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阳公交历史见证者:解放七十周年通车盛典

贵阳公交历史见证者:解放七十周年通车盛典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在这一天,刚刚成立的汽管处又特别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秦天真市长前来剪彩,贵阳市民纷纷踊上街头庆贺通车,经市政府批准,市建设局、汽管处还分别发布公告,宣布贵阳市公共汽车正式开通,并公布了行车路线。总之,目睹了8月3日通车盛况这一天的广大市民、公交职工,肯定终身难忘。

贵阳公交历史见证者:解放七十周年通车盛典

雅琪

1954年,时任中共贵阳市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的秦天真与汽管处全体职工合影。

解放初期的贵阳市公共交通,是一张白纸!而当年的贵阳公交第一代创业者们却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力支持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以其智慧和力量,改装修复了的6辆木炭公共汽车(其中一辆是美军丢弃的吉普车、二辆是国民党军队逃离贵阳时丢下的破烂车、三辆是当时政府没收的违法车)作为营运资本,开始创业,留下了创业者一连串坚难的足迹

解放前的贵阳市,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人力车(俗称黄包车)和载客马车,没有一辆公共汽车。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伊始,市政府就特别把筹建城市公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准备开通公共汽车,方便市民出行。当时,面对国民党留下的烂摊子,作为贵州省会城市的贵阳市,百废待兴,一切都得从头做起。要开通公交路线,首先就得解决道路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贵阳市建设局的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从1950年到1951年仅两年时间,就修复修建好了市区的主要道路和街道桥梁,为开通公共汽车路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扎实基础;而要营运贵阳公交,绪如筹备管理机构、资金投入、设备改造、抽调人员等工作还得跟上。为此,市政府筹备建立了贵阳市公共汽车管理处(以下简称汽管处),隶属市建设局领导,并任命市建设局局长张秉钧兼汽管处处长,负责全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开办工作,还为汽管处成立投资37000元(折合现人民币值),并从市建设局抽调骨干和招收一批稍懂汽车技术的工人,组成贵阳公交创业者队伍,开始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就是这代忘我的公交人,在当时及其困难的条件下,他们自己动手平整道路,改造车库,修建简易停车场……当时,作为贵阳公交管理机构的汽管处,其实并没有一辆现成的汽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空壳”!于是,市政府将三辆收缴的美国道奇货车交给了汽管处,要求汽管处改造成公共汽车,进行营运。就为填补这一历史空白,贵阳公交首批创业职工开始到处搜集废旧汽车和汽车零件。从1951年3月起,在一没图纸,二没技术,三没设备,以及缺少技术人员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日夜苦战,用简陋的工具,东拼西凑,终于成功修补装配出6辆靠烧木炭作动力的客车,并以年份为题,命名为“五一”型,呈现给贵阳市民。木炭车,顾名思议,就是以木炭作燃料,加热燃烧后产生煤气而作动力,驱使汽车开动,每辆车除驾驶员外,还需配助手一人,专门负责生火加炭,每天早出晚归,最为辛苦。总之,一切万亊具备,只欠东风!

1951年8月2日,这是一个注定要载入贵阳公交史册的日子,贵阳市公共汽车管理处在市自来水公司大礼堂宣告正式成立!紧接着的8月3日这一天,又是一个赫然载入贵阳交通发展史的重要日子!就在这一天,刚刚成立的汽管处又特别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秦天真市长前来剪彩,贵阳市民纷纷踊上街头庆贺通车,经市政府批准,市建设局、汽管处还分别发布公告,宣布贵阳市公共汽车正式开通,并公布了行车路线。路线只有一条,即从六广门经铜像台(今喷水池)、大十字、大南门、纪念塔往返,全长3.5公里,票价全程0.12元(折合现人民币以下同),每站0.03元。总之,目睹了8月3日通车盛况这一天的广大市民、公交职工,肯定终身难忘。历史不会忘记创业者,6辆“五一”型木炭车的驾驶员分别是陈卫秋(1号车)、苏一连(2号车)、吴甫臣(3号车)、彭泽(4号车)、邓汉祥(5号车)、陈正明(6号车)、助手有高长义、文旭东、文有、陈龙志、刘森荣、朱祖惠、曾国枢等,售票员有李玉珍、李宗尧、贺良珍、苏德龙、王明、曹祥明等人,从而结束了贵阳没有公共汽车的历史!之后,汽管处又组织职工装配出3辆“五一”型木炭公交车,赶在当年国庆节前夕,投入节日营运,基本上取代了原来在市内主干道上行驶载人的人力车和500余辆马车。自此以后,贵阳市公共交通事业从无到有,走上自力更生,逐步发展的道路。时至1951年底,汽管处已有职工70多人,其中驾驶员12人、助手24人,售票员19人,修理工10多人,并发展中共党员一名,创业者黄庆荣同志深感无比荣光,因为他成为汽管处建立后发展的第一个党员!随后,汽管处又广泛开展扫盲活动,有效提高了职工的文化水平。

1953年,汽管处公交营运路线发展到三条,新增河滨公园—次南门——大西门——大十字——小十字——老东门往返,全程2.8公里;紫林庵——客车站——头桥——转弯塘——二桥——三桥往返,全程4公里,票价一站仍是0.03元类推。就是这最早开通的3条公共汽车线路,如今,则成了贵阳公交在发展中开通的近160余条公交线路的基础,现在依然是贵阳公交的主干线,不同之处是:其线路始终都在延伸,延伸到社区,延伸到公园,延伸到郊区……就在这一年,汽管处的职工们,依然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以其创业的热情,主人翁的干劲,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对营运汽车进行改造,继续创造奇迹!1953年,成功改造出新型的“五三”型齐头汽油车,从而结束了贵阳公共汽车烧木炭的历史!随后,汽管处职工于1954年改造成功的 “五四”型齐头汽油车,更是锦上添花,使其贵阳公交营运车辆发生了质的变化。

1954年,汽管处由武显庙(现在的毓秀路25号)搬至瑞金南路省总工会旁边办公,已有职工200多人,营运路线又增加2条郊区路线,一条通往花溪,另一条通向狗场。这一年,汽管处的公交事业得以稳步发展,建立的党政工团组织逐步完善的同时,还相应建立了财务、机务、行车、行政和办公室等管理机构,另外还成立了保修车间,修理项目也有所扩大,有引擎工、底盘工、车工钳工、铜工等工种,固定资产也有所增加。新建砖木结构厂房4栋,加工房1栋,小礼堂、油库各1个,职工宿舍4栋,各方面建设已初具规模。至1956年,汽管处已有运营车辆33台。为适应公交事业发展需要,汽管处开始抽调、培训一批驾驶员投入生产第一条线,共30多人,举办了贵阳公交史上的第一次驾驶员培训班。在培训班中,有卢彩英、刘国秀、杨德惠、朱玉华、王炳松5名女学员,她们是贵阳市培训出的第一批公交女驾驶员,为贵阳公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当时产生了非凡的轰动效应,社会影响很大,有力体现出新中国妇女翻身得解放的地位与作用。(www.daowen.com)

1951年,汽管处职工用美国道奇两吨半货车改装而成的“五一”型木炭公共汽车,车身为全木结构,木炭炉设在车身尾部。

1951年,汽管处职工用美国道奇两吨半货车改装而成的“五一”型木炭公共汽车,车身为全木结构,木炭炉设在车身尾部。

1951年至1956年,经过贵阳公交老一辈干部职工的艰苦创业和奋斗,贵阳公交已从一个简单的汽管处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经营性企业,以营运为主,完全执行国家计划,有明确生产目标,有一套完整的发展方针,生产计划和产值执行情况的国有企业已经成型。开始制定全年生产计划,完成统计报表和数据,根据生产情况,制定了总营运车日数、修理车日数、平均车日行程、总行驶里程(其中有营业里程)、平均每车公里收入、总营业收入、平均每车公里乘客人数(人次)、总乘客数(人次)、完好车率等经济指标。在1956年,三项主要经济指标即总行驶里程完成122.45万公里,总营业收入完成65.95万元,总乘客数完成1504.3万人次。

时至1957年,贵阳市公共汽车管理处正式更名为贵阳市公共汽车公司。这一年是国家要努力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公司全体职工干劲十足,劳动热情空前高涨,不仅全年完成总行驶里程177.4万公里,总产值为102.52万元的任务,还增加改装新车12辆,并增开了喷水池至观水路,紫林庵到油榨街2条营运线路;市区各主要干线、公园和风景区也都开通了公共汽车,基本上满足了市民的出行需要。这一年,公司开始实行经理负责制,先由公司第一副经理陈际康主持工作,后由从市交通局调来的郑克功、李良臣先后任经理,全面主持工作,针对公司管理人员不足的状况,从而推行出“一门多管,一人多用”的有力措施,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正常运行。而在营运一线,驾、售人员虽然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工作条件实在太差,职工的劳作仍就显得非常辛苦,晴天,那是一身汗,雨天,全是一身泥,冬天,再是寒风刺骨,怎挡得住他们全心全意服务市民的决心!当时,公司的木炭车还没有完全退出营运市场,营运木炭车的驾驶员和助手,通常是要提前2个钟头到达车场的,一到便又马不停蹄地去生火加炭,预热升温,做好出车前的备准。那时,由于修理工太少,车辆出点小毛病还得驾驶员自已修,以便第二天能安全出车。如此艰苦的作业环境与条件,磨炼和造就出公司第一代公交人的创业精神和坚强意志!是他们,见证了贵阳公交发展史。

(根据史料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