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姜夔《齐天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咏物词

姜夔《齐天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咏物词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天乐》是姜夔的一首著名的咏物词,其经典之处在于寄托遥深。姜夔的词中,吟赋悲声与悲戚虫声交织在一起,寄寓了词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这只蟋蟀,从《诗经》那里,经过姜夔的《齐天乐》,一直鸣到现代台湾诗人洛夫《蟋蟀之歌》、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诗里。

姜夔《齐天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咏物词

《齐天乐》是姜夔的一首著名的咏物词,其经典之处在于寄托遥深。宋宋翔凤《乐府余论》说:“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如《齐天乐》,伤二帝北狩也。《扬州慢》,惜无意恢复也。《暗香》《疏影》,恨偏安也。盖意愈切,则辞愈微,屈宋之心,谁能见之。”虽不免过于胶柱鼓瑟,但却揭示了姜夔的清空高远,确实蕴藏深意。姜夔所处的时代令无数有志之士灰心失望,宋金议和、南宋偏安,于是词人有“徘徊望神州,沉叹英雄寡”(《昔游诗》)的感慨,并且创作了成名作——饱含“黍离之悲”的《扬州慢》。词人自己,也过着浪迹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因此,无论是时代折光,抑或是个人身世,都投射在蟋蟀的鸣叫声中,勾起词人无限的心事。

而“蟋蟀”的文化意象内涵更是带有特定的指向。“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典型主题,而蟋蟀,正是秋意的象征,蟋蟀鸣而天下知秋。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诗经》中随着秋意的加深,逐渐由户外转移到内室的蟋蟀,见证了劳作的人民的辛酸;《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中也咏叹蟋蟀:“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唐人雍裕之有《秋蛩》:“鸣蛩谁不怨,况是正离怀。”杜甫也有:“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促织》)借咏蟋蟀的哀音来抒写久客在外的愁思。姜夔的词中,吟赋悲声与悲戚虫声交织在一起,寄寓了词人深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这只蟋蟀,从《诗经》那里,经过姜夔的《齐天乐》,一直鸣到现代台湾诗人洛夫《蟋蟀之歌》、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诗里。(www.daowen.com)

整首词遗貌取神,从虚处着笔,咏蟋蟀,却不局限于蟋蟀,其妙处正如张炎所说:“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张炎《词源》)论者评得好:“词中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诗人、思妇、客子、帝王、儿童等不同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篇中来。其中,不仅有词人自伤身世的喟叹,而且还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灭亡与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于暂时安乐的可悲现实……这首词看似咏物,实则抒情,通过写听蟋蟀鸣声,寄托家国之恨。这首词的妙处在于分辟蹊径,别开生面,用空间的不断转换和人事的广泛触发,层层夹写,步步烘托,达到一种凄迷深远的艺术造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