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秦豫
花溪大道,贵阳至花溪的主干道,长约十七公里,是原贵惠(贵阳至惠水)路北段。据古书《黔南识略》载:贵阳之米,全赖定番(惠水),若定番之米一日不至,价则陡昂。就是这样一条关乎省城民生的饷道,明清上下六百年,还只是五尺宽的古驿道,只供马驮人行。民国23年(1934年)建成了一条六米宽的碎石马路,由于长年缺少养护,到1949年解放时已经破败不堪。
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将花溪公园正式辟为人民公园,大规模地对公园进行修缮、改造、扩建,始成为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是贵阳人踏青、郊游的好去处,这也增加了花溪大道的负重。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父亲在贵阳市园林处工作,和花溪公园有些业务往来,每月数次赶马车拉货到花溪,当时我正读小学,有幸在假日随父亲游玩花溪公园。从贵阳园林处到花溪公园,沿途要经过闹市,集镇和效野,在人挤车多的地段,父亲要下车牵马步行,以免马惊肇事。当时花溪大道坡陡弯大,上坡时还要帮助推车,替马减负,单边一趟要三个来小时。坐在马车上,经过颤巍巍的太慈古桥,看到不远处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兴建钢架桥,心想不久就会有好桥过了,不再担惊受怕地践踏古桥(这是花溪大道上的一处瓶颈,1954年建的单跨钢筋梁桥,净宽9.8米,1984年拆除重建单跨钢筋混凝土拱桥,桥面宽达36米)。我还记得当年爬皂角井和大水沟坡时,我也兴致勃勃地帮推车,时而能见到老掉牙的木炭汽车哼哼叽叽、喘着粗气,蜗牛般地爬着坡,车旁还紧跟着一位副驾驶手提三角木,以便随时将它垫在车轮后面,避免车辆一口气接不上来而发生倒退。
当时马车出了城,就只有湘雅村、太慈桥、甘荫塘、中曹司等地有些零星低矮的民房,其他的就是大山、河流、山塘和田野。一路上慢悠悠地观赏着这些自然风光,对于一个城市长大的小孩子,也是十分新鲜好奇的。
1959年,贵阳磊庄机场落成启用,花溪大道是贵阳至磊庄机场必经路段,贵阳市政府决定改建花溪大道,改建后的路沿河拉直避陡开辟了新线,中曹司至花溪新旧线并存,成为复线,贵阳至中曹司段削陡拓宽。这一次我又与花溪大道结缘,当时我正在贵阳四中读书,学校组织同学义务修路活动,我们打着红旗、扛上背包、冒着蒙蒙细雨前往。驻地在四方河旁边山脚下的一所古庙里,睡的是稻草铺就的通铺,吃的是大锅饭。当时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已初显端倪,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早餐是老南瓜汤,中餐是煮老南瓜,晚餐还是炒老南瓜,但大伙情绪依然饱满。工地在甘荫塘,每次出工要走上半个多小时,工作主要是将碎石细沙铺在工人们砌好的大碴上面,夯实并用大石碾碾平。短短十天的经历,虽然没作出什么贡献,但确实体会到了筑路工人的艰辛,同时也因能参与第一次公益活动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1964年,贵阳至花溪17公里路又铺成沥青路面,成为贵州省第一条柏油道路,而且宽阔平直,一改“地无三尺平”的旧貌。只是受当时工艺水平限制,柏油铺得厚薄不均,有的地方夏天柏油沾鞋,冬天和雨天柏油起层龟裂,但不失为贵州当时最好的一条道路。
我踏入社会的第一天,也是从花溪大道起步的。1965年我刚高中毕业,就坐着大卡车,身披大红花,怀一颗红心,上山下乡到花溪区孟关公社五星大队落户安家。汽车在花溪大道上奔驰,微微有些颤抖,好似与我忐忑的心合拍。“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以后怎样过?”我想只有它懂得我的心情。我随身所带的是学校发的一顶草帽,还有一个黄挎包,一无所长,一无所有。除了一身旧衣服,几乎是赤裸裸地去到农村生活了六年多。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从心底由衷感谢养育我的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们。那时到学校接我们的是五星大队大队长邓正芳,他是一位壮实质朴的汉子,据介绍他当民兵时曾立过功,到北京开会时受到毛主席接见,还奖励他一枝半自动步枪。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过的人,顿时在我幼稚的心灵中肃然起敬,视为英雄。我激动不已,有他这样的优秀人物引领在象康庄大道一样的花溪大道上飞驰,是好兆头,绝对前途无量,于是我的人生梦想在花溪大道上起飞了。我暗暗对着花溪大道发誓:在培养出英雄的土地上,我也一定能生存,能茁壮成长,能……这是我不安的心中巨大的精神动力,每当我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波折的时候,我经常这样激励着自己。(www.daowen.com)
在孟关公社六年的时间里,我主要是务农,在农民兄弟手把手的帮扶下,我学会犁牛打耙,栽秧收谷、种植蔬菜、饲养猪鸡,还帮生产队从事副业,我赶过马车、挖过煤、当过铁匠、修过电动机。农活只有节气和时令而没有假日,那几年我几乎与花溪大道失联,只是每年偶尔有一两次从孟关搭顺风车到花溪,然后再坐公交车到贵阳看望父母。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到第一天下乡落户的情景,感慨万千:“这几年我挺过来了!”这是我默默面对花溪大道说的。
万万没有想到,20世纪70年代我从农村抽调到花溪区教育部门工作,之后又调到花溪区体委,之后在花溪恋爱、结婚、成家生子。这一下我与花溪大道缘份更深了。妻子在小河贵州柴油机厂工作,当时花溪到小河还没有公交车,我要经常接送她上下班,开始用自行车,后来修复了一辆莫斯科人牌的二轮摩托赛车代步。花溪到小河要经过中曹司,这一段路是花溪大道自然风光最美的一段。每当我搭载妻子,行进在平坦的路面上,迎面吹着花溪河凉爽的河风,嗅着扑鼻的花香,看见满眼的绿色,时不时互说一二句蜜语,的确心旷神怡,真有“带人比不带人还要轻松”的感觉。每逢节假日,我们一家也会乘公交车到贵阳看望两家的父母,透过明亮的车窗,看到花溪大道两旁新建的高楼和厂房。
20世纪80年代,我从花溪大道上走出,到天津求学,初春,我看到北国大地一片焦黄,我就想到家乡的花溪大道早已绿叶成荫了,学成后也是花溪大道迎接我返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花溪大道又改变了模样,建成了一级高速公路,路基宽25至30米,水泥混凝土路面,设快慢车道,中间建有隔离带,种植花木和绿篱,同时收费站也应运而生。到了21世纪初,收费站完成历史使命,在市、区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提议下应时而拆,花溪大道真正的成为城市道路。之后变化更大,道路拓宽变直变黑,建成高标准的双向六车道沥青沙路面,还美化了人行道,建了自行车道,只是自行车明显的少了,而私家小汽车却日渐增多。从中曹司至花溪大桥一段,临河的东侧,建了十里河滩城市湿地公园,传承中华文化的孔学堂就设在其中大陈山山腰,西侧则是贵州知名的高等学府贵州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花溪大道仿佛和它们融为一体。走在花溪大道上,满眼碧绿,凉风习习,鸟语花香、清心悦目,简直是一种享受,比原来的感觉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21世纪,花溪大道还先后增添了几条与其平行的姊妹路,西面有甲秀南路、东面有开发大道,贵惠高速路和花冠路,一条比一条夺目靓丽,同时也为花溪大道减负不少,但花溪大道当然是不会示弱的。
大自然馈赠给花溪明秀美丽的真山真水,历史馈赠给花溪深厚的文化沉淀,人民馈赠给花溪“高原明珠的美名,他们将花溪视为休闲、度假、健身、养性、通融历史和体验民情的胜地,每天车轮滚滚、人流如织,这也增加了花溪大道负重的使命。今年年初,贵阳市又开启了花溪大道综合整治建设工程,现在建设者们正铆足力量紧张施工中,我想不久以后,花溪大道又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问世;路面是平整宽阔的双向八车道,人工智能化管理使它生辉,路面下边是快速通畅的地铁交通,道路两边大厦历历,商店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一晃七十年过去了,勤劳的人们用智慧和双手抚平了历史的褶皱。七十年来,花溪大道伴随我成长,我见证了它的变化,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现在我早已是古稀之人,只得安命晚年,没事时,我喜欢独自逛逛十里河滩,在河边木质栈道上信步逍遥。春时,遍地的野花飘香,搅合着微风向游人袭来;夏日荷塘群花争奇斗艳,一朵比一朵水灵光鲜;秋天满园丹桂飘香,让人自醉;冬季雾淞凝结在芦苇花上,晶莹闪亮,随风摇晃,似乎向你点头。我在其中,仿佛置身仙境,其乐融融,可叹我已经老矣。而不远处的花溪大道却机器轰鸣,灯光通明,不分昼夜地施工着,它要永葆韶华。
“女大十八变”,愿花溪大道象姑娘一样越变越俊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