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巴中市地方志办公室
巴中元宵节
巴中民间过年风俗多样,具有巴中特色和巴人印记。节前节后礼仪最多,有不少古老的风俗,一直传承至今。
过年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办年货。要备办的年货,主要是以过年的饮食为主。家家户户杀年猪,烘腊肉、香肠,做豆豉、臭豆腐、血丸子。到腊月下旬,还要磨豆腐,做灰菜(魔芋)、灰水馍(米豆腐)、汤圆等,蒸醪糟,炒米花、炒花生、炒向日葵等。同时,大人小孩都要添置新衣、新鞋、新袜一套,过年穿。
年节之际,除了人的欢庆,也要有神的敬意。祭灶便是重要的一项仪式。家家户户或到街上买张灶神菩萨的画像,或是用红纸写成灶神牌位贴在靠灶的墙壁上。腊月二十三晚上,点燃香烛,备素食、瓜果、麻糖(但无芝麻),虔诚叩拜,请求灶神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腊月二十四,新灶神下到人间,人们又像头天晚上那样焚香祭祀,表示欢迎新灶神。祭灶这天,全家老小不得在灶房发脾气、打人、骂人;猪肚、猪大肠和脏臭之物不得在厨房淘洗;不得烧不洁净的柴火。
办年货
给压岁钱
腊月二十四后到腊月三十前,家家户户都要彻底搞一次大规模的清洁卫生,把屋内屋外、房上房下、墙里墙外灰尘(俗称“扬尘”)、蛛丝扫得一干二净,同时还要彻底清除屋后阴沟、阳沟的污泥浊水。家家户户在门板上贴门神画像。旧时所贴的是门神,有秦琼、尉迟恭、关羽、张飞等被神化了的古代武将,人们认为那是避鬼驱邪的“保护神”。新中国成立后,所贴的是门画,多为英雄人物画像,或者“寿里献桃”“年年有鱼(余)”、秀丽风光画等。
腊月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将有关表达喜庆和美好愿望的联语,用红纸写成对联贴于柱头上和门窗的两边。中午,全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同桌共吃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午饭,叫“团年”“吃团年饭”。吃团年饭时,一般情况下,一家之主要先动筷子,晚辈要向长辈敬酒、奉菜,长辈要封赠晚辈吉利话。
三十晚上通夜不能熄火,意思是“火红兴旺”。在农村,一般是在过年前就在山坡上挖树疙篼,以备三十晚上在火炉房烧来烤火。当晚全家人围着熊熊炉火或火堆,边吃边聊天冲壳子。这一晚一定要在十二点后才能睡觉,这叫作“守岁”。这一天老年人要给未成年的儿孙们“压岁钱”。发财人家取得多,穷苦人家取得少。取多取少无所谓,图的就是个吉利,讨个欢喜。(www.daowen.com)
在腊月三十夜半零点,即旧岁已送走,新年即迎来,各家各户要放鞭炮,叫出“天行”。现在城乡多数人家仍在此时燃放烟花、鞭炮,以示新年的到来。
除夕夜也有禁忌,不能早睡,一定要在午夜12点后才能上床睡觉。但无论除夕夜睡得再晚,正月初一大人,小孩都得早起。凌晨起床后,家里的壮劳力要到水井挑两担水,第一担叫“金水”,第二担叫“银水”,意思是新的一年有“金银水”往家里流,家里要发财。
正月初一也有许多禁忌:早上不能睡懒觉,否则一年要多病;不能乱倒水,否则就将舍财;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否则一年不顺;不能扫地,扫了地就是把财扫走了;不能做针线活和梳头,不然一年四季都“理不称”,有麻烦;不能用秤称东西,否则容易看见蛇或者被蛇咬。
从正月初二到十六为拜年时间。姑、舅、姨、表亲戚要相互上家里去拜年,岳父岳母家是必去的。至亲家里一耍就是三五天,一般是耍一两天。拜年时一般送刀菜(一条形猪肉块)或猪膀(猪腿与猪身相接的块肉)、粉条、挂面等物。
这天午饭后,端上吃剩下的饭,切成颗粒的肥肉,兑点米汤,来到果树前,用刀在树皮上砍个小口,一边喂一边吼,“我给你吃个肉,你给我结个够;我给你喂口饭,你给我结一担;我给你喝口汤,你给我结一仓”。人们认为给果树砍小口可以放掉苦水,喂口饭可以使果树结出的水果“抿抿甜”。
傍晚在山坡砍回一捆豁拉子,扫去屋里的渣子,将豁拉子和渣子一起堆放在院坝边的田埂上,边烧边吼,“跳蚤公,跳蚤母,河那边请你过十五。酒也有,肉也有,爬到他床上就莫走!”在那个年代,人们穿在里面的基本上都是缝缝补补的衣服,再加上没有条件经常洗澡,身上很容易生跳蚤,送了跳蚤后就可以免生跳蚤或少生跳蚤。小孩子还要手拿木棒和烂瓜瓤,在屋里边敲边走边说,“十四敲破瓢,老鼠下儿不长毛,落窝!落窝!”走到门外的时候,将烂瓜瓤用提前准备好的绳子拴上,扣在地上,一个人在前面牵着走,一个人在后面敲,一直赶到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并在赶的过程中不能让扣着的烂瓜瓤翻过来。这样就可以把老鼠从家里赶出来。
除此之外,这天晚上有的人家请“火姑娘”“七姊妹”“筷儿神”“鸡毛神”“扫把神”,向神灵问这一年的运道和吉凶。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家家户户又要团聚一起设宴聚餐。晚上耍龙灯、舞狮子、划彩船,人们用鞭炮、烟花烧耍龙灯的人。还有放彩船的,沿河住的人家用纸制彩灯、彩船,将点燃的彩灯放在彩船内,置于河水上,看谁漂得远,灯燃得久。狂欢半夜之后,各种花灯均拆除烧掉,称“倒灯”。
元宵过完,年也就算全部过完,大家安安心心上班,又期待着下一个年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