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硖石山口之美-州来古今 第九辑

硖石山口之美-州来古今 第九辑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程晋仓其实,别看是土生土长的淮南人,这么多年,我真的没去过硖石山口,哪怕是看它一眼。“硖石山口”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唯有巍巍硖山在,滔滔水依旧。美哉,硖石山,美哉,硖山口,此回一见,便如同烙印烙在我的心田。

硖石山口之美-州来古今  第九辑

□程晋仓

其实,别看是土生土长的淮南人,这么多年,我真的没去过硖石山口,哪怕是看它一眼。

“硖石山口”对我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是因为早就稔知它的大名,无论通过书说人云的往事,还是图解像显的画面都与它有过交集;生是因为从未实地去切切实实地走近它,登临它,触摸它,感受它的一草一木,抚触它的一土一石,以及体味经它口中汹涌而下的淮河浪花和浸润其中的潮湿的味道。

几多次的憧憬欲往,几多次的匆匆错过,几多次的遗憾叹惜,亲身去硖石山口走一遭,观淮水嬉戏荡漾,听河浪吟咏呢喃,竟然成了这十数年来锁在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和心结。终于,踏着马年的轻快节拍,在一个天高气爽、风轻云淡、秋阳煦照,扫尽过往秋霜薄雾笼罩的早晨,装载了一腔期冀和热盼,轻轻地摸近到它的身旁。宛若诗人徐志摩那句“正如我轻轻的来”一般的情境。

在淮河西岸禹王山脚下的渡口边,年近七旬、古铜肤色、身板硬朗、十分健谈的老詹,这位世居硖石山下西隅山口村的老村支书看到我们,远远就热情地迎上来和我们打招呼,手指着河中的硖石打开了他的关于淮河水、淮河人、淮河情的话匣,一个话题聊过,又一个民谣接续上,如这滔滔的淮河水般绵长、醇厚、清新、久远。我们正全神贯注于聆听,思想神交游驰沉湎于千百年来的古往故旧之际,一声清脆响亮而地道的“打香油”将大家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原来这是住在附近的卖油翁王老汉,在集市上卖完香油,要乘渡船回对岸家中去,看到我们一行人站在岸边指山点水,平素喜好热闹的他,顿时来了好奇心,便开心地喊了一嗓,不待人接,便冲着我们唱了一段四句推子,随后又唱起“水倒流、山倒长、硖山口是个好地方,淮河岸边鱼米香……”的当地民谣,带我们的思绪穿越时空隧道,至往昔蔡楚纷争、东晋勇击前秦、刘宋皇帝金戈铁马、周世宗镇定从容地伫望以及南宋将士浴血拼杀南侵金兵以及70年前两岸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峥嵘岁月……我们不由得醉心在他那流畅的说唱声里。此时真像古人说的:谈笑间,千古多少事,都付诸逝水东流。唯有巍巍硖山在,滔滔水依旧。

渡船徐徐靠岸,载着我们驶向突兀横亘于淮河正中的那处心向往之的地方。直到这时我才发现,硖山正像一只巨大的神鼋溯流浮游在宽阔的水面,头斜对着西岸的禹王庙,是在等待大禹贤王的指令,还是贪恋岸畔的美丽风光?望着回转泛波的河水,我似乎迈入了五千年前热火朝天、人头攒动、劈山治水的舜禹时代。

离船登岛,一弯曲折平整的石阶蜿蜒盘旋直到山巅,拾级而上,穿行于绿红黄翠相杂的斑斓世界里,恍然间生出物我两忘之情。山巅峭壁之上有一四角石亭凌然雄踞,掩映在一抹葱茏之中,一身悠闲清静,颇有揽天挽河的架势。一株硕大的皂角古树,虽逾越千年沧桑,历经战火熏烤,饱受风吹雨打,老根已千疮百孔、却叶茂茎盛绽出新枝,傲然屹立亭旁,顾盼两岸舟楫行客,俨然一个历史的证人,挺拔着坚强的身躯,用无声的语言向世人述说着淮河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www.daowen.com)

石亭两旁石柱上,清代光绪年间凤台知县颜海飏用拙朴苍劲魏碑字体挥就的“选胜值公余,看淮水安澜,硖山拱秀;系怀在民隐,愿春耕恒足,秋稼丰登”石刻对联,经千淘万漉至今依然清晰可辨。而山脚崖石上当年那篇传颂遐迩的南宋抗元将领夏松所书的《筑城记》摩崖石刻,经风蚀浪淘只能依稀辨出些微的痕迹。

伫立石巅,微风拂面,沐着秋末冬初的温和阳光,俯仰天地,观崖下碧波荡漾,眺远山含黛,回望远方寥廓恢宏的凤台新城,一种豪迈之情荡胸升腾,我不禁陶醉痴迷在这波光潋滟、河天一色,满山叠彩、层林尽染的景致中,忘乎自己的存在了。

千里淮河水不辞劳苦,一路奔波,浩浩汤汤,星夜兼程地从桐柏山逶迤走来,经流凤台县时为热情好客的八公山脉轻轻一挽,便百转千回,婀娜着身姿,迟滞了远去的步伐,逡巡犹豫间来到了硖山口,便再经不住两岸山石的热忱邀约、盛意感唤,将一袭碧绿的秀发一股脑地尽情泼洒开去,化作万般柔情韵致,从此平坦的大地上便炼化出美轮美奂的景致。“碧水东流至此回”“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人间胜景,便由此永驻在这豪情万丈的百里淮南大地。

美哉,硖石山,美哉,硖山口,此回一见,便如同烙印烙在我的心田。

载着依依不舍的心恋,我离开了这山美水秀的地方。还是套用徐志摩那句脍炙人口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来了结这段短暂的情缘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