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武职的特殊性,古代科举中武举不如文举受重视,从唐到清,武举时断时续。武举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当时由兵部员外郎主持,应举考生由各州选送。主要考马射、步射、马枪和负重等项目,成绩优异者授予官职。有宋一代虽重文轻武,但对武举考试的制度规范作出了贡献。就考试方式而言,武举考试分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考试内容有武试,也有文试。解试是各地区选拔考试,分别测试弓马和兵书策义,中第者为武举人。省试又称兵部试,由兵部主持,在殿前司测验应举者的骑射、弓马水平,测验完毕定出上、中、下三等,再在秘阁(宋代藏书机构)考试墨义与策问。殿试是第三级的考试,先在内廷崇政殿举行,后改在集英殿举行。殿试时,皇帝亲自阅视武举人的弓马,还注重策问,问武举人对时务、兵法、阵法、军屯、韬略的看法。南宋孝宗时期,依文举之例对中武举者,分别予以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明朝在明太祖洪武二十年才实施武举,中间断续举行,考试的时间和内容均因时而异,始终不如文举繁盛。相对而言,骑射起家的清朝比较重视武举,自顺治时实行武举。武举考试过程与文举基本一样,先经县、府、院预试,取得武秀才资格,再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武举分三场,前两场分别考马射、步射、硬弓、舞刀、掇石等,称为外场考试;第三场为文试,初考策论,后改为默写武经若干字,称为内场考试。武进士分三甲,一甲前三分别为武状元、榜眼、探花,赐武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武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武进士出身。殿试后,皇帝在兵部赐会武宴,赏状元盔甲、腰刀、靴袜等,其余赏银两。考中武进士的人,可以得武职官。各朝统治者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看到了武将的威力和危害,所以历朝历代都不重视武举取士制度。
客观而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以才学取士为主导,使得一大批怀有真才实学的经世治国之才,通过科举被选拔出来,并进入国家各级管理机构,担任各种官职,小到县令,大到宰相,成为国家发展的中流砥柱。这是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长兴不绝的重要原因。不过就用人制度而言,隋唐乃至明清,统治者在推行科举取士为主的同时,还是参用了汉代察举征辟制与魏晋门荫制度,这也是为了适应封建王朝政权结构、维持政治稳定的现实需要。(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