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羌族文化遗产:萨朗舞融合回族民俗,成四川非物质文化名录

羌族文化遗产:萨朗舞融合回族民俗,成四川非物质文化名录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羌族“萨朗”羌族“萨朗”是中国羌族独有的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形成之初,回族花灯舞只能由男子玩跳。无论是舞蹈音乐、道具,还是舞蹈动作、队形,古老的回族花灯舞都大量吮吸着回族民俗、宗教、民间艺术等文化养分,不断吸取回族民间文化精华。

羌族文化遗产:萨朗舞融合回族民俗,成四川非物质文化名录

文/周利庚 二十三郎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区域的同一民族在保持着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根据生活区域的特殊性添加或删减文化。国际上习惯把一种圆形的舞蹈称为“圆舞”,因民族不同,称谓也各不相同,在川西北高原地区的藏族称“锅庄”,羌族称“萨朗”,回族因长期混合使用中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以及独特的经堂文(俗称“小二经”),而称之为“瓦利斯”。

藏族“锅庄”

“锅庄”,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行进,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龙摆尾”图案。“锅庄”可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等几种,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锅庄”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向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这样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锅庄”舞姿矫健,动作挺拔,既重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剽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变化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体育舞蹈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

四川的藏族“锅庄”,分为“牧区锅庄”和“农区锅庄”两大类。

藏族“锅庄”

牧区“锅庄”表演时,除了竹笛无任何乐器伴奏,男女自成两排,齐声共唱,领舞者男女均可,不受限制,围圈携手共舞。场地不限,不拘形式,因而活泼、洒脱、长袖挥舞,步伐欢快自如。晚饭后他们便聚在一起,围着篝火跳舞,驱走一天的疲劳,成为当地人农闲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农区“锅庄”用嘉绒地区方言称之是“达尔嘎”(即“锅庄”),意为吉祥的娱乐(或跳舞之意),是农区的一种藏族民间传统舞蹈。达尔嘎是带有原始自然崇拜和敬仰之情的歌舞形式,无乐器伴奏,舞随歌起,以歌伴舞。待众人围成圈后开始舞蹈,因而,又有“圈圈舞”之称。群舞是达尔嘎最基本、最典型的舞蹈形式,主要以围圈为主,也有分男女对排两行的形式。只要有人一声吆喝,人们很快便围成一圈,手拉手跳起欢乐的锅庄,这些舞蹈呈现出独特韵味,具有反映游牧、狩猎、山地农业习俗的特点,被舞蹈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圈舞的活化石”。

羌族“萨朗”

羌族“萨朗”是中国羌族独有的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语“萨朗”,又称“纳莎”“苏德莎”,汉语为“跳起来,唱起来”,是羌族民间世代传承的歌舞艺术表现形式,每逢传统节日、欢庆丰收、重大聚会或婚丧嫁娶,“萨朗”必不可少。“萨朗”是典型的歌舞一体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在羌族及其周边地区和涉羌地区广为流传。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羌族“萨朗”除了继续承载民族的传统,更发展成为现代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促进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形式。(www.daowen.com)

回族“瓦利斯”

在这里,需对松潘回族“瓦利斯”浓墨重笔。松潘回族花灯舞兴于清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松潘回族花灯舞(花灯舞,又称之为“耍花灯”)。

自形成之初,回族花灯舞只能由男子玩跳。改革开放后,回族花灯舞逐渐恢复盛行起来,每年农历春节和中秋节,回族花灯舞便走上街头进行表演,表演形式、动律、道具等都有一定简化和改变。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变迁,回族人民思想逐渐解放,回族女子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慢慢走进了耍花灯的队伍,渐渐成为回族花灯舞表演的主力军。无论是舞蹈音乐、道具,还是舞蹈动作、队形,古老的回族花灯舞都大量吮吸着回族民俗、宗教、民间艺术等文化养分,不断吸取回族民间文化精华。

古老传统的松潘回族“花灯舞”表演人数至少20人,只能由男子参与;改革开放后,舞蹈人数不限,一般为20人以上,男女都可参加,一般采用男女对跳的形式。舞蹈道具多样,必不可少的是花灯,花灯道具由原先的一人手持一盏灯,演变成现在一人手持四盏灯。

松潘回族“瓦利斯”动律中仍采用摆字、套链和叠链及头部颤摇动作的队形特点。“瓦利斯”舞起来像花龙游动。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回族“瓦利斯”的动作也越来越丰富,回族人民将“礼拜”“净浴”等宗教、生产、生活习俗动作融于其中,形成了当下的松潘回族“瓦利斯”动律特色。

松潘回族“瓦利斯”音乐中最具代表的是《观灯》《倒扯灯》《十二将》等携带当地回汉民族文化交融特色的曲子,回族地道的“花儿蔓”“宴席曲”因传承和民族文化融合现象的关系已是弥足珍贵,“班克声”“梆子声”等回族宗教音乐已成功运用于松潘回族“瓦利斯”音乐中,因此构成了松潘回族“瓦利斯”音乐浓郁的既有民族音乐融合又有回族个性的当今回族音乐特色。

回族“瓦利斯”

松潘回族“瓦利斯”,虽说舞蹈中没有高难度的技巧,舞蹈语言简练、纯朴、清新、含蓄、婉约,但作品注意内心世界的探索,没有让舞蹈停留在回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表面,而是积极从生活习俗和礼仪中提炼舞蹈语汇,做到肢体语言与形象的完全统一,进而探寻回族人民内心世界的虔诚,把回族人民崇尚和平、崇尚绿色推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让人感受到回族人民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虔诚的宗教情怀。

松潘回族“瓦利斯”风格清新、纯真朴实,充分展现了回族人民勤劳智慧的品格。回族人民带着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载歌载舞,让回族花灯舞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使川西北高原回族在舞蹈表现形式上有了质的突破。松潘回族“瓦利斯”,堪称川西北高原回族舞蹈界的一个里程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