岑逊王》一样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神话说:龙王兴风作浪,降暴雨成灾,淹没村寨。佬音要把大海填平,制伏海龙王。佬音力大无穷,“铲一下,就搬走一座山;锄一下,就挖去一个大坡;大斧一挥,就将一座山劈作一半”。这样还不够,在山神爷的帮助下,他获得了赶山鞭,“他高兴地挥鞭向南指去,群山众岭就像一大群牛羊奔向大海”。后来,赶山鞭被龙婆、龙仔偷走,佬音仍矢志填海,每天挑两座大山,夜以继日地来回奔跑,最后,死在填海的征途中。[9]

《佬音填海》与《岑逊王》的神话都不自觉地以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极度的夸张与渲染,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一形象充分展现了人类征服、支配自然的雄心。

刘城淮指出:“上古人民与大自然的斗争,主要是生产上的斗争,其次是生活上的斗争。生产、生活的斗争又不外两个方面:首先是进攻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其次是防御大自然,阻止大自然侵害人类。前者凝结成进攻大自然的神话……后者凝结成防御大自然神话,亦称除害神话。”[10]在广西各民族群众中广泛流传着以“射日”“洪水后人类再殖”及“搬山填海”等为母题的神话,这些神话正是“防御大自然,阻止大自然侵害人类”的神话,既反映了远古人类所面临的残酷的自然环境,也表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与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