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阳蔬菜产销实现全年均衡上市

贵阳蔬菜产销实现全年均衡上市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蔬菜生产面积、产量、品种、派购任务,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在销售上,则实行由国营蔬菜公司统购包销,执行计划价格,一切高度集中。1983 年2月,市委、市政府又决定,把蔬菜产销的管理,从农口和商贸口分离出来,成立市蔬菜工作办公室,直属市政府,实行蔬菜工作的人、财物、产、供销、科研一条龙管理体制,解决了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双方签订了二万多亩的季节性蔬菜产销协议。使贵阳蔬菜供应做到淡季不淡,全年均衡上市。

贵阳蔬菜产销实现全年均衡上市

在相当长的时间,我市蔬菜产销管理,生产归农业口,销售归商贸口。蔬菜生产面积、产量、品种、派购任务,实行国家指令性计划。管得既死板,又不灵验。在销售上,则实行由国营蔬菜公司统购包销,执行计划价格,一切高度集中。这种体制,形成了生产和市场脱节,供求很难平衡,产销矛盾,农商扯皮。安排种植的地域.季节、茬口、品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产量低,质量差,品种单调,淡旺缺菜,旺季烂菜,国家大量补贴。淡季缺菜,老百姓排队争购。群众埋怨,领导批评,蔬菜工作者着急。当时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蔬菜难搞,不多就少,多了就烂,少了就吵。”“吃菜难”,成了困惑省市领导和广大群众多年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市委书记夏页文带着我和相关同志就这道难题,亲自带队去外省考察,并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蔬菜产销状况进行全面调研。经过总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探寻问题的症结,终于明确了方向,一道一道地予以破解。

首先解放思想。1980年5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敞开城门,开放全市32个农贸市场,实行蔬菜的“大管小活”(只管28个骨干品种,其余放开)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大包大揽统购包销的禁锢。形成了蔬菜市场上,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的生动局面。1981 年5月,又在全市专业种菜区,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菜农自主种菜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1983 年2月,市委、市政府又决定,把蔬菜产销的管理,从农口和商贸口分离出来,成立市蔬菜工作办公室,直属市政府,实行蔬菜工作的人、财物、产、供销、科研一条龙管理体制,解决了部门分割、产销脱节的问题。1985年1月,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在保证蔬菜种植面积的前提下价格全面放开,生产者自产自销,经营者自主运销,消费者自由选购,实行小管大活,彻底疏通生产和市场的通道。市场激活了生产,生产丰富了市场。自此,市场调节,开始起主导作用。

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城市不断地扩大,多年建立起来的近郊三万多亩专业菜地(简称——线),不断地被征用、蚕食,蔬菜上市总量日趋不足。1983年秋,根据市场反复出现的“春淡”“秋淡”菜源紧缺的状况,市政府组织科技人员,深人到远郊种粮区,帮助粮农在粮食收割后,立即种上大白菜。当年试验,当年获得丰收。除粮食收益外,每亩蔬菜农民增收一千元。本来,市政府只计划扶持建立七千亩季节性菜地(简称二线) ,可第二年农民却自发种植一万七千亩。既缓解了“秋淡”,又富了远郊农村。随后,又与气温较高的罗甸等六个县,发展横向联合。罗甸等县运用自已的气温较高、土地面积宽的优势;贵阳市则在资金技术、良种等方面给予扶持。双方签订了二万多亩的季节性蔬菜产销协议(简称三线)。于是,每年4、5月间,本地越冬菜下市,而夏季菜又应接不上的“春淡”之际,罗甸等地的早熟菜,正好源源送进贵阳。从而实现:以贵阳一线菜地为主,利用远郊粮区和邻县气候和土地优势的二、三线菜地为辅,实现了贵阳市蔬菜的正常供应。(www.daowen.com)

同时利用广场空地搭建临时集贸点,吸引和招莱全省各地地方农产品输入贵阳,极大地丰富了贵阳人民的蓝子。

第三走科技兴菜之路。1983 年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市蔬菜办和市科委,以《贵阳市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技术研究与应用》为课题,以提高单产,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均衡供应为目的,分别将推广良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植物保护、改良土壤、合理用水、贮藏保险等6个分课题,36个小课题,作为攻关内容。组织市、区、乡的156名科技人员和专业千部参加,采取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资金投人与技术承包、效益挂钩,把先进技术推广到万亩菜地。每年推广良种六万多公斤,地膜、小拱棚覆盖七千多亩,病虫害联防一万五千亩。 三年来,单产由二千五百公斤,提高到三千多公斤,增产蔬菜四千多万公斤,农民增收一千六百多万元。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市科技成果奖18项。使贵阳蔬菜供应做到淡季不淡,全年均衡上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