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桂学研究(第5卷):多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桂学研究(第5卷):多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一种宗教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精神建构,是一种对生命的诠释。神灵的崇拜,表征生命和精神依附于巫术活动,目的是借以影响自然,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

桂学研究(第5卷):多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具有面向远古的能力,还需有面向现代的勇气,无止境的文化传承是永恒存在的见证。

广西多民族过着聚族而居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兼容并蓄的包容性和多元共存的多样性,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生生不息地传承。文化艺术被看作是民族的美学纪念碑,体现着作家、艺术家的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

一、民间文学

广西各民族民间文学,如《妈勒访天边》《刘三姐》等经典民间故事,以及壮族关于布洛陀的一系列神话传说,反映了壮族人民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影响。布洛陀象征的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文化性格,是壮族人民的精神资源、精神信念,在生生不息的传承中形成具有历史长度的民众精神,同时也为八桂大地上其他民族所敬仰,具有超出地域、空间限制的人文精神的共性。来自不同族群的生活实践,反映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崇高精神的赞美,成为世世代代传授真善美的根本价值。这些孕育于民间的文化,就是广西多民族的精神基础,在不断传承中滋养心灵、涵养人格、凝聚民心。这些民间品质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品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花山岩画

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先人精神的外化物,是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原始意象,包含着超越单纯的社会艺术现象的因素,包含着由原始宗教的巫术思维和神话思维共同支配而形成的一种祈求生存的愿望。壮族先民通过多角度、多方位使用形体语言,在这些跳动、奔腾的图像中,将自身的原始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场景描绘在岩石上。山川土地、日月星辰,甚至是土块石块、花草树木,都被主观地赋予了生命信息。从人类生命意识形成之初始,就无时不在为生命的存在而奋斗,人类艺术诞生的源泉和情感动力与人类原始的生命崇拜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生命意识不但使艺术具有能撼动人心的强大内涵张力,也是所有艺术的灵魂住所。

蒙昧时代壮族先民的泛生命意识首先表现在对自我生命的关注上。这种朦胧的认知意识在花山岩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使之成为一个鲜活的范例。

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在漫长的与自然界的痛苦磨炼与死亡体验中所积淀沉淤的生存本能和生命意识的宗教化艺术显现,是他们巧借艺术的独特形式作为艺术符号和思想符号,在信念追寻的前提下,传达出世世代代意识深层的关于自然、人生、历史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娓娓道出他们在艰难前行中所形成的独有的生命情结、审美意识和文化心态。它是一种宗教内涵和文化特征的精神建构,是一种对生命的诠释。神灵的崇拜,表征生命和精神依附于巫术活动,目的是借以影响自然,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繁衍

在壮族先民的泛生命意识中,价值追求的重心是活下去。作为自身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寄寓,花山岩画体现了先民内在生命精神的冲动与表达。这一行为在有意与无意间将人的精神状态带入到艺术境界,促使人的生命功能和主体力量超常发挥,导致不同寻常的人类自身创造的赞叹性崇拜。花山岩画由此成为人的意识活动以及外化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一个惊叹号,成为人的生命潜能、生命意义乃至生命创造的一种绚丽创举,并由此导致一种可以在形而上层面进行思考的生命哲学载体

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精神祭礼式的信仰观念,反映了冥冥中自然力的神奇,它是壮族先民与不可抗拒的宇宙自然进行的亲近和交融,是壮族先民在长期和大自然、土地、山川打交道中感情与感悟的积淀,并由此产生出“天人合一”的审美性质。

青蛙铜鼓、冠斑犀鸟、花等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在画中的出现,构成亲密无间的关系,体现了先民在认识自然物和自然力时以己齐物的思维和万物皆有灵的同生意识。“在原初性的图腾观念中,人与图腾之间的那种深深的等同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应该理解为发生期的自然—自我关系的一个富于革命性的历史丰碑。”[6]人类从具有艺术知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创作,虽有了形式美的萌芽,却还难以将自身与动物彻底分开。花山岩画反映出,壮族先民在精神上没有跳出自然和他自己的个体存在的框架和原始的直接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以及对迫切需要的事物的欲念。花山岩画的功能和文化内涵,天真、质朴的审美情趣,美好愿望的稚拙图画,出自古人的原始感觉和内心所自然流露的质朴而天真的神韵。

敬畏是人类生命感受和冲动的起点之一,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受。花山岩画也是因为有了对于生命的感觉和对于自然的敬畏而成为艺术。原本的大自然就是人与鸟兽花木共荣、共存的和谐景象。自然和谐是诗情画意,是天人合一,体现出一种蕴藏在平常生态中的特殊魅力。壮族先民在花山岩画中把人类的特性赋予自然万物,在颂神、悦神、求神的审美活动中,推动天与人走向和谐的境界。

作为艺术,花山岩画把人的生命中那些抽象的尚无鉴定的情感意念用人类特有的符号表现了出来,由空间广布、时间流动所整合而成壮族人的民族整体和历史整体的标记。“以幻想的方式由图腾观念规范下来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志,恰恰是史前人维护自身现实权利的驱策力。”[7]花山岩画昭示着人类对理想世界的一种渴望和期盼,是一种超越生命本身的升华。单纯、古朴的画像凝固在永恒静止的空间,表现一种稳定和谐的向往。在艺术表现中,花山岩画讲究对称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艺术所承载的思想动态、精神文化等都表现出一种和谐美。岩画如诗,在形象把握上的生动和自信,不是出于壮族先民的审美自觉,而是出于感受的纯净和想象的天真,更是一种保持生命的纯粹和童真的天性的记录。岩画不仅是一种思想的创造与表现,在今天也是一种唤醒思想意识中的体验的解释,充盈着心灵。在审美者的心灵深处,唤起一种生命本源的回归意识。(www.daowen.com)

明江的水,花山的画,化为中心的舞台,给人宽广的视野和超然的感受。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天造地设的山川形胜,与花山岩画协调和谐,浑然一体。岩画不着痕迹地融入山水,还原于自然,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它的和谐、井然有序的形式和作为多样性的整体,使它富于美感,使自然环境更富有文化底蕴,使人文景观更具有自然色彩,同时也使花山岩画更显气势磅礴。花山岩画让后人在惊赞中感悟永恒。面对自然的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花山岩画本身也是一种动力,一种永不停息的追寻和叩问。

花山岩画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艺术呈现,是一幅不断在延续、不断被补充的艺术品。无论是祈求温饱还是祈求多子,祈求生存还是祈求和谐,所有的图像都内在地包含了壮族先民质朴纯真的艺术情思,它是生命天性的本色流露,是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是生命创造的自由呼唤,是人生的艺术化和心灵的诗意化。原初的精神生产造就了人类的想象和智慧,壮族先民通过想象实现了对身外的一切热情而勇敢的探索和突围,从而在智慧的层次上达到对于主体生命精神的自我肯定和超越。在想象和智慧的展翅中,花山岩画蕴藏在艺术精神中的生命能量在跨越时空的岁月中扩张与激荡。

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心智力量的辉煌表现,是最生动的生命图景,反映了壮族先民的童年天真和自由天性形成的原始审美意识。历史是绵延承续的河流,在人类生命诗性生存的层面上,人类的心灵相互感应,情感相互激发,生命之花相应开放。[8]

关注历史传承,就是要从昔日的岁月中寻找与发现现实。壮剧是壮民族的代表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富有自身的传统与艺术风格。壮剧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充分说明了它的价值,同时也标志着壮剧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三、壮剧

壮剧早已成为壮族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壮剧既是群众的集体娱乐活动,又是群众的自我教育活动,在养心的功能上又具有社会功能:人们通过它来传承历史、反映生活、表达理想、传承做人的道理、丰富自身的精神境界,它同时又具有强化民族内聚力的作用。

壮剧文化承载着壮族社会的历史和精神,包含着时代变迁和延续的诸多文化信息,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审美的丰富性。作为经历历史与现实的共时性存在,在壮剧的保护与发展中,对于差异性的守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壮剧是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言传身教为文化链得以传承的。对于壮剧的保护,主要是解决好传承与发展的问题,确保其生命力的延续。或许,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关于壮剧的最完整记忆与经验早已不复存在,如何用片段的回忆重构昔日的灿烂?抛弃传统,就是割断精神命脉;舍弃根本,就是丢掉独特的文化体系、丧失文化的特质。随着原生态情境的消失,在新的审美语境中,怎样的保护才不会造成对壮剧原有风貌的破坏?

面对文明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侵蚀,置于保护与发展状态中的壮剧和其他的民间艺术一样需要被发掘、提炼与润色。壮剧的剧目丰富,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本民族社会生活,紧贴于乡土的故事,如《宝葫芦》《百鸟衣》《三穿洞的故事》《金花银花》《羽人梦》《瓦氏夫人》等,都是不同年代的代表性剧目和艺术珍品的范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本民族气息;二是对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传统故事的移植和改编,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牌》等,题材多是有关于忠孝节义和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壮族是一个善于吸收与融会各种文化的民族,这些剧目的创作与演出,体现了正统伦理观念对民间传统的渗透。壮剧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艺术特色和时代精神,为广西文化发展增添了生机活力。

不同时代的智慧铸造了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正如壮剧的发展历程一样,广西多民族文化精神的生命力在时代的潮流中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被广泛接受。也正是因为多元共生与交流,广西多民族文化生态中少有封闭式的迷醉,正因广西人民以这种以礼敬之的态度对待民族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的文化品质,才保持了广西多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审美习惯。

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各族人民的生活形态、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也在不断变化。回望过往的风貌,更需要在历史文化的陈迹中创新当代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精神价值上获得升华,使核心价值观构建出多民族精神价值上的正面归向和正能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