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的说法。虽然牡丹在唐代以前的药书中已经出现,但大量的文学作品开始描绘牡丹并形成举国若狂的观赏风气是从唐代开始的。据记载,一株名品牡丹竟抵得上百十石粮食的价格。唐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南宋郑樵《通志》:“牡丹……其花可爱如芍药,宿枝如木,故得木芍药之名……牡丹初无名,故依芍药以为名。牡丹晚出,唐始有闻。”北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也说:“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赏牡丹》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一首托物咏怀诗。此诗描绘了唐朝惯有的观赏牡丹的习俗和唐人赏牡丹的盛况。白居易《买花》也写了这样的情景:“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牡丹是皇家之花,亦是世俗之花,端庄肃穆,雍容富贵,是最能统摄唐朝盛世风范的花。此诗乃赞颂牡丹之名作。首二句先以名花芍药、荷花和牡丹作比,芍药与芙蕖本是为人所喜爱的花卉,然而诗人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情韵美。芍药本来也极美,但据说到了唐代武则天以后,“牡丹始盛而芍药之艳衰”(王禹傅《芍药诗序》)。芙蕖是具有君子之风的花卉,诗人却发现它至清而寡情的特点,芍药美而无骨,芙蕖清而无情,全诗用拟人、对比和抑彼扬此的艺术手法,肯定了牡丹“真国色”的花王地位,真实地表现了当年牡丹花盛开引起京城轰动效应的情景,同时借物喻人,在牡丹的形象中也寄托了诗人的理想人格。(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