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苦藤上的苦瓜-《世间再无张居正(3)党争之乱》

苦藤上的苦瓜-《世间再无张居正(3)党争之乱》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初,朱元璋想要建立小农理想国,迁徙豪强富户到京师和凤阳,战前的产权一律不认,不许富豪再多占田。到了魏忠贤出生的隆庆二年,情况早不一样了。五十匹为一群,选一户为“牧长”。首先说生下来之后取的名,其说法就不一。孩子生下三天后,老爹要在神龛之前上香,供上鸭梨、麻糖、大馒头,烧纸磕头,求老天爷给赐个好名。这是史书上也留了名的人物。不管怎么说,都能看出其身世之苦。夫妻二人以务农为生。

苦藤上的苦瓜-《世间再无张居正(3)党争之乱》

明初,朱元璋想要建立小农理想国,迁徙豪强富户到京师和凤阳,战前的产权一律不认,不许富豪再多占田。政府还鼓励小农开荒种地,谁种了土地就归谁。国家赋税劳役不重,朝廷也狠抓了一番教化,大环境有利于出良民。

朱老皇帝亲自写了圣谕二十四字令,教育小民要“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其实这就是乡约了,是明代的荣辱观。官府还安排残疾人敲着梆子走村串户地宣传。教化做到了位,老百姓自然安分守己。

到了魏忠贤出生的隆庆二年(1568),情况早不一样了。什么和睦乡里,什么各安生理,那都是“白头宫女说玄宗”,往事休提了!

那时候肃宁县的底层老百姓,跟全天下的百姓情况一样,正在水深火热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地可种。因为河间府离京师近,明末的皇室和勋臣贵戚,都愿意在这里圈地占田,胃口越来越大。他们占下的田,就是所谓的庄田,也叫官田。万历年间的《河间府志》载,官田已占一半还多,余下的民田又多属富户,穷老百姓早先的地,因为赋税越来越重,大伙撑不住纷纷破产,早就给卖光了。

失地农民只有租官田来种,一亩交三分银子田租,灾年也不减不免。官田的租金高,租官田来种,就算是丰年,也仅够吃饱肚子。一到灾年,不卖孩子那简直就活不下去。

河间府的老百姓还有一项特殊任务,就是要给国家养军马,即所谓“官马民养”。这办法是从宣德年间起定下的。指定的养马户,五户养一匹,选一户为“马头”。五十匹为一群,选一户为“牧长”。一匹母马,一年要向国家交一匹马驹。养马户免交田租,而且还可以在官家草场上放牧。这办法看起来是挺不错,利国利民。可是,要是把马养死了,那就要赔,交不出马驹则要拿钱来顶。而官家草场呢,早成了庄田,只能在自家地上种草。地里种了草,那吃粮怎么办呢?

到这时候,再做淳朴状,那就是傻子了。小民活不了,就卖房子卖地卖孩子。要是还撑不住的话,就男的逃亡、女的改嫁,胆子大的去当盗贼恶霸。

存在决定意识,河间府梨树村的魏家,也是一户小农,就这样的环境,出了个魏忠贤,还真是顺理成章,符合因果规律。

话说隆庆二年(1568)的大正月,月底,天气已略见回暖的时候,魏忠贤呱呱坠地。

他的早年身世,史书里记载很简略。因为是恶人,又是阉过的,不是什么上得了台面的王侯将相,所以正史只是一笔带过。倒是一些小说家言,描述得五花八门,多少能品味出这苦孩子的真实状况来。

首先说生下来之后取的名,其说法就不一。有说叫“魏四”的,这很有可能。因为古代的农民没文化,喜欢按排行或者本家同辈大排行,以顺序数为名。但也有人说,因那一年是戊辰年,故魏忠贤的老爹给他取名“辰生”。

还有更离奇的,说是潴龙河这一带庄稼院儿的风俗,生了男孩不是请教书先生或乡绅取名,而是要“碰名”。孩子生下三天后,老爹要在神龛之前上香,供上鸭梨、麻糖、大馒头,烧纸磕头,求老天爷给赐个好名。然后就出门去碰,在第一时间碰上什么东西,就取什么名。

比如,碰上娶媳妇的花轿路过,就叫“双喜”;碰上当官儿的路过,就叫“富贵”或者“财旺”;碰见人家扛粮食路过,就叫“满仓”……碰见好事物,就能取个吉利名,将来准能成才。碰见不吉利的,取了丧气的名,一辈子便有可能没出息。

魏忠贤在自家排行老二,他上面还有一个长他十岁的大哥,叫魏钊。这是史书上也留了名的人物。魏钊是后来改的名,一开始也是“碰名”取的名。那日,他老爹刚一出门,一只大绿蜻蜓就撞在脑门上,老爹心里一阵儿叫苦,只好给大儿子取名“青蚂螂”。河北、北京一带的土话,把蜻蜓叫“蚂螂”(“螂”字读轻声)。

名不是好名,果然人也就笨,据说魏青蚂螂念了一年社学,戒尺挨了无数,连《百家姓》也背不下十句来。这不雅名字就这么一直叫着,直到快七十岁时,老弟魏忠贤发迹成了“九千岁”,皇帝给魏青蚂螂封了锦衣卫千户,在写诏书之前,才改名叫魏钊。寓意一手攥钱、一手拿刀,又有钱又有势力。

魏老爹给魏忠贤碰名的时候,因有了教训,曾经再三诚心许愿,结果一出门,看见一条大黑狗正抬腿撒尿。得!只好取名黑狗——魏黑狗。

这是小说家言了,聊博一笑。

其实魏忠贤打小时起就是有学名的,叫魏进忠。后来随娘改嫁,继父姓李,所以又改叫李进忠。这个前夫之子李进忠,过去南方的叫法是“拖油瓶”,北方乡间的叫法是“带胡鲁子”。也有人说是魏忠贤切了命根儿进宫以后,怕给祖宗丢脸,才改姓李的。不管怎么说,都能看出其身世之苦。

天启二年(1622),皇帝开始看好他,给他赐名“忠贤”,并恩准恢复原姓,他从此才以“魏忠贤”名世。

关于魏忠贤的爹妈姓甚名谁,干什么活儿的,也有各种说法。比较权威的,是明代宦官刘若愚所著的《酌中志》,说是魏忠贤的老爹叫魏志敏,老妈姓刘,古代底层妇女名字一般不传,就叫刘氏。夫妻二人以务农为生。

《酌中志》的作者刘若愚,是个很有点儿来头的人,一生遭遇极富戏剧性。他原先是万历年间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的手下,因为陈矩是个好宦官,所以刘若愚也跟着受了不少正面教育,擅长书法,颇有文才

陈矩死后,刘若愚改属李永贞名下。这李永贞,在天启年间是司礼监秉笔太监,著名的魏党人物,也是魏忠贤在内廷的第一心腹。后来,刘若愚渐渐也混成了秉笔太监,当然仍居于李永贞之下。

刘若愚虽然因这层关系成了魏党,但他良心未泯,对魏忠贤的恶德败行多有腹诽,只是不敢明说罢了。

据说有一次,天启皇帝和魏忠贤一干人等,叫了戏班子来,在大内看戏。皇帝年轻,也随和,就叫魏忠贤点戏,唱什么都行。魏忠贤一肚子狗粪,哪里说得出个名堂,刘若愚在一旁就趁机提议,不妨演一出《金牌记》。

文章恰恰就在这里!《金牌记》讲的是秦桧陷害岳飞的“风波亭”故事。戏里讲,岳飞遭诬陷枉死后,老贼秦桧夜夜梦见岳飞父子三人前来索命,不能安生。于是,便与老婆王氏一起来到西湖灵隐寺烧香还愿,超度岳飞亡灵。他还告诉岳飞的在天之灵,说“莫须有”不是他秦桧的主意,而是皇帝赵构的旨意,求岳大人切勿怪罪。(www.daowen.com)

哪知道,在寺里秦桧夫妇遇到了一个手眼通天的疯僧,在壁上题诗,把当初秦桧夫妇商量如何陷害岳飞的悄悄话,给揭了出来,把一对狗男女好一顿戏弄。

台上演戏的梨园子弟,见大奸贼魏忠贤在台下,又点了这么一出戏,哇!都兴奋异常,豁出了命去演,临时加了不少唱段和台词,把戏中的秦桧糟蹋得不成人样。

台上演得空前投入,把台下的天启小皇帝看得乐不可支,一个劲儿喊赏银子。

只有魏忠贤如坐针毡——宋时秦桧冤杀了抗金名将岳飞,魏忠贤那时也刚好冤杀了辽东经略熊廷弼。他只觉得台上的戏子,句句都是在骂他。想要让戏停下,又碍于是皇帝亲点的戏,没奈何只有干挺着。

待到饰演疯僧的演员信手写了一首七律“藏头诗”,递下台来给众人传看。天启皇帝接过,旁边有那认字的太监把奥秘念了出来,每句顶头的一字,连起来念就是“久占都堂,闭塞贤路”。魏忠贤不禁勃然变色,再也忍不住,借口泻肚子上厕所躲了出去,等散戏了才回来。

魏忠贤看《金牌记》受辱这件事,立刻悄然传开,闹得连民间都知道。

后来天启七年(1627)魏忠贤败死,崇祯皇帝钦定逆案,给魏党二百六十一人定案。大太监李永贞在这个集团中,列为二等同谋罪第四名,几乎仅次于首逆,被砍了头。刘若愚紧随其后,名列二等罪第五,也应论斩。

有人在这时候想起了旧事,上疏给崇祯说,刘若愚曾劝天启看《金牌记》,意在规劝。崇祯询之宫人,果有其事,于是免了刘若愚的罪,刘若愚这才捡下一条命来。

后来此人著书《酌中志》,其中有专章叙述魏忠贤的行迹,翔实可信。今人研究魏忠贤者,亦多有所摘引。

据《酌中志》介绍,魏家在肃宁县乡下原本有几亩薄田,生活勉强可过得下去。又据小说家言,魏志敏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三十二岁时生了魏忠贤,之后由于家中人口渐增,生计陷于困顿。魏志敏只好进县城打零工、卖艺,挣钱养家。刘氏在家留守,侍弄庄稼,农闲的时候就织布纺线,换些零钱补贴家用。大哥魏青蚂螂十三岁起就给人扛小活(打短工),到十八岁又给人扛大活(当长工),给财主卖命,全家就这么半糠半菜地度日。

魏忠贤七岁时,也上过两天学,可是他胸无大志,不好好学,整日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是个顽劣少年,上他家告状的人无日无之。学坊的先生也表示,坚决不教这个差生。他爹妈只好让他休学,结果他的文化基础,比兄长魏青蚂螂还不如。

老爹魏志敏为此犯了愁,干农活吧,这黑狗子哪是这块料?让这小子跟着自己上县城卖艺吧,那么这一辈子就得成了下九流。没法儿,只好托人把魏忠贤送到肃宁县城一家饭馆学手艺,掂大勺。他一个远房叔叔魏殿武,就在这家饭馆当大厨,当下多有照顾。魏忠贤不用像别的学徒那样,要给师傅端洗脚水、倒尿盆,也不用抹桌子、洗碗,可以一门儿心思学手艺。

要说起来,魏忠贤也是庄户人家出的一个奇才。他长大后,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心眼既多,胆子又大。野史上称他多机变,有小才,虽是文盲,但能言善辩,记忆力极好。

这些素质,若是用到正地方,还真是见效。在叔叔手下学了半年,魏忠贤就完全入了门,选料、刀工、调料、火候,无一不通,能上手做高等宴席了。这一手本事,在后来还真有了用武之地。

这段时间里,他的叔叔魏殿武,充当了他的人生启蒙老师。每天晚上,饭馆一打烊,长夜漫漫没什么事,叔叔就给他讲《三国演义》《水浒传》,客观上给他灌输了一些诡诈、权谋和男子汉要出人头地的思想。

这一阶段他也很活跃,外出务工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一有空就四处游荡,吹弹歌舞,蹴球走棋,爱好良多,且入门极快。他为人活络,广交朋友,县城里的流氓无赖,没有不喜欢他的。在肃宁县有朝廷太仆寺在这儿开的马厂,他和一帮马头混得厮熟,常把马借出来骑,不几日,就练得骑术精良。史籍上称他喜驰马,能右手执弓,左手控弦,射无不中。这一手,日后也给他在皇帝面前得宠加了分。

可惜好景不长。与此同时,他也爱好上了赌博,沉迷其中,屡教不改。叔叔很生气,就把他打发回家了。

在家里混到十七岁,爹妈为了拴住他,让他走上人生正道,给他娶了亲。老婆是涿州人氏,姓冯。不久,小两口有了一个女儿。

成家后,他还是一样游手好闲,老婆孩子吃什么喝什么,一概不管。只要有了点儿钱,就去赌。家里穷得见底,却敢于成百上千地赌博。赌桌上,他又狠又狡诈,总想占人家便宜,一旦赢了钱,就去吃喝嫖娼。

他老爹本来身体就多病,为了撑持这个穷家,劳累过度,不到五十岁就病故了,身后欠下一大笔债。魏忠贤根本不在乎,继续赌,输得多了,就卖家中的地。到最后,老妈撑不下去了,改嫁给一个姓李的,魏忠贤就是在这个时候,跟着改姓了李。

情况还是没什么改善,穷家终究养不住人,几年后,老婆也改嫁他乡了,剩下五岁的女儿没法养活,卖给了杨六奇家当童养媳。这个杨六奇,不管怎么说,名义上成了魏忠贤的女婿,日后可是大大地沾了光,曾任左都督,虽然只是个军中的虚职,却也荣华富贵了一回。

现在,魏忠贤又成光棍了。一个人的日子,生活成本要低多了,但赌债还是还不清。为此他没少受债主们的追逼和欺辱。据说,他的老妈刘氏,就是被这个不孝之子活活给气死的。

梨树村老魏家,到此是彻底败光了。魏忠贤被一帮追债的恶徒逼得走投无路,离了家,跑到外地以乞讨为生。

一个五大三粗的青壮年,若被命运逼到要以讨饭为生,那么转折点也就快到了。天道轮回,看来大明的天下,当年靠一个乞丐和尚创始,国祚延续了二百多年,也得由一个乞丐来送最后一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