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阳故事:见证七十年高等教育辉煌

贵阳故事:见证七十年高等教育辉煌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阳市首任教育局长是教育专家贺培真先生,他对接收的原市属学校进行了整顿扩建。当时继任贵阳市教育局长王健民对此耿耿于怀,所以重建“贵阳师专”是他的夙愿。1977年9月,贵阳市教育局办公室发通知,业余大学招生,在职学习、学制三年,许诺毕业后凡是在市教育系统内工作的,承认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定于12月份开学。

陈立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阳市首任教育局长是教育专家贺培真先生,他对接收的原市属学校进行了整顿扩建。当时贵阳市属学历层次最高的学校是“贵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办于1940年,贵阳人俗称“高工”,在市西金鼎山下的罗汉营办学,属于高级中专层次,有全日制在校生约300人,至1950年时毕业生共867人。1950年秋,“高工”改名贵州工业学校,面向全省和广西、湖南、四川等省招生;1959年夏并入贵州工学院时在校生达800人,毕业生共2242人;设置专业有土木、营建、机械电机、应用化学化工水利采矿冶金等,1951年招生时其中部分专业学制有五年和四年一贯制高级中专,视同大专层次。

1958年“大跃进”时期,贵阳地区出现了许多大专院校,有贵阳医学专科学校、贵州机械学院、贵州省水利电力学院、贵州地质学院、贵州交通学院、贵州城建学院、贵阳业余工学院、贵阳工业专科学校、贵州省体育专科学校、贵州财经学院等,都是省各行业主管部门举办的专科学校。当时,贵阳市教育局长刘君恒派副局长王健民主持,筹备举办“贵阳市大学专科层次的学校,师范专科学校”,二年制,该校于1959年秋面向全省招生,首届招生100人;设置中文,数学两个专业。学校领导人为市教育局总支书记李传增兼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后期因为李传增生病休息,由王怀恭代理主持学校工作;办学地址在贵阳一中原初中部(现省实验中学处),1961年秋搬迁到对面省教师进修学校大院内(后贵州省教育学院处),与“省体专”同地一起办学。后因为国家对“大跃进”中办的大专院校进行调整、撤销、合并,1961年贵阳师专停止招生。 1962年秋,在校生毕业后贵阳师专撤销,改名贵阳市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当时继任贵阳市教育局长王健民对此耿耿于怀,所以重建“贵阳师专”是他的夙愿。

1965年市政府决定将河滨中学改为贵阳市半农半读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搬迁到市南八公里处办学,市教育局向市政府提请征地建设新校址,市政府批准在牛郎关距八公里农技校办学点约2公里处(现省中石化公司储运库附近),划拨了约300亩土地供扩建新校使用。规划校区有校舍、教学楼、运动场、食堂、办公楼、教学实习基地等;市教育局计划将来以该校为基础,准备重新举办“贵阳师专”。市教育局决定将农技校62级学生改制为四年制师范班,定为高级中专生,按小学或技校师资培养,毕业后安排在市教育系统内可视同大专生使用;从1965年起农技校各专业开始招收高级中专生。

文革”期间农技校被撤销,农技校62级师范班毕业时去教育系统报到的学生不多,多数学生选择分配去国防工办、市属厂矿企业、农林系统。政府划拨用于建新校的300亩土地,最后都返还给生产队了。这是贵阳市教育界流传的王局长没有办成“牛师大”(是坊间对计划在牛郎关举办的贵阳师专的昵称)的轶闻。

1977年贵阳市面临有2000多名中学教师达不到任职岗位学历资格标准的问题,这批教师大多是返城的下乡知识青年,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影响了教学质量提高。因为不可能全部送到高等院校脱产进修,所以在职业余进修是唯一可行的培养形式;当时市教研室在贵阳市教师进修学校办有学科培训班(14个月、全脱产),因为无法解决学历资格,前来就读的人不多。市教研室戎士奎等教研员向刚恢复职务的市教育局长王健民建议,办一所专科层次的“业余大学”,全面系统地按师范专科规格培养师资,最好能解决学历认可问题。1977年6月市教育局向贵州省教育厅提交办学报告,但未获批准,批复理由是办学资质不够,教学质量和学历认可都存在问题。但王健民高瞻远瞩敢于担当,主张“先上车后买票”,采取先办学后解决学历问题的办法,果断决定成立贵阳市中学教师业余大学(筹)办公室,安排市教研室立即筹备办学。

1977年9月,贵阳市教育局办公室发通知,业余大学招生,在职学习、学制三年,许诺毕业后凡是在市教育系统内工作的,承认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定于12月份开学。结果全市有1216名学员报名,学校共设置:数学班8个、中文班8个、物理班3个、化学班3个、政治班4个、英语班1个等27个教学班。在一中、二中、六中、八中、九中、十中、乌当中学等校设教学点,借用教室晚间上课,周日白天上课,每周14学时,寒、暑假期间白天学习。业余大学于1978年元月3日正式开学上课,很快在市教育系统掀起了学习热潮,青年教师几乎人人报名参加业余进修。部分已具备学历资质的教师因为教学需要也积极参加进修,例如英语班中许多学员是从教俄语改教英语后的需要而来进修。

市教研室已经无力承担如此大规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了,市教育局决定正式组建“贵阳市中学教师业余大学”;在电台街贵阳市教育局后院设立业余大学办公室,王健民兼任校长,返聘退休干部杨恩龄、李宗泽、许德生任副校长;教学管理人员有:徐泽民、倪昭敏负责中文科;黄祖祜、汤程远负责数学科;许德生(兼)、牛锡昌负责物理科;程华玉、陈立生负责化学科;黄祖秀、潘仁根负责政治科;英语班由牛锡昌代管。何开云和程华玉(兼)负责教务处、张海若任教务员;蒋一鸣负责行政后勤;陈锦涛、莫玲负责教材、财务;李家俊负责基建工作。

中学教师业余大学开学后很快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贵阳市周边县、区及工矿企业厂办学校教师纷纷报名参加进修,注册在读学员达到1894人。省、市媒体、报刊、电台都及时报道赞扬,新华社驻贵阳记者站派人来学校采访办学情况,《人民日报》以“教育的春天消息”登载见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步播报,充分肯定广大教师积极进修学习的热情,是思想解放后激发出来的革命进取精神,这种自发要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情景,是拨乱反正后尊重知识的社会效应,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消息报道后引起国家教委关注,认为这是全国首创的教师业余大学,希望各地学习大力支持教师业余进修提高教学水平的做法。在舆论推动下,省教育厅主动与市教育局协调,肯定业余大学的办学成绩,建议在业余大学基础上成立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规范办学资质为大学专科。1978年7月31日,贵州省教育厅向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呈送了《关于建立贵州省教育学院的请示报告》,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本科办学层次。 1978年夏天在文化路2号(原贵师附小)开工修建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学楼和图书楼。到1979年底业余大学共有41个教学班、学员2642人。

业余大学的师资主要是聘请贵阳师范学院和市属中学各学科优秀教师,先后有:王萼华、孟昭全、封家璧、刘玉芬、胡绍林、周国光、欧亚芳、曹松国、李树银、陆萍、龙泽霖、陈达明、周本强、李国钧、戎士奎、温跃华、刘培根、娄述之、尹邦彦、王强模、刘宗棠、王裕兴、刘久鉴、罗受伯、滕仲新、滕树彤等。虽然外聘教师课酬每学时1元,但是老师们都以极高热忱承担教学。本校教师徐泽明、倪昭敏、黄祖祜、汤程远、牛锡昌、程华玉、陈立生、黄祖秀、潘仁庚等陆续开课,逐渐承担起主要教学任务。业余大学使用的教学计划和大纲,是参照师范类本科教学计划拟定的,删去部分公共课和选修课,维持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时数,从师资、课程设置、教材、课时数等方面确保教学质量。当时我负责管理的二中教学点,有中文七、八班,数学六班,化学一、二、三班,物理三班,政治三班等8个教学班,约有学员300人。其中化学实验课借二中化学实验室开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按大纲要求应该各开设8项实验,但是安排各开设了10项实验。

1978年4月,贵阳市教育局以“贵阳师范学院贵阳专科班”名义招收三年制普通高考统招生150人,在贵阳市教师进修学校(现市盲聋哑学校处)内办学;师资主要依靠贵阳师范学院教师,领导干部有:邹学英、毛训德等。学校从市属中学选调一批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1979年学校搬迁至马王庙金关巷21号贵阳市二十四中办学,被贵阳人称为“马师大”(是坊间对在马王庙的贵阳师范学院贵阳专科班的昵称)。当时办业余大学、“马师大”、进修学院的开支都是由贵阳市的教育经费承担,可想而知教育局长王健民冒着风险办学承受了多大的经费压力。贵阳市教育界中传说:王老伯(王健民)想办“牛师大”,结果办成了“马师大”,反正是“师大”就行。虽然这话有点调侃意味,但是对王健民办学的执着精神是充满敬意的。

1980年8月“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正式挂牌,下设文化路校区(进修部)、马王庙校区(培训部、大专部)。院长王健民(兼),党委书记傅成栋(原市教育局副局长),副院长杨恩龄、李思恒(原清镇县教育局长)。原贵阳市教师进修学校与业余大学合并入,市内各教学点撤销,学员都集中到文化路新校区上课;原中学教师业余大学学员归属进修部管,进修部由杨恩龄主持工作,继续招收业余进修学员和成人教育预科班学员,在文化路2号办学;原贵阳师范学院贵阳专科班学生和成人教育脱产进修生归属大专部和培训部管,由傅成栋、李思恒主持工作,继续招收普通高考统招生和成人教育脱产进修生,在马王庙金关巷21号办学。

文化路2号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和金筑大学大门(1984年)(www.daowen.com)

1980年秋季,首届业余进修学员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137人毕业,获得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业余进修三年制大学专科毕业文凭。至1986年为止进修学院共培养了900多名毕业生,他们在贵阳市中学教学迅速成为教学骨干,其中部分人又继续升学读贵州教育学院进修本科学历;在80、90年代贵阳市各中学都有进修学院毕业的校领导或中层管理干部,他们为贵阳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这就证明了当年办教师业余大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982年12月中共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建立贵阳市金筑大学;1984年3月16日贵阳市人民政府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专学校“贵阳市金筑大学”,报国家教委备案。副市长赵西林兼任校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刘培元兼任校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戴国煌(原贵阳专科班科主任)主持工作,副校长傅成栋、杨恩龄等。市政府决定金筑大学在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进修部办学,进修部停止招收业余进修生;原进修部38名教职员工合并入金筑大学。1984年秋季金筑大学面向贵阳市招收普通高考统招生155名,学制三年。系科设置负责人有:数理系,主任谢天寿;文法系,主任徐泽民(原进修学院进修部科主任);经管系,主任张以群(原贵阳专科班科主任);轻工系,主任陈立生;基础部,主任窦明清(原贵阳专科班科主任);教务处,处长曾纪莲;学生处,处长林玉华;后勤处,处长李家俊;人事处,处长陈华芬;学校办公室,主任周钟兢;图书馆,馆长吴庆生。到1989年金筑大学办学规模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余人。

1985年5月贵阳师范专科学校获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报国家教委备案,在马王庙金关巷办学,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培训部和贵阳师范学院贵阳专科班划入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管理办学;1993年更名为“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任校长有:丁廷模(兼)、周国光、伍治国、申远初、王晓昕;历任党委书记有:伍治国、黄静芳、杨型鑫、秦家伦、李世同等;设置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史、小学教育、艺术(英语、美术)和体育等9个系科,学制三年;用地近200亩,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达3000余人。

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这时已经名存实亡,两所大专学校从贵阳市教师进修学院走了出去,分道扬镳独立办学,分别培养应用型和教育类职业技术人才。

1991年春,教育部经现场检查后认定金筑大学办学场地面积不达标,要求停止招生进行整改,限期完善教学条件达标办学。当时的省长王朝文、副省长龚贤永、省教委主任任吉麟、副主任万方亮等很关心金筑大学的整改,市委书记李万禄、市长王寿亭表示坚决支持办好金筑大学,副市长吴志刚、王选才、市教委主任张朝湘等积极寻找合格新校址,省市领导多次亲临对遴选出来的各个新校址现场进行考察。1994年春报经省政府同意,市政府安排金筑大学搬迁见龙洞路,与贵阳技工学校、贵阳市兴筑中专同地合并办学,用地215亩,计划投资4亿元建设新校舍。重新组建学校领导班子:校长罗明空,党委书记葛清叶(1999年退休)、任钢建(1999年后),副校长周贵发、汪瑜培(贵阳技工学校校长兼),纪委书记罗荣华(原贵阳师专干部)。

1994年秋季,经省教委同意金筑大学恢复在贵阳市招生100人,国家教委检查组来校实地考察后,同意1995年面向全省招生;2000年金筑大学又获批准面向全国招生;金筑大学抓住高校扩招的机遇,招收统招生、高职生、五年制专科生、成人教育进修生等,全日制在校生办学规模很快超过5000人以上。恢复办学工作得到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大学的支持,陆续设置建设了食品、机电、机制、装饰、汽修、制药、服装、文秘、档案、法律电子软件、商务、营销等特色专业,立足为贵阳市经济发展培养急需职业技术人才。其中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办学成绩斐然,就业率高,师资设备齐全,该专业在校生人数曾经达到400余人;经教育部专家组考察遴选,2002年3月教育部下文批准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教改试点示范性专业,成为全国仅有的四个、西部地区唯一的示范性专业,提供了金筑大学与发达地区著名院校交流学习竞争的平台。2002年5月市政府出资500万元、华中理工大学出资100万元,在金筑大学共建贵阳市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向社会开放培训教学,为机电系和技校学生提供实习教学服务,承担贵州省及西南地区数控技术培训任务。

经过贵阳市政府多年申报,2004年5月13日教育部批准将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贵阳市金筑大学合并建立“贵阳学院”,在见龙洞路金筑大学原址办学。这两所大专学校分别出发又殊途同归,最后合并成贵阳市属第一所综合性本科大学。2005年5月18日贵阳学院正式挂牌,有全日制在校生9000人左右。历任院长有吴为民、蒙秋明、龚振黔、毛有碧等;历任党委书记有秦家伦、蒙秋明、呂保平等。

2009年1月,贵阳学院将所属职业技术学院剥离出去与贵阳市财经学校、贵阳市科技学校、贵阳市职工中专、贵阳铁路司机学校和省地质学校等合并组建高职院校,在贵阳师专原址马王庙金关巷成立“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3月,该院又搬迁入观山湖区新校区办学。

2009年6月,百年名校“贵阳市师范学校”合并入贵阳学院。

在2014年贵阳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贵阳市已经拥有一所应用技术类型本科大学:贵阳学院(2004年);四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科学校:贵阳护理职业学院(2006年),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贵州工商职业学院(2011年、民办),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全部在校生规模已经突破6万人,形成了具有足够规模,层次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

2018年贵阳学院办学规模达到全日制在校生12000余人,规划面积1200亩,实际使用面积810亩,总建筑面积31.9 万㎡,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设有16院2部,51个本科招生专业,涉及10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13个省(市、区)招生。学校有教职工904人,专任教师615人。教育部批准贵阳学院201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从此贵阳市的高等教育事业上升到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的新领域。

  回溯贵阳市高等教育的办学历史,老教育局长王健民同志当年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勇气令人敬佩,他不愧是贵阳市高等教育事业的开路先锋,“先上车后买票”这句话,我至今仍记忆犹新。我有幸曾经先后在教师业余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师院专科班、金筑大学、贵阳学院等学校工作过,亲历了贵阳市从成功举办中学教师业余大学的专科教育顺利发展到培养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的全过程。今天实在难以忘记若干为贵阳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先哲和师长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年后,贵阳市的高等教育事业终于实现了凤凰涅槃,明天将继续展翅飞向辉煌,为贵阳市经济社会建设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