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皇帝嫔妃敢整肃世间再无张居正(3)党争乱

皇帝嫔妃敢整肃世间再无张居正(3)党争乱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魏二人成了皇帝最亲近的人。为了控制天启,挡住来自任何一方的攻击,他们对皇帝的老婆也开始下手整肃了。张皇后的父亲张国纪,因而由一名生员得封太康伯,成了一号皇亲。此事被客、魏二人知道,自是将张皇后恨之入骨。他们买通一名死囚强盗孙止孝,让孙咬定张皇后是自己女儿,而非张国纪亲生。天启元年十月,叶向高被皇帝召回京师,准备入阁。魏忠贤怀疑此事是张皇后的老爹张国纪干的,大为恼怒。

皇帝嫔妃敢整肃世间再无张居正(3)党争乱

客、魏二人成了皇帝最亲近的人。可是,从道理上说,再亲也比不过皇帝的老婆吧?两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控制天启,挡住来自任何一方的攻击,他们对皇帝的老婆也开始下手整肃了。

天启对他们的信任,最终超过了对自己大小老婆的信任,这事情说起来不可思议,但这个没心没肺的皇帝,居然就能干得出来。

天启元年(1621),皇帝大婚,在选皇后的问题上,客、魏也下了功夫。他们相中的是跟他们关系很铁的一个妃子,叫宸妃。可是选皇后不是他们分内的事,负责选后的秉笔太监刘克敬、杨舜臣,选中的是河南张氏女子。客、魏当然恼火,多方予以阻挠,但众议却以为可,后来终成事实。张皇后的父亲张国纪,因而由一名生员得封太康伯,成了一号皇亲。

婚后,天启与张皇后倒也有一段关系很不错的蜜月期。但两人性格毕竟相差悬殊,一个持重端庄、淡静知礼,一个是浑小子、垮掉的一代,久而久之,感情也就淡了。

魏忠贤开内操以后,一次,天启想拉张皇后一起玩儿。自己率三百宦官为左阵,旗帜上绘龙;想让张皇后率三百宫女为右阵,旗帜上绘凤。

张皇后到校场一看:这不是胡闹吗?就借口身体不适,坚决不干。天启顿觉下不了台,异常尴尬。待皇后离去后,只好吩咐左右,挑选一位身材高挑的宫女来顶替皇后,但挑来挑去,没有合适的,最后挑出几个宫女一起领头。操练了一阵儿,毕竟皇后不在,天启觉得无味,便草草收场。

这类事多了,天启与张皇后之间,就渐生龃龉,没话可说了。

魏忠贤看到帝后之间有裂隙,心中暗喜,越发起劲地拉着天启胡闹,让张皇后一人独自面壁。又派心腹宫女到坤宁宫管事,以窥视张皇后的一举一动。

张皇后并不是个软弱的人,后人评价她严正骨鲠,爱憎与众人稍有不同,是个很有性格的女子。她对客、魏毫不畏惧。比如,客氏喜欢江南审美趣味,让宫女们都仿江南装束,广袖低髻;张皇后偏就反其道而行之,让坤宁宫宫女全都窄袖高髻,大唱对台戏。

对客、魏二人的诡诈伎俩,张皇后也屡次向天启说起过。但天启哪里听得进去,反而嫌耳根不清静,连后宫都不大去了。

一日,天启来到坤宁宫,见桌上置有一本书,就问:“卿读何书?”张皇后朗声答道:“《史记》中赵高传也!”暗指魏忠贤是个有可能亡国破家的贼子,天启听了,默然不语。此事被客、魏二人知道,自是将张皇后恨之入骨。

不仅如此,张皇后还曾派人把客氏唤至坤宁宫,当面教训,打算绳之以法。

客、魏忍不了这个,决定扳倒张皇后,以绝后患。这样,既打击了敌手,也能在后宫立威。

关于如何搞垮张皇后,他俩费了不少脑筋。两人觉得,若正面出击,把握可能不大,毕竟国人讲究的是疏不间亲,于是就想出一个损招。

他们买通一名死囚强盗孙止孝,让孙咬定张皇后是自己女儿,而非张国纪亲生。如果天启信了,那么血统有问题的人,岂能做一国之母?张皇后下台也就可以预料了。但是,这个谣言虽然有人愿意承担,也须有个人敢于在朝中公开上奏,把这事捅到皇帝那儿去。

客、魏专横,祸乱天下,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就算准备攀附他们的恶人,也知道这不过是快乐一时算一时的事儿,绝对长不了。给客、魏当个狗腿子,捞点儿好处,不少人还愿意干;但是诬蔑皇后的血统,显然是弥天大罪,一旦客、魏失势,谁能担保性命无虞?

坏人也有坏人的顾虑。所以,魏忠贤的属下出主意说,一定要找一个岁数大的,能死在魏公公之前的人,这样的人,才会放心大胆去干。

——做坏事,就像欠账到期可以不还吗?在古代,就连恶人也不敢做如是想。

可是,这个人,居然就被他们物色到了。

此人名叫刘志选,浙江慈溪人。他的一生,其人品前后截然不同,殊可玩味。

他与叶向高为进士同年,早年也算是一位直臣。万历年间上疏反对册封郑贵妃,又抗议皇上钳制言路,被贬为外官。后又挨整肃,在例行“大计”(外官考察)中被罢。

他这一去,就是投闲置散三十年。这三十年间不知是吸取了教训,还是受到世态炎凉的刺激,整个变了一个人。

天启元年十月,叶向高被皇帝召回京师,准备入阁。途经杭州时,刘志选此时已是七十老翁了,从家乡赶来,盛情款待旧相识,前后游宴有一个月之久。叶向高当了内阁首辅以后,却不讲情面,只给老刘安排了一个南京工部主事的闲差。

高阳先生说,这个刘志选,大概是三十年赋闲给闲怕了,所以老而复出,穷凶极恶,转身就投靠了魏忠贤。他疯狂弹劾在三大案中坚持正义的王之和孙慎行,竟导致王之最后死在狱中。

魏忠贤身边,不缺少恶仆,就缺这类没骨气的文官。于是,刘志选得以入京,当了尚宝司少卿(管理皇帝印章的副长官)。老刘有奶便是娘,越发起劲了,在攻击正直大臣时,索性连保举他做官的叶向高也牵进去了。

这样疯狗一样反咬恩主的人,正对魏忠贤的胃口。魏忠贤很快就把老刘提为顺天府府丞(京畿行政副长官兼教育主官),就用他来扳倒皇后。

扳倒皇后的阴谋,是从扳倒皇帝的老丈人开始的。当时有人在宫门贴了一张谤书,指斥魏忠贤要谋反,并列出阉党共七十余人。魏忠贤怀疑此事是张皇后的老爹张国纪干的,大为恼怒。阉党成员邵辅忠、孙杰便出主意,要借此兴大狱,一网打尽朝中主持正义的“东林党”。

邵、孙二人拟了个奏疏,要参皇帝的老丈人,里面就提到张皇后不是张国纪的亲骨肉。

这样的折子,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上的,起码要够资格,要么本身是言官,有风闻举报之责;要么德高望重,足以证明提出的意见有分量。这种顶名义上奏的事,就叫“买参”。

物色到刘志选的时候,老刘也知道这是个有可能掉脑袋的活儿,犹豫起来,不能立刻作出决断,便与家属商量。家属认为,刘老爷子已经七十多岁了,魏忠贤不过才五十八岁,刘死在魏之前是毫无疑问的,只要魏还活着,就能保老爷子无事。所以这个活儿,完全干得。至于将来假如翻了盘子,人死了还怕啥?

利欲之徒,也有他们的逻辑,而且很够务实——死了还怕什么千刀万剐?

以刘志选名义,上的这个弹劾奏疏,指责张国纪图谋霸占宫女韦氏,还借中宫(皇后)之势,屡次干预司法。此外就是最厉害的,说张皇后的身世是丹山之穴、蓝田之种。丹山是出朱砂的,蓝田是出玉石的,两不搭界,暗示张皇后不是张国纪亲生的,而是海寇孙止孝之女。

这一攻击,恶毒之极。张皇后将来若生儿子,按理是皇帝的嫡子,如果皇后之父是强盗的话,那皇子岂不是强盗的外孙了?

好在天启在涉及后妃的问题上,还是有一定原则的。他疑惑了一阵子,最后还是说:“只要身体好,管他什么亲生、过继的。”于是下旨严斥刘志选。

御史游士任、给事中毛士龙等随即上疏,要求追查谣言。刘志选当然不服,勾结御史梁梦环再次上疏,论奏国丈张国纪。两边就此形成对峙,事情越闹越大了。

这是一场乱战,客氏在其中表现得相当嚣张。她在宫里还打起了心理战,扬言要去河南调查张皇后的身世,还声称要重修“内安乐堂”,援引前朝旧例,把张皇后给囚禁起来。她的这些话,都故意让人去说给张皇后听。

客、魏还想到了下一步:搞倒了张皇后,就另立魏良卿的女儿为皇后。这魏良卿是谁?魏忠贤的大哥魏青蚂螂之子,现在已经在掌管锦衣卫南镇抚司(审讯机关)了。

想得美啊!

因此,搞倒张皇后,就不是一个局部的阴谋,而是深思熟虑的一盘大棋。

但由于这种想法太过荒诞,即使在客、魏阵营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客氏回老家去探亲时,她的老母亲就劝她不要胡来,万一调查张皇后查不出问题,后果将很难预料。客氏闻听,心里也发虚,自此才有所收敛。

魏忠贤意识到,张皇后是他将来实施“宏图大计”的一个绝大障碍,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他又想出一个绝招:私召了一批武士,引入大内,暗藏在便殿附近,然后诱导天启来便殿办公。魏忠贤故做警惕状,带人四处搜索,将几个身带凶器的武士搜出。天启不知是计,大惊失色,下令把刺客交给东厂和锦衣卫审讯。

武士们按照魏忠贤事先与他们定好的口径,诬招是张国纪指使他们欲行弑逆,谋立信王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帝)。

此计可谓一箭双雕,既能彻底搞垮张皇后一家,又把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信王牵扯在内。这样一来,可以将与天启有亲缘关系的两大势力一举铲除,消灭最具威胁性的潜在力量。

但这事情策划得太儿戏了,阉党重要人物王体乾得知后,吃了一惊,连忙跑去找魏、客,表示了极大的疑虑。他说:“皇上凡事迷迷糊糊,独于兄弟、夫妇间不薄。万一出了纰漏,吾辈将死无葬身之地!”

魏忠贤想想,觉得王体乾说得有道理,人多嘴杂,难免不泄露天机,于是他急忙下令把几个武士杀掉灭口。可怜那一帮粗人,当初应承来做这蠢事,不过是想图个快速发财,却把脑袋给玩掉了。

针对张皇后的阴谋,就这样持续了好多年。张国纪本人大概也不够检点,因此备受攻击。后来,张皇后为避开魏忠贤的锋芒,只得让天启把父亲打发回原籍。

天启同意了,下诏痛斥张国纪怙恃国恩,为非作歹,念中宫懿亲、国家大体,姑着回原籍,叫他回老家去痛改前非。

王体乾确实没看错,天启就是再糊涂,在原则问题上,也还是护着至亲骨肉和皇后的。此诏虽然把张国纪说成是个恶棍,但却明明白白地肯定,张国纪再坏也是皇后“懿亲”,这个“国家大体”是不可动摇的。

这件事,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效果:一是魏忠贤对张皇后一家的攻击,终于在皇帝那里碰了壁,未能得逞,只得拖延下去。二是毕竟赶跑了这个碍眼的老国丈,引起天下震动,显示了魏忠贤不可忽视的实力。从此,想依附魏忠贤的人,就再无顾虑了,攀附之徒便前赴后继。

在客、魏的挑拨之下,天启与张皇后的关系,终究还是愈加冷淡。按例,皇后千秋节(生日),对内侍和宫女都应有所赏赐,但天启就不拨给银子。张皇后没办法,只得赏了大家一些银制的豆叶。这东西,平常做赏赐还是可以的,但在千秋节赏人,就有点儿拿不出手。有的内侍嘲笑张皇后太寒酸,天启听到了,也不以为意。而逢到客氏生日,天启不仅亲自到场贺寿,还大赏众人,包括赏赐珍贵的“兜罗绒”(织法来自西域,极为豪华)。

面对冷落,张皇后采取的办法就是忍耐。她知道,有客、魏环伺,轻举妄动不仅不能取胜,还有可能导致不测。她以文雅对抗野蛮,在坤宁宫召集了一批比较聪明的宫女,教她们背诵唐诗宋词。为了打发深宫长夜,张皇后还让宫女们环列,依次背诵,以考勤懒。碰到背得流利的,皇后会开颜一笑:“学生子应该拜谢师傅了!”

闲来无事,张皇后还喜欢用五色绫制作菩萨像,一些信佛的宫女见了,也争相效仿。

这种策略表明,隐忍并不是一种软弱。再怎么搞,也搞不倒,这实际上就是强者!张皇后默默挨了许多岁月。后来客、魏虽然几次想发起总攻,但天启的身体情况越来越不好了,魏忠贤另外还有很多可忧虑的事,就这么延宕了多年,扳倒张皇后的阴谋终于成了泡影。(www.daowen.com)

这个障碍没去掉,对魏忠贤的前途来说,是致命的隐患——张皇后在天启死后,成了魏忠贤在转折关头败亡的一个关键因素。

说到张皇后,在我们印象里,也许会是个半老女人的模样。其实,她在天启年间,才不过是个“高中女生”。天启大婚时,她年纪才十七岁。皇宫里选秀女,女孩大都在十四到十六岁,古代人立世早,这是他们的最佳婚龄。

因此张皇后与客、魏斗智,被卷入帝国矛盾中心的时候,也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

这样一说,我们对她的胆识,就会有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了。

嫁入帝王家,真是不易啊!

她一直受到客、魏的监视与迫害。贵为国母,却只能谨慎得像个小媳妇,说来不可思议。

明朝惯例,皇帝住在乾清宫。宫里有东、西两个殿,天启就住在西边的弘德殿。乾清宫的北边,就是皇后住的坤宁宫,坤宁宫也有东、西两个殿,但是没名儿,就叫东暖殿和西暖殿。

为了往来方便,皇后当然住在西暖殿。

在乾、坤两宫之间,还有一座交泰殿。客氏把她的直房,就设置在交泰殿的西偏房。你看这位置,正夹在乾、坤两宫之间,为的就是监视张皇后与天启的来往。客氏还把自己的心腹太监陈德润,安排为坤宁宫管事,完全把张皇后监控起来了。

天启三年(1623),张皇后怀孕,客、魏大惊。按照他们既定的“务绝皇嗣”方针,决定要对张皇后下狠手,雅称叫作“损元子”。元子,就是嫡子之意,意指皇后生的儿子。明朝一向重视嫡子,在立嗣君时,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客、魏要“损元子”,就是要让张皇后流产,不想让张皇后生的嫡子当未来的皇帝。

而且,客、魏是干脆不让皇上有任何儿子,别的宫妃生的也不行。这一决策,据说有他们长远的考虑,但后来,这也成了导致他们迅速覆灭的原因之一,此处先按下不表。

客氏把皇后身边不大听她话的宫女全部换掉,换上了一批还不太懂事的宫女。这等于撤掉了皇后自卫的防线。而后,暗嘱宫人在捻背时,重捻腰间,务必导致流产。这是明代宫里处理宫女意外怀孕的办法。

现代有的书上说,捻背就是捶背。高阳先生则更正说,不是捶背,而是推拿,也就是当今流行的按摩了。

客、魏把张皇后逼到了墙角,但尚未来得及消灭。这件事,可称晚明的大幸。但是“张皇后事件”中有关人物的结局,却颇令人感慨。

在“倒张”风潮中出了死力的刘志选,见诬蔑张皇后也并未遭受处罚,气焰愈盛,又连续攻击杨涟、左光斗等正直人士,深为魏忠贤所重,将他提为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一职。这个位置,官居正四品,名义上是都察院的三把手,而加了提督操江以后,实际是南京都察院的最高首脑,等于清朝的两江总督,负责安徽、江苏两地的江防与监察。

刘志选风光一时,却不料千算万算,魏忠贤却死在了他前头。后来,崇祯帝钦定逆案,刘志选没能跑得了——想“倾摇国母”,这也是吃了豹子胆了!因明朝法律并无“倾摇国母”的罪名,因此就援引“子骂母律”论罪,被逮下狱。他自知不免,上吊而死。这个七十多岁的“子”,为诬蔑二十多岁的“母”,到底未得善终。

魏忠贤倒张皇后未成,迁怒于参与选后的太监刘克敬和负责照管刘克敬的老阉马鉴,将两人贬到凤阳,偷偷缢杀。据《酌中志》记载,两人入殓后,在棺材里复苏,众人都听见棺中急迫有声,但畏惧魏忠贤的气焰,狠下心匆忙埋掉了,真是惨无人道!

后来,天启病重将传位于五弟信王时,张皇后不惧威胁,挫败了魏忠贤篡逆的企图,为权力平稳过渡立下大功,由此赢得世人尊重。崇祯帝尊她为懿安皇后。可惜,李自成大军进京后,玉石俱焚,在崇祯帝的再三催促下,张皇后最后自缢殉国。

对客、魏来说,张皇后确实很难扳倒,但扳倒其他的嫔妃就不在话下了。连续多年,客、魏对后宫的娘娘们,进行了有计划的迫害。分析其目的,似乎是为了钳制后宫之口,因为枕头风往往最厉害。但是从他们的手段来看,如此狠毒,好像又超出了这个目的,像是在有计划地灭绝,所以不排除他俩企图让皇帝永远无后。

头一个遭难的,并非天启的嫔妃,而是已故泰昌帝的遗孀——赵选侍(在泰昌帝生前尚未封号)。赵选侍原是一位受先帝宠爱的宫人,客氏发迹后,她与客氏不睦,因此魏忠贤矫诏将赵选侍赐死。内廷中对赵选侍多有同情的,但高压之下,谁敢说话?

赵选侍知道是客、魏要逼她死,但一个寡妇,如何能扛得过当今皇帝的红人?先帝之灵,是保不了活人的,世态人情中,皇家也一样是人走茶凉的。她只好将先帝所赐的物品陈列于案头,又向西方拜了拜佛祖,痛哭一番,上吊了。

高阳先生觉得这一案件有点儿悬疑,疑问就在于:为何泰昌帝不封,而是天启帝给封的号?这明明于例不符。新帝为先帝所喜欢的宫人封号,一种情况是普遍加恩,一封就是一批;另一种情况是该宫人曾对自己有恩。两种情况,赵选侍都不适合。

由此,高阳先生大胆假设,说是天启喜欢上了这位赵选侍(也有史书写作“旧贵人”)。客氏是吃醋才逼死了这女人,否则一个在仁寿殿养老的宫人,怎么会碍到客氏的事?所谓先帝所赐之物,其实是天启所赐。而死前向西方下拜,不过是向天启所住的方向叩拜罢了。

高阳先生的话,可聊备一说。

接下来倒霉的是裕妃。裕妃也姓张,她性格刚烈,也很活泼,深受天启宠爱。天启做木匠活儿时,就是这个裕妃在一旁陪着说笑,客、魏则将她视为异己。因为有了孕,天启便封她为妃,这下子招来了杀身大祸。当时裕妃过了预产期而未生,魏忠贤就对天启说,这是得罪了神灵,须让裕妃在宫中祈祷。

天启也就信了。于是魏忠贤又矫诏,将裕妃的宫人、太监尽逐于外,把裕妃一人幽于别宫,绝其饮食。这个所谓的别宫,据说就是宫内的露天夹道。这时候,皇帝小老婆连见皇帝一面都不可能了。熬了几日,正逢天下大雨,她匍匐到屋檐下,接着檐溜水喝了几口,便气绝而亡了。

第三个枉死的是冯贵人。冯贵人天性贞静,也很得天启喜爱,她曾经劝天启不要再开内操了,这当然触犯了客、魏。两人怕她把更多的事情给捅出来,就干脆矫诏将她赐死。

下一个他们要收拾的是李成妃。李成妃之所以得罪客、魏,源于为慧妃说情。慧妃范氏,生皇二子,因此晋升为贵妃。可惜好景不长,皇二子早夭,慧妃跟着也就失宠。后又得罪了客氏,被斥居冷宫。

李成妃与慧妃一向交情甚好,每见慧妃,都要怅惋不止。一次偶然侍寝,她对天启吹了吹枕头风,为慧妃乞怜,同时也为死了的冯贵人鸣不平。

这皇帝床头的私房话,不知怎的也为客、魏侦知。客氏大怒道:“此人欲向我用兵吗?”于是便挑拨天启,革了李成妃的封号。而后,客、魏仍用对付裕妃的法子,将李成妃幽于别宫,绝其饮食,要让她也当个饿死鬼。

幸亏李成妃够聪明,以裕妃为前车之鉴,在檐瓦缝隙间遍藏食品。被禁闭以后,就以这些食品充饥。客、魏等了半个月,见人没死,只好将其斥逐为宫人了事。

李成妃断了半个月饮食仍未死,客、魏不疑是有神灵相助,却怀疑是近侍暗送了食物。于是矫诏,将成妃的近侍全部贬至南海子,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处死。

还有一位胡贵妃更冤,只因偶然说话不当,误触了客氏,客、魏就记恨在心。趁天启出宫祭天之际,将胡贵妃害死,然后谎称她暴病身亡。天启也是糊涂到家了,小老婆接二连三地死去,他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客、魏的辣手催花,在后宫形成了巨大的恐怖气氛。正如《明宫词》所叹:“横陈此夕真恩数,明日还愁事又非。”今晚能躺在皇帝床上,是大好事,明天就不知要遭遇什么了。皇帝的宠幸,成了后宫女子们的祸端。

那时宫人们个个胆寒,见了面也只能道路以目——都不敢讲话,彼此看一眼就匆匆离去,唯恐大祸临头。

天启之愚,可以说古今罕有。后来清人评价说,如此迫害宫闱,作威擅杀,即使是明亡动荡时也未有过。晚明以来历朝后宫情形,确实这一段最为可怕。

天启共有过三子二女,子嗣并不算单薄,可是居然没有一个活过了周岁的。皇长子生于天启三年(1623)十月,生下来不久就夭折。皇二子也是同月生的,活的时间稍长,九个月大的时候夭折的,是得惊风症而死。当时有人推测,大概是内操放炮声音太响,给吓死的。

皇三子是天启五年(1625)十月生的,这个小孩有些来历。他的母亲是容妃任氏,貌美而有心计。据说是魏忠贤亲自在京师民间挑选出来,献给天启的。皇三子一出生就被立为太子,可惜也就活了八个月,在王恭厂火药库大爆炸时受惊吓,给吓死了。

据刘若愚说,除了放炮、爆炸吓死的之外,那时宫里养猫甚多,冬天烧火炭也不得法,皇子、公主们还有被群猫齐叫给吓死的,被火炭给熏死的,总之是没一个能养活好。

后人分析,天启的子女寿命之所以不长,都是因为客、魏摧残后宫太甚——大人都担心保不住命,哪还有心思好好伺候孩子。

可是,昏君没有谁认为自己是昏的。天启闹到后继无人,家室不保,明明是魏忠贤惹的祸,他却不断地给魏忠贤加恩,一直加到了吓人的程度。

正直者折翼,卑鄙者高升。凡是这样荒谬大行其道的地方,无论是哪个君,还是哪个朝,也就离死不远了!

客、魏暴虐内宫,把皇帝的几个嫔妃逼得落叶飘零,所存无几。仅有良妃王氏(习称东宫王娘娘)、纯妃段氏(习称西宫段娘娘),也是与张皇后同一拨,由刘克敬选进宫的,均因无子,尚能保住平安。

我们读史,总不免要掺杂一己的好恶在内,希望善有善报。可惜,历史在局部的地方或在个人的命运上,并非总是善有善报。曾为国家力挽狂澜的天启帝张皇后,在北京城破之日,不得不随着她的小叔子和弟媳自尽,这种结局,真是令人扼腕!

据说,李自成毕竟还有仁心,并不想虐待皇族。得知崇祯帝上吊在煤山,曾叹息道:“我来与你共享江山,如何寻此短见?”

当时崇祯帝周皇后的尸体也被抬到东华门,容色如生。李自成见周皇后的全身衣服用线密缝,猜她是为避免死后受辱,便叹息了一回,命人将崇祯和周皇后的尸体搬运到魏国公坊下,发钱二贯,遣太监买柳木棺收殓,两人遗体的头下枕着土块(意为不弃社稷故土),放置在东华门外施茶庵。后又换成较好的红、黑漆棺,派人抬到昌平天寿山皇陵处。

因为崇祯在位时,没有来得及给自己修陵墓,昌平当地士绅自己凑钱,打开早死的田贵妃坟茔,与其合葬。后清军入关,才为崇祯修建了思陵。

至于与他们同一命运的张皇后,最终魂归何处,不得而知。

那个由魏忠贤选来的容妃,据说是魏忠贤的养女。甲申巨变时,农民军逮住了她,她大言道:“我天启皇后也。”众将士竟呆住了。

因李自成进京之前有严格军令,不得掠人财物与妇女,否则杀无赦。农民军开初几日军纪还好,因此未敢动容妃一根汗毛。这个女人最后落到清军手中,被当成受优待的皇族。

还有那位在移宫案中骄横不可一世李选侍,就更是命大福大,不仅平安度过了甲申这一关,而且还好好地活到了康熙十三年(1674)。

历史的细节,就是这样让人叹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