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妇女教育基地展示成功案例,见证贵阳解放七十周年

中国妇女教育基地展示成功案例,见证贵阳解放七十周年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息烽的旅游资源除了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乌江峡两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外,主要的还有全国劳模疗养院息烽温泉和全国妇女教育基地、半边天文化发祥地——养龙司乡堡子村。还走进了“半边天文化”发祥地养龙司乡堡子村,参观了全国妇女教育基地——堡子“半边天文化”纪念馆。堡子经验作为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落实男女平等政策的样板,在全国广泛推广,成为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

陈久琪

息烽是贵阳市北大门,地处国务院确定的黔中经济区,位于贵阳生态保护发展区、北部高新技术产业实体经济带上。2011年,息烽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经济开发区,被省经信委列为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息烽工业园列入全省“511”百亿级示范园区和全省30个重点示范园区。

息烽的旅游资源除了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乌江峡两大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外,主要的还有全国劳模疗养院息烽温泉和全国妇女教育基地、半边天文化发祥地——养龙司乡堡子村。

金秋时节,我随贵州作家采风团来到了养龙司镇,不仅参观了幸福村的幸福果业园区,饱览了各种奇异水果蔬菜,品尝了农业示范观光园中的甜菜葡萄。还走进了“半边天文化”发祥地养龙司乡堡子村,参观了全国妇女教育基地——堡子“半边天文化”纪念馆。

我们跟随解说员一踏进纪念馆大厅,一幅毛泽东在田间地头与妇女一起劳动的巨型彩画映入眼帘,让你立即想到在20个世纪50年代,经过土地改革之后,勤劳勇敢的息烽人民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赤胆忠诚、协力争先”的息烽精神,众志成城,艰苦创业取得很大的成绩。历史的传承,鼓舞着息烽人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率先越过温饱线、终于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兴起,给中国妇女的解放带来了希望。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后,就号召广大妇女“团结起来,参加生产和政治活动,改善妇女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使得中国社会破除了多少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主张男女平等,享受同样的待遇。因此,几千年来受压迫受奴役的广大妇女才成为了新时期的主人,她们踊跃投身到时代的洪流,成为击水中流的英雄,成为共和国建设中的骄傲和光荣。

新中国成立初期,息烽边远的养龙司堡子村成立初级农业合作社。由于受当地流传的“妇女下田、天干三年”等封建思想的影响,合作社成立之初无女社员参加田间劳动。1952年至1953年,息烽县连续遭受旱灾、虫灾和洪灾,粮食普遍减产。加之当时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实行派工制度,堡子合作社许多男社员被派出去修水库修铁路,留在社内种田的劳动力严重不足,造成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减收严重。为改善这一状况,全公社响应上级号召,发动妇女们出来参加生产劳动。合作社中的女社员迅猛增加,占社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但女社员与男社员既不同工,更不同酬,妇女只按“半劳动力”对待。即便是干同样的农活,男社员干一天计7个工分,女社员干一天只计2.5个工分。女社员的劳动得不到承认,引起了妇女社员们的强烈不满。时任妇代会主任的易华先向合作社管组委员会提出,男女平等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合作社内就应该实行男女同工同酬。但是没有得到批准。

当年冬季,由于大部分男社员撵马车出去运米,田地无人耕种,造成当年油菜籽收成减少近半。社管组委员会分析原因,认为是女社员的劳动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为了争取同工同酬待遇,妇女们与男人开展劳动竞赛。甚至男人们收工后,妇女们仍打着火把在山上劳动,目的就是要证明一点:女人的劳动能力并不低于男人,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妇女赵玉华和男社员吴柄柱进行撒菜籽比赛,结果赵玉华撒的菜籽又匀又多,但记分时仍只得两分半。妇女们都很气愤,以妇代小组组长易华先、副组长赵玉华等为首的妇女再次向合作社提出抗议,强烈要求“同出一天工,男女要计同样工分”。

围绕男女同工同酬的问题,堡子合作社引起了一场大争论。经过合作社党支部的反复研究,最终同意了易华先等人的意见,并明确规定:实行不论男女都应该根据生产质量的好坏和生产数量的多少来评定工分。此举大大调动了妇女们的生产积极性。堡子合作社的23名妇女,除一个年纪较大的在家带小孩外,全都参加了集体生产,原来要十天才能完成的生产任务,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后,只要五六天就可以完成,堡子合作社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www.daowen.com)

养龙司堡子农业生产合作在全国率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推动粮食增产增收。其典型事迹被时任养龙区妇联主任肖贵荣写成简报,传到当时的贵定专区妇联等有关部门,得到广泛宣传。1955年10月,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通报》第99期刊载了堡子《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文章。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主持编写《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也收录了这篇文章,并亲笔题写编者按:“这一篇文章不长,容易看,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堡子经验作为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落实男女平等政策的样板,在全国广泛推广,成为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从此,全国掀起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热潮,196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在世界妇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论断:“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极大地激发起堡子妇女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这就是息烽养龙司堡子村成为半边天文化发祥地的来源。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堡子妇女传承着“敢于与男人平分天下”的精神,多年持续保持了女社员的工分数占到全大队工分总数的50%以上。1955年,女社员邓丛芬凭着勤劳苦干,不仅出了满工,而且拿到全队最高工分;1977年,女社员邱德英拿到5551分,再次超越男社员,成为当年的“得分王”。

由于男劳力长期在外务工“做副业”为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干练、泼辣的堡子妇女们就真正顶起了半边天。她们勇敢闯试,喊出“能开机器能种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率先在生产队办起托儿组和集体食堂,建起榨油房、碾米房、养猪场、砖瓦厂、缝纫社、造纸厂,还发展了烤烟专业组、养猪组、副业加工组等多种经营小组,创造了不低于男人创造的集体财富。即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大炼钢铁、吃大锅饭及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堡子生产队粮食产量均未受到大的影响。自1976年起到2003年国家免除农业税后,堡子生产大队除完成国家规定的公余粮任务外,每年还主动向国家多交纳“爱国粮”1.5万斤,27年时间共交纳“爱国粮”40.5万斤。同时,她们还组织女民兵巡逻队,一直担负起川黔铁路过境路段的巡逻保护;组织女子宣传队,编排节目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期间,息烽县委、县政府提出“远学大寨、近学堡子”的号召。堡子生产大队多次被评为地区和县的“红旗单位”。

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堡子妇女更是激情焕发,率先发展商品蔬菜生产经营,从提篮小卖到建立蔬菜协会到走合作化生产经营之路,从务工经商到发展特色种养殖到开办乡村旅舍,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妇女们积极参加“学习型家庭”“双学双比”“书香人家”“五好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平安之家”创建活动,并成立了“妇女之家”“半边天”互助小组,通过党建带妇建等方式,促进了妇联组织的健康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半边天”文化内涵。1999年,堡子村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2009年,堡子村被全国妇联授牌为“全国妇女教育基地”。堡子妇女用她们的勤劳和智慧,直正撑起了堡子一片明亮的天。为做大做强半边天文化、建设好这个全国妇女教育基地,2010年6月,息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堡子村调研,决定建设中国堡子半边天文化陈列馆,并成立以时任县委副书记钟阳为组长的陈列馆建设工作组,抽调5名人员到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具体负责布展工作。工作组通过田野调查、收集书稿、查阅档案、走访当事人和知情人,收集了大量文字、图片和部分实物资料。

2011年5月开始布展。陈列馆主场馆共两层,占地210平方米,分为8个展厅、6个主题,包括中国妇女解放之路、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妇女顶起半边天、“半边天”文化发祥地、今日堡子、谱写妇女事业新篇章等,集中展现了堡子村妇女“男女平等、团结协作、敬业爱家、敢为人先”的“半边天”文化精神。2010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来到贵州,亲自授予了息烽养龙司堡子村“全国妇女教育基地”的称号,据悉,全国仅有沂蒙山区和息烽获得了这个称号。2011年8月12日,时任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谌贻琴率省、市妇联、宣传部、文明办等多家单位和息烽县四大班子领导在堡子村举行隆重仪式,宣布陈列馆开馆。至此,堡子村半边天文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载体。同年,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息烽县委县政府共同出资一百万元,编制了《中国堡子半边天文化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宣告景区建设正式启动。

走出纪念馆,眺望四周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景象,我不禁感慨万千:近年来,息烽县、镇、村三级紧紧抓住建设美丽乡村和都市现代农业园区机会,切实加强堡子村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景点景观建设,发展果蔬产业,并辐射到周边的幸福、灯塔等村,在息烽养龙司镇已经形成了一个集龙马文化、农耕文化、半边天文化于一身,集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妇女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点和复合型旅游景区。

翠竹青青映霞光,堡子文化如朝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沉淀,今天已成为息烽红色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的堡子村半边天文化,已经成为新中国劳动妇女参与社会生产推动社会前进的历史佐证,成为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