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记者之路回顾-贵阳故事:见证贵阳解放七十周年

记者之路回顾-贵阳故事:见证贵阳解放七十周年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庆祝共和国七十华诞之时,我特写意——记者之路。这段时间我逐渐实现着我的记者梦,是我充满激情的岁月。即走上了“学记者,当记者,带记者”和“记者教我写新闻,我当记者写新闻,我带记者写新闻,记者给我写新闻”的记者之路。一个“带”字增强了我作为记者的使命感和培养后辈的责任感。记者写我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激励着我在记者这条路上继续走

记者之路回顾-贵阳故事:见证贵阳解放七十周年

罗万雄

我们这一代人,幸运地和共和国一起成长。在庆祝共和国七十华诞之时,我特写意——记者之路。

记者,是我在读初中时,《历史》课本介绍著名记者闻一多先生事迹时,知道这个职业的。以后,又从学习历史中读到“皖南事变”时《新华日报》开天窗表示抗议和声讨,看到了记者的强大威力。于是,读到高中时,就有了当记者的梦想。

高中时期的独山中学,学生会办了一份钢板蜡纸刻写油印的《三好报》。班主任石政英老师每天读报课,要我在班上读《三好报》《羊城晚报》《人民日报》《贵州日报》给同学们听,便有了想当记者的念头。我校王心印校长曾任过《贵州日报》总编室主任。他教我学写新闻,当新闻被独山县广播站向全县城乡广播时,我更加坚定了当记者的梦想。

记者教我写新闻。高中毕业,我当了“独山农业大学”的老师。黔南州两百多位生龙活虎的部队退伍青年和农村青年是第一届大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我挑选了十六位同学,带他们参加《贵州日报》社在独山办的通讯员学习班。经过宣传部郭孝谋老师的指导,集体写了《上司有了电影院》《红领巾救火车》等新闻消息,发表在《贵州日报》上,成了我的处女作。

就是新闻记者的魅力,在《贵州日报》的贺启瑞、林中美、蔡泽民、张晓通、蒲维峰老师,《人民日报》的潘帝都老师,新华社的章传根、郭丕霄、杨锡玲、任用昭老师指导下,我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大众科学》、《奥秘》画报等发表了新闻及副刊的诗歌、散文、小品等作品。这段时间我逐渐实现着我的记者梦,是我充满激情的岁月。

哲人说,“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由于有以上学当记者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我的《三大天文现象与地球》论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影响世界——科学技术里的新观点》发表,通过贵州省科委组织地质地震气象、生物、地理数学等方面专家评审,我参加1983年的研究生考试,录取为贵州工学院地质系研究生。就在我转到贵阳师范学院地理系读研究生之时,《贵阳晚报》需要一位既懂科学,又会写新闻的科学记者、编辑,让我再次燃起了我的记者梦,让我毅然离开学校,从教师变为编辑、记者啦。

到《贵阳晚报》工作之后,我实现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结合”,“记者的敏锐性与地理学者的严谨性的结合”,“记者采访实践与编辑理论的结合”,“记者新闻监督与政协委员参政的结合”,“记者编辑业务与总编管理指导的结合”。即走上了“学记者,当记者,带记者”和“记者教我写新闻,我当记者写新闻,我带记者写新闻,记者给我写新闻”的记者之路。

我当记者写新闻。最初的《上司有了电影院》,《布依山寨读书忙》,《贵阳人吃上了贵阳产的面包》等。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变化。

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在《贵阳晚报》发表的《雅园幽幽》,推动了贵阳餐饮从吃饱到吃好,从吃黔味到吃海鲜,从吃应酬到吃品牌的变革。推动贵阳餐饮革命,让雅园餐饮服务公司成了贵阳名牌企业。(www.daowen.com)

龙宫的低辐射效应》科普新闻发表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贵州日报》上。介绍了安顺龙宫水体吸收宇宙辐射,山岩、植被屏蔽宇宙辐射,乘船游龙宫有脑清目明,促健康的功效。龙宫,成了全国健康旅游名胜区。

与罗维克合作,发表在《贵州大学报》的《让黄果树瀑布永远奔腾》。针对黄果树瀑布秋冬季水量少的情况,提出了在上游建生态水库,种冬季农作物,加强绿化的建议。打造了中国瀑布旅游景区名牌。

《餐桌佳肴折耳根》于20世纪90年代在《贵阳晚报》发表。竟推动折耳根种植产业在贵阳兴盛。从乌当区羊昌、百宜大面积种植折耳根开始,把贵州特有的医食同源的蔬菜中草药保健食品推向了世界。

《空中怪车偷袭贵阳》《空中怪车再袭贵阳》,在1994年、1995年的《贵阳晚报》、《贵州日报》、《大陆桥报》、《健康之友》报、《文史天地》、《少年时代报》等发表后,一个贵阳都溪林场林区宽150米,长3000米林带断树之谜,被《光明日报》《文汇报》说成“贵阳之谜”,中央电视台拍摄成《中国UFO之谜》传向海内外,世界各地的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转载、传播达100多万篇次。

1998年、1999年,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黄河断流忧思》《水涨水落看生态》。是全国最早在报纸上阐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新闻通讯。也为西部大开发保护生态和国家上南水北调工程提供实践及理论依据的科学新闻。

我带记者写新闻,是我任《贵阳晚报》“科普窗”编辑和记者时,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读“晚报班”,在著名记者郭梅尼、金涛、赵之、黎先耀,著名作家秦牧、陈荒煤、艾青,著名科学家吴阶平、周培源华罗庚、茅以升、王梓坤、于若木等教授的指导下,带出了众多科技记者、编辑和科普作家。我任主编、总编时我请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为“科普窗”题刊头;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为《贵阳文史》杂志题刊名;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科学家吴阶平为《健康之友》报题报头,吸引众多读者变作者,甚至变成记者、编辑。1999年,我“贵阳五区一镇三县一市生态行”,各区、县、市都安排一位宣传部副部长陪同采访,结果有六位成了新闻专栏通讯员,有四位分别到新华社、人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当记者去了。一个“带”字增强了我作为记者的使命感和培养后辈的责任感。

记者给我写新闻,是从1983年《中国青年报》刊登《罗万雄举办乡土地理展览》,1984年《贵州日报》发表《罗万雄论文在联合国发表》图片新闻开始的。接着是1985年《中国青年报》《民族团结》杂志刊载《梅花香自苦寒来》,1991年《人民日报》报道《记贵州省科技自学协会》。到1998年、1999年、2000年《人民日报》报道《罗万雄踏访沿江生态》《罗万雄踏访西部生态到云南》;新华社报道《罗万雄踏访黄河断流区》《生态记者罗万雄赴欧洲采访》等,国内外数千家报纸、刊物都有报道。其中,日本生态环保学者看了《人民日报》报道后,专程从日本到贵阳晚报社与我交流。国内外电视台看到美国的《中国日报》报道《都溪之谜》后,有12家通过中央电视台外事办到贵阳采访了《空中怪车报道第一人》和《贵阳之谜》。记者写我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激励着我在记者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我的记者之路,印证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行行出状元”,“实践出真知”等等成语、俗语。记者成就了我的事业,丰富了我的人生。

我愿将此文,作为向共和国华诞的献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