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此乃作者李贺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离开长安赴洛阳途中所作。借金铜仙人辞汉史事,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身世之悲。画栏雕栋转眼青苔斑斑,唯有金铜仙人孤寂地见证着王朝的昌盛与衰亡。

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中国传统文化十六讲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此乃作者李贺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离开长安洛阳途中所作。其时唐王朝国运日渐衰微,藩镇割据、朋党倾轧、民不聊生;李贺自身虽贵为“唐诸王孙”,却生不逢时,又因父累,报国无门,处处受制,乃至悲愤失意无所适从,因而“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借金铜仙人辞汉史事,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身世之悲。其写法颇为奇特,首四句从汉武帝魂魄写起,表现汉宫苑的荒废凄冷,煊赫一时、渴求长生的刘郎也早成秋风衰客。画栏雕栋转眼青苔斑斑,唯有金铜仙人孤寂地见证着王朝的昌盛与衰亡。中间四句即由铜人视角出发,拟写他见此沧桑巨变,抚今追昔,忧伤别离,不由清泪滂沱,借“清泪如铅水”这样的奇喻,铜人去国之悲的沉重和孤寂,得到直观显现。末四句写出城后途中情景。衰兰送客,月色荒凉,孑然东去,渭城已远,荒凉萧瑟的悲苦之意达到极致,结语又转为悠然。整首诗设想奇特,又深沉感人,出人意表的想象糅合历史与现实,铜人与诗人自身的情感交错融合,意象生新、造语奇峭,构造出波谲云诡、迷离惝恍的艺术世界

诗作中那处于盛世的珍奇器物——铜人,在其造物之初即被拟象赋予人的形态与职责:舒掌托盘,以承玉露金石品性本具有超脱有限生命的特质,隔代陈迹又显现其所经历的世事磨炼,见证了风流天子渴求突破有限生命的执着及最终无力超越死亡的哀伤,也见证了帝国宏业的兴衰。不死仙人恒久长在的静默观照,因着突来的剧烈变迁被打破了,仿佛激发了自身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刹那鲜活的情感以“铜人流泪”悄然定格,造于化境而达至神异。异代同悲的遭际在生死荣枯中惊心动魄地共鸣,却也在历史长河中渺然远去。天道的浩渺无常以一物赋形,诗人乘物以游心,兴发寄寓,以天道运行与人事关系着眼,在时间的迁转中发出“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设问断语,天道微茫,诗语奇崛,何尝不是另一种造物之妙?(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