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阳解放七十周年:南明河初期治理工程见证

贵阳解放七十周年:南明河初期治理工程见证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经贵阳的南明河,全长138公里。按照国际河流生命学说的观点,南明河已经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把南明河的治理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1976年贵阳成立有省、市领导参加的“治理南明河工程指挥部”,开始组织实施清河工作。1982年2月,成立了贵阳市河道治理领导小组和贵阳市河道治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南明河、贯城河、市西河的治理工作。三是筹措资金实施南明河道治理设施建设。

贵阳解放七十周年:南明河初期治理工程见证

李平

南明河,贵阳人称其母亲河,滋润着贵阳人民。自古以来,清澈见底的南明河一直是贵阳居民的直接饮用水源,两岸风光旖旎,是游玩的好地方。人们在河中游泳垂钓、淘米浣衣的情景,至今还留在贵阳老人们的记忆中。

这条母亲河与贯城河、市西河、小车河成为流经贵阳市区的4条主要河流。后三条河都是南明河的支流。南明河发源于平坝县林卡冷水冲,自西南向东北经花溪流人市区,与三条支流汇合后流向乌当至龙里县,汇入乌江。流经贵阳的南明河,全长138公里。

1953年5月的特大洪灾之前,人民政府已经有所设想并经过调查研究和论证,决定在市西河上游的黔灵后山西侧修建一座人工湖。雨季洪水,旱季调节市西河水量,减轻水患带来的损失。1954年-1955年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在两山之间,用钢筋水泥筑坝高11米、长110米的水坝一座,将市西河上游之水拦断,库容蓄水约百万立方米,形成了今天的黔灵湖。

1958年-1960年又在黔灵湖北面小关地区修建坝高20米,容量220万立方米的小关水库。这两座水库对拦蓄洪水,调节市西河水量,解决城市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贵阳城市人口剧增,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没有注意环境的保护,市内所有排污沟的污水都向贯城河、市西河、南明河、小车河排放,致使南明河水质严重污染。1973年,贵阳市治理废气、废水、废物的“三废”办公室对流入南明河的水质分析,发现:铅超标5-6倍,砷超标0.44倍,铬超标0.83倍,酚超标0.2-0.6倍,氢化物超标1.3-3倍。沿河两岸近百个生活污水口和207家工业企业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倾泻45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沿岸到处是煤灰垃圾,南明河的水开始到了发黑发臭,草不生、鱼灭绝的地步。按照国际河流生命学说的观点,南明河已经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改革开放以后,保护环境、治理南明河的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市委、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把南明河的治理列人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是成立河道治理的组织机构。1976年贵阳成立有省、市领导参加的“治理南明河工程指挥部”,开始组织实施清河工作。1982年2月,成立了贵阳市河道治理领导小组和贵阳市河道治理指挥部(1986年,将河道治理指挥部改为河道管理处),统一领导南明河、贯城河、市西河的治理工作。从此,河道治理有了专门的机构,有专人抓的格局。

二是组织实施清河工程。1976年,由省、市集资30万元,贵州省电力局拨款200万元作治河经费,分三期实施南明河的清理粉煤灰工程。第一期从1981年12月25日开始至1982年5月,由电厂坝至河滨公园,全长4500米,共清理粉煤灰40870立方米;第二期工程从1982年11月至1983年4月,由河滨坝到南明坝,全长3753米,清理河泥废渣103921立方米;第三期工程,自1983年12月开始至1984年1月,清理南明河坝至水口寺下游300米处。三期工程共清理河道长10.69公里,清理粉煤灰176900立方米。同时,贵阳电厂于1981年上半年起,停止向南明河倾倒粉煤灰渣,在电厂后山修建了粉煤灰场。

1984年春,市委、市政府决定,发动全市人民义务劳动清理南明河。1985 年11月,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义务清河,省委机关及市委企业政治部所属系统负责清理河滨坝至南明坝河段全长3750米。当年12 月4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率领省直机关干部职工参加了南明河清淤义务劳动,时任省长王朝文、省委副书记丁廷模、省军区政委焦斌、市委书记李万禄、市长王寿亭等党政军领导一起参加清淤劳动,为全市人民清河工作作出了表率。部队和党、政军机关、广大市民义务投入清理南明河淤泥劳动。在这次南明河清淤义务劳动中,当时我担任经委主任,担任一中桥至南明坝一段河坝淤泥清理指挥长,组织工业、商业、交通系统职工参加清淤,将挖土机开到河坝里,河坝里人山人海,机器声、铲泥声汇成劳动的海洋。工人们不怕脏,不怕累,挽起裤腿,深入河坝,一个个劲头十足,一边清淤一边装袋 ,将淤泥一袋一袋抬到岸上,劳动场景十分感人,至今难忘。

1999年3月31日至4月3日,省市领导同人民群众计10万人次参加义务劳动,从贵阳电厂至南明堂全长8公里的河床中清理表层淤泥2万立方米。至2000年,先后爆破清除河床凸露阻水岩石,投入机械清淤,并浚深河床,从而使南明水质大大改善。

三是筹措资金实施南明河道治理设施建设。在清理淤泥的同时,从1980年至1987年期间,对南明河两岸截污沟进行改造与重建。其中,重建六洞桥至南明坝全长2400米、高1.15米,宽2.08米的主干截污沟,沟上盖有盖板;同年至2000年,分几个阶段组织对工人医院至解放桥至团坡桥4850米的截污沟的维修改造,有的地方拓宽河床,两岸修建截污沟的护岸堡坎。(www.daowen.com)

1986年,为有利于河道的行洪和冲淤,保持南明河水的畅通,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原来南明河上所筑堤坝逐步改造为翻板坝。同年12月至翌年4月修建南明坝;1997年11月28日至1998年4月修建一中翻板坝;1999年11月1日至2000年4月,修建贵阳电厂翻板坝;1999年10月30日至2000年4月,修建通用厂翻板坝。

以上清理粉煤灰、清淤、筑坝、截污沟工程,省市党委、政府投资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倾注了全市人民的汗水和辛劳,为后来市委、市政府治理南明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8年,贵阳在南明河上游的花溪,修建了日处理1.1万吨的花溪污水处理厂。先后修建了机房(办公用房),厌氧池、滚水坝、排污管网4.5公里,沉沙井147个,并在麦乃修30000吨沉淀池一座。总投资202万元,1989年建成,并开始运行。当年处理污水300吨,对保护花溪河水起了重要作用。当年,该项目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工程。1996年由于排污量增大,排污系统超负荷运行,市、区政府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投资980万元,进行机房改造,设备更新,增加排污沟4.7公里,使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4万吨/日,后来在2002年,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主要有十里河滩截污工程,课米田污染水处理厂,养牛洛平截污工程。

1991年、1996年、1998年,贵阳连续发生三次特大洪水,每一次洪水都几乎将城市低洼地带淹没。其中,1996年7月的洪灾,100年不遇,据当时统计,因洪水造成的损失就达30亿元,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近三分之一。洪水退后,市委、市政府在组织抗洪救灾的同时,开始就如何“治水”进行思考。

1998年,贵阳市抓住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千载难逢的机遇,市政府组织专门班子,准备项目资料,积极开展申报工作,在当年批准的8个申报项目中有小河污水处理厂工程,地下排污泄洪隧道工程,其中贯城河排污泄洪工程为国债项目。当年8月,市政府委托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由贵阳市城市管理局为建设方。分洪隧道的功能,一是引进上游河段两岸城区污水,改善下游河段及南明河河水水质;二是分泄上游河道汛期大部分洪水,解决下游河段泄洪较小的问题。市政府要求按两百年一遇的洪水进行分洪设计,分流量为100立方米/秒,设计方案出来后,请专家论证认可,经过近2年的施工,预算投资8000多万元,全长3300米,分两期施工,整个工程于2000年4月竣工。分洪洞人口处在普陀路埋至在地下10米,隧洞穿过延安路至师大,再到蟠桃宫、水口寺,出口在水东路红岩桥下,洞宽5米,高约6米,洞型成拱形。这一工程竣工使用后,经过一次又一次接受暴雨的考验,彻底解决了贵阳的洪涝问题。

与此同时,在治理南明河的同时,20世纪60年代开始,贵阳市和云岩区修建了从头桥至金锁桥市西河两岸的截污沟。1982年3月10日,贵阳市革委拨款300万元,开始对贯城河、市西河的治理工作。第一期工程对贯城河的治理,以清淤除积、疏通截污沟为主,由市政工程公司与河段所在地的城区政府负责,先后组织专业单位和机关干部、职工、群众义务劳动。第二期工程,以整治河床与堡坎为主,工程队从1982年9月开工,共治理河床15.3万立方米,维修两岸堡坎砌石浇灌混凝土2700立方米,新建和延伸普惠桥至盐务新村1x1米藏污沟630米,在化龙桥新建长15米、高1米拦河坝1座,两岸截污沟共长670米。还拆除“文化大革命”期间贯城河上违章建筑共计329户,总面积15093平方米。

对贯城河、市西河两岸截污沟和堡坎进行整修,同时组织云岩、南明两城区4000多名群众参加清理头桥至一中坝全长3.4公里的河床,清理垃圾4万立方米,出动车辆1万多辆(次)。

1984年8月22日,贵阳市启动了长1400米,2.4x2.4横断面鲤鱼大沟、市东大沟、长1520米师院大沟的改造治理工程,并举行“三沟治理”工程的开工典礼。“三沟治理”工程于1986年完工,这是根治水患的措施之。后又于1985年至1999年,先后两次对市西河进行较大的清淤,共清淤105118立方米,参加:单位300多个,有314个单位集资413350元用于清理河道。

1998年,当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战略举措时,贵阳抓住了机遇,当年被国家计委批准的项目就有南明河上游的小河污水处理厂及截污沟工程。小河污水处理厂位于小河区的庙冲路(贵阳发电厂上方),占地150亩。其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日处理8万吨污水,处理污水的工艺采用运行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运行费用节省的SBR生物处理工艺。小河污水处理厂通过小河两岸9.2公里的截污沟,收集处理小河片区的生活污水,使之达到国家环境部门制定的(污水排放标准)1级指标,处理后的水再排人南明河作为贵阳市区景观用水。该工程于1998年年底动工,2001年竣工投人试运行。在此期间,贵阳市又向国家计委申报为治理市西河三桥片区生活污水的二桥污水处理厂(日处理4万吨)和为治理花溪片区生活污水的处理厂(日处理4万吨)两个项目。两个项目获得批准后很快投入建设,于2004年6月竣工投人运行。

小河、二桥、花溪三个污水处理厂建成并投人运行,日处理16万吨污水,极大地改变了南明河水质。2004 年8月,贵阳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南明河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水变清、岸变绿、景变美"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