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竹枝词中过春节:庄重的仪式感与独特之处

竹枝词中过春节:庄重的仪式感与独特之处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 筱廷《成都年景竹枝词·春鞭》游百病迎春之俗最早建构于上古周朝,而且具备庄重的仪式感。——[清]筱廷《成都年景竹枝词·写春联》“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中国第一幅春联诞生于成都,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创制的。——[清]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打春写春联中国各地多有新春出行的民俗,但成都的“游百病”出行自有独特之处:其一是日子独特。

竹枝词中过春节:庄重的仪式感与独特之处

文/谢天开

成都位于川西平原腹地,水利发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岁华纪丽谱》记述:“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因此成都春节风俗,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较,特色甚多,其中“春官打春”“写春联”“送穷”和“游百病”便具有鲜明的成都地方特色。

春鞭文彩甚迷离,竹作筋骨纸作皮。

一自春官携在手,任他人物两相宜。

——[清] 筱廷《成都年景竹枝词·春鞭》

游百病

迎春之俗最早建构于上古周朝,而且具备庄重的仪式感。《礼记》记载:“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隋书·礼仪》里始有“彩杖击牛”的记述。“打春”的具体形式为“官吏各具彩杖环击牛者三,所以示劝耕之意。”

迎春打春,作为成都平原农村生产民俗,其俗应为中原传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华阳县志》:“‘立春’前一日,府尹率县令、僚属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鼓乐喧阗,芒神、土牛导其前,并演春台,又名高妆社伙(火)。士女骈集,谓之‘看春’。次日,鞭土牛于府署,谓之‘打春’。”

成都的“迎春”仪式非常热闹,在“迎春”与“打春”仪式的中间,特别增加了“看春”的社火表演节目。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成都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太守率僚属,盛具仪仗,鼓乐导前,扛芒神、土牛出东郊,春厂迎春。礼毕回署,于仪门外安设。次日礼毕。以五彩春鞭鞭春年,曰‘打春’。”

乞儿得意做官时,袍带乌纱手内持。

说过千门恒炫耀,春官常挂嘴唇皮。

——[清] 筱廷《成都年景竹枝词·说春》

清末民初,成都民间还依旧延续此俗,然而充满了喜剧性。过年了,乞丐扮演春官,穿上滑稽的戏装官服,挨家挨户送上一些以“春”为内容的吉祥词语:“新年新年,人人有钱!新年,新年,家家买田!”各家各户也愿意施点小钱,以讨吉利

最初的“迎春”之俗,历数千年演变,在成都最后被消解为由乞丐扮春官,手中挥舞的牛鞭,多用甘蔗上包裹金银纸做成。此俗凸显蜀民的幽默滑稽性格,亦是民俗变异性的典型事例。

贱卖斯文说效劳,春联代写快挥毫。

不言润笔些须本,只说今年纸价高。(www.daowen.com)

——[清]筱廷《成都年景竹枝词·写春联》

“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中国第一幅春联诞生于成都,是五代后蜀主孟昶创制的。而在之前已有“贴宜春”之俗。“新年门首贴‘宜春’字,见宗懔《荆楚岁时记》。盖六朝时已然,但在立春日。”写春联贴春联大约是“贴宜春”的风俗的传承与变异,都是赞时嘉祉祈求。这节俗一直流传,只是年年写春联的物境与心境不同。

牛日拾来鹅卵石,富贫都作送穷言。

富家未必藏穷鬼,莫把钱神送出门。

——[清]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

正月初六“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

民间后来叫作“赶五穷”,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表达了民众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送穷风俗的具体仪式也因地域各有不同:有的地方“以芭蕉船送穷”。有的在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还有的地方,习惯在初五日早上,取炉灰少许于筐,并剪5个纸人,送到门外,焚香、放花炮而还。称之为“扫五鬼”。

正月牛日(即初五)“送穷”的成都岁时民俗自有独特之处。成都人“送穷”,一方面要将“穷神”扫地出门;另一方面或去锦江等河滩处拾鹅卵石,象征捡拾金银元宝,绝不空手回家。

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

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

——[清]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

打春

写春联

中国各地多有新春出行的民俗,但成都的“游百病”出行自有独特之处:其一是日子独特。不在春节大年初一到十五的任何一天,而在过了大年的第二天——正月十六。其二是郊游的地方特别,专门登上成都城城墙游走。其三是名称独特。不兴叫“游春”“踏春”,而叫“游百病”,相传是唐朝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为了抵御南诏外侮,在原秦城外围新筑成都城市防御工程罗城后时兴的古老风俗。

成都人对“游百病”有俗语云:“火烧门前纸,大人做大事,娃娃捡狗屎。”意思为各人做好各人的事,以求全年福安。每年正月十六,成都官家均要破例开放平时只准巡防兵丁驻扎与瞭望的城墙。天刚麻麻亮,成都城四门洞开,市民们扶老携幼,尤其妇女们成群结队,涌向离家最近的城墙,争先恐后地登上周长48里的城墙上四下张望,四处走动。抖掉冬日的霉气,沐浴春日的光辉,登高远眺,神清气爽,连身上的病痛也忘记了。

今人何韫若说“游百病”,“百”与“北”谐音,故独上北城。此俗有登高避灾的“痕迹”遗意。是日小商小贩也多去城头赶热闹,摆摊设点如庙会。“游百病”民俗,在民国时又被戏称为“过厚脸年”:因十五天年期刚完,而成都人又假此名目再续一天。此俗传达了成都民众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