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阳故事:见证70年解放

贵阳故事:见证70年解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当回首想起当工人与企业同生存共命运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有苦有甜,有阵痛也有欢乐。今天在纪念贵阳解放七十周年的时候,笔者愿将自己伴随企业成长的那些难忘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一份难忘的纪念。如时任市政府副市长、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团团长的张嘉斌,在厂验收前的一天上午,到红拖厂进行“私访”调查。

杨廷举

怀揣着学生时代的工人梦想,19岁那年我终于走进了工厂的大门,成为了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一员。20世纪60年代能当一名工人是件很光荣很高兴的事情,按毛主席的话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而今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但无论如何我们没有理由忘记历史。因为今天的发展离不开昨天的努力。对于我们年岁已步入“70”后的这代人不忘初心,那就是为了祖国的建设也要尽力发挥一颗螺丝钉的作用。

每当回首想起当工人与企业同生存共命运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有苦有甜,有阵痛也有欢乐。无论是“文革”时期,还是改革浪潮的巨大冲击,企业因“转轨变型”而在商海中几起几落的沉浮,至今都历历在目。今天在纪念贵阳解放七十周年的时候,笔者愿将自己伴随企业成长的那些难忘的点点滴滴,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一份难忘的纪念。

1967年,我走进贵州红星拖拉机厂,该厂的前身是贵州农业机械厂(以下简称农机厂),隶属贵州省机械工业厅领导。我刚进厂时,听老职工们讲,1965年1月31日,农机厂经贵州省人民委员会(65)省计字第53号文件批准筹建,厂址选在贵阳市南郊油榨街原“贵阳钢铁厂第二车间”处。当时各方汇集四百余名职工,为落实毛主席“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夜以继日地靠大家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在仅有两幢简陋炼钢房周围一片荒芜的土地上进行了艰苦的创业。“下雨无处躲,口渴无水喝,尿胀无处屙,上班十里多”就是当年艰辛困难情景的真实写照。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边基建边生产,1965年11月上级决定由生产小马力锅炉机产品,改为以生90型柴油机和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等产品。1966年2月19日,第一台190F风冷柴油机胜利诞生,填补了我省的一项空白。同年9月27日随着贵州省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试制成功,结束了我省不能生产拖拉机的历史。

1966年11月18日,为了适应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贵州省人民委员会(66)省计字560号文件批准,将农机厂改建为生产90系列柴油机和手扶拖拉机制造专业厂,厂名更改为贵州红星拖拉机厂,仍隶属省机械厅主管。随着工业建设形势的迅速发展变化,1971年12月贵州红星拖拉机改由贵阳市机械工业局主管,于是又更名为贵阳红星拖拉机厂(以下简称红拖厂)。

这就是红拖厂的前世。这些是笔者多年后,有幸接受撰写厂史而采访收集的翔实记录。虽然没有过多去讲述广大职工的辛劳与奉献,但从1965年10月投产到1966年9月短短一年时间,农机厂职工在我省、我市工业建设中创造并填补我省两项空白的奇迹,足以展示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力量、伟大与自豪。

有了之前的创造和发展,当笔者进厂的时候已然是一番新的景象。各种生产车间配套齐全,生产规模也大了,职工福利诸如职工宿舍、单身宿舍、子弟学校、托儿所、职业食堂等等都有了,是一个“小而全”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工作和生活,那时是令人羡慕的。

然而,“文革”的冲击红拖厂也不例外。只是在“抓革命,促生产”的那些年月,文体活动极为盛行。红拖厂应运而生的一支篮球队和文艺宣传队在当时业界还是小有名声的。这两支队伍除了宣传毛泽东思想,活跃职工文化生活外,还承担着对厂里搞产品田间试验工作队的慰问任务。当时拖拉机产品要在旱地、水田进行犁地耕田,田间试验队的工作是很辛苦的,在我的记忆中,田间试验到过息烽、黔西、罗甸等地。尤其是去罗甸慰问的那次,我厂球队与当时省体委下去锻炼的“杂牌”球队,在当地球场进行的一场比赛。当时,时逢当地贫代会召开,满场锣鼓喧天,好生热闹。观众很多,球场上双方你争我夺非常激烈。他们看得过瘾,我们也打得酣畅。比赛结束,当地搞宣传接待的同志,还带着笔者逛商场,介绍这介绍那,因为年青,直到晚上自己还兴奋不已。我厂文艺宣传队,最精干的时候叫小分队,只有14人,初建时,还在省电视台上过电视,后来在市京剧团的帮助指导下,文艺宣传队还成功上演了革命样板戏《沙家浜》全场。乐队、演员全是在职职工,这在市级厂矿企业中还没有先例。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拂大地。红拖厂虽在前世留下过闪光点,却由于“文革”的冲击,由于长期靠着国家对农机生产的亏损补贴而掩盖了经营性亏损,加上旧的管理体制的弊端和历史的种种原因,从1967年到1982年红拖厂连续16年亏损,总额高达1009万元。于是红拖厂被贵阳市人民政府列为全市全面整顿的重点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一系列的改革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在省市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红拖人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锐意改革,开拓进取,1983年终于一举摘掉亏损帽子,实现了红拖厂历史上的光辉转折。(www.daowen.com)

在企业全面整顿的改革进程中,红拖厂在业界首次打破传统管理体制,成立了法规管理科和信息管理科,这在当时上上下下都是遭到非议和排斥的,但是这俩个机构在后来企业发展的实践中却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巨大作用。

比如在企业整顿中,他们制定了各级岗位经济责任制28353条,还制定和建立了近三十万字的十五种专业管理制度,从上到下,层层有权有责,人人肩上有指标,有考核,从开始的不适应到经过阵痛后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严明纪律,确保任务的完成,逐步推行以法治厂,专治软、懒、散,的确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如时任市政府副市长、企业全面整顿验收团团长的张嘉斌,在厂验收前的一天上午,到红拖厂进行“私访”调查。他身着工作服,提前上班半小时同厂门卫闲聊。询问厂里整顿工作,并目睹了上班职工大潮如涌,八点零五分,门卫准时关大门,他随人流进厂观察,快下班时,碰巧乘市整顿办主任小车离厂。可出厂时,门卫挡驾一检查,车里比进来时多了一个人。门卫就是不放行。副市长十分感动,又倒回厂部找厂长开了出门条,签上字,把门条交给门卫,这才出了厂。后来,副市长在市里和厂的大会上表扬了门卫执法的严肃精神,表扬了红拖厂以法治厂的厂规,并号召其他厂向红拖厂学习。

当我们现在进入信息社会时,不得不佩服当时红拖厂决策者的先见之明。红拖人都忘不了河南安阳之战的惨烈。1983年4月,红拖厂决策者获悉国家在河南安阳召开小型翻斗车订货会议。而当时红拖厂名不见经传,在市场上毫无声息边都沾不上。可是厂领导还是决定用两部解放牌卡车装上了样机,日夜兼程,千里迢迢赶去河南安阳。这一次产品订货却为零!然而闯荡市场就是为了扩大影响,风险与机遇共存,谁笑到最后才是赢家。随着时光流逝,从甘肃、山西、陕西、新疆、到青海等地区飞来一份份订购红拖产品的订购合同,红拖厂的产品几乎比原先扩大了两倍以上的市场。

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1983年春节定货会议,红拖厂的产品一次成交额就达256.8万元,红拖人盼望的好日子要到了。可是过了几个月,信息管理科一份又一份的《信息周报》,从四面八方都在反映原订合同正一份份被单方毁约了,要不是这些信息及时反馈到厂部,不及时停止190F柴油机和工农-10B型拖拉机生产,立即改产工农-12C型拖拉机,开辟湖南、广西等省外市场的重大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红拖不但经济损失巨大,就连制定扭亏为盈的目标也将化为泡影。

信息使红拖厂的决策者们耳聪目明,他们从容不迫地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动地应付市场上的千变万化。新华社的《经济参考》曾在头版介绍了红拖厂成立信息科,重视信息管理,依靠信息作出企业决策的经验,并称赞这是企业改革的新事物。

改革给红拖厂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从1984年起,厂里年年有厂长工作方针,年年有明确的追求目标。红拖人始终以工人阶级大无畏的精神,顽强地在困境中拼搏,在开拓中前进。从1983年实现扭亏为盈,摘掉了亏损大帽后,一步一个台阶,尽管道路曲折,仍在顽强的奋斗中获得了一个个殊荣,为振兴农机工业倾注了满腔心血和汗水,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1987年红拖厂正式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企业集团一一贵州红星拖拉机厂(集团)公司。以红拖厂为依托,以省优质产品工农-12C型铰接式拖拉机产品为龙头,形成了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集生产、经营、销售、科研、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企业集团,辐射面达13个省市的93家企业。

1991年12月工农-12C型铰接式拖拉机荣获《中国优秀专利奖》,主导厂红拖厂被列为中国机电部“八五”拖拉机规划定点企业,与此同时12C型拖拉机原年生产几百台,而今实现了年产销售突破一万台!笔者发表在《红拖报》上的《留下历史的瞬间》还获得了贵阳市新闻协会颁发的新闻优秀奖。

红拖厂对贵阳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伴随企业一同成长的我们这一代人,将永远铭记那些难以忘怀的点点滴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