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阶段及特点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此时,中国古代建筑的用材传统已基本奠定,即以土、木、石、瓦等为材料。《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永宁寺塔的来历,北魏灵太后于熙平元年所建,塔高约147 米,可能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木建筑,遗址现已发掘。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出现了建造规模宏大、规划整齐的唐长安城,号称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

原始人类最早是以“构木为巢”或“遇穴而处”的,这就构成了巢居和穴居两种主要的构筑方式,从而形成了后来中国基本的建筑体系发展的渊源,即土木结合。比如余姚河姆渡遗址、西安半坡遗址等,都能体现出原始先民利用土木结构组织空间的能力。其中,西安半坡聚落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分居住、陶窑、墓葬三区。居住区遗址柱洞有比较明显的大小差别,说明当时已经分化出承重大柱和木骨排柱。许多迹象表明,半坡地面建筑已是木构架建筑基本形态的滥觞。

夏商周三代,都有已发现的城址和宫殿遗址,如可能属于晚夏的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还有河南安阳殷代遗迹、西周的凤雏宫殿遗址等,其中,位于陕西的凤雏西周建筑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有着“前堂后室”的格局,还最早使用了瓦,同时使用了“屏”(即后来的照壁)。遗址出土文物表明,此时,中国古代建筑的用材传统已基本奠定,即以土、木、石、瓦等为材料。但考古同时发现,奴隶仍然是以穴居为主。同时,本时期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夯土技术已经成熟,木构架榫卯、斗拱已出现,庭院布局已形成组群式空间。

西周以后,出现很多以宫室为中心来进行规划的城市,已出现南北轴线的考虑和以宫室为中心的布局方法,城壁用夯土建造,更出现大量建造在夯土台之上的宫室、高台等,这是将阶梯形土台与木构架建筑结合起来的方式,这也是受春秋、战国时期“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流行风尚的影响,如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秦咸阳宫殿遗址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夯土为基础的台榭建筑逐渐被淘汰。

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帝国虽短暂,但在宫殿、陵墓、长城、驰道、水利等工程的建造上,投入了空前的人力、物力,从遗留至今的阿房宫遗址、秦始皇陵等可见一斑。如今的阿房宫只留下了长方形的夯筑土台,东西长约1 公里,南北长约0.5公里,后部残高竟有7 至8 米,台上还残留了一些秦瓦。汉代的城市建设非常突出,西汉首都长安东汉末年的曹魏邺城,都开创了都市规划的崭新格局。长安是商、周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面积达36 平方公里,城内有“八街”“九陌”“九市”“一百六十闾里”,有长乐、未央诸宫,城外有上林苑,南郊有明堂、辟雍、九庙等规模庞大的礼制建筑组群,是公元前世界上罕见的大城市。曹魏邺城建于东汉末年,轮廓规整、分区明确,具有南北轴线,这种模式对以后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十分深远。同时,到了东汉,以夯土层为基础的高台建筑已经很少见了,原因是木构架建筑已基本形成体系,斗拱的使用多种多样,大型、多层、独立的木构楼阁逐步增多,砖石建筑也发展起来。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有很多新的发展,洛阳、建康等城市继承东汉洛阳和汉末邺城的城市规划发展,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对后来的都城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此时,佛寺、佛塔、石窟的大量出现,带来了精美的雕塑壁画,如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嵩岳寺塔、云冈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等。《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永宁寺塔的来历,北魏灵太后于熙平元年所建,塔高约147 米,可能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木建筑,遗址现已发掘。同时,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并立。砖结构在汉朝多用于修建墓室,北魏时已用于地上建筑,建筑构件更为多样化,风格也更加柔和精致。(www.daowen.com)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成熟的时期,出现了建造规模宏大、规划整齐的唐长安城,号称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城在方正对称的原则下,沿着南北轴线,把宫城与皇城放置在城市的主要位置,并用纵横交错的棋盘形道路,把城市的其余部分划分为108 个里坊,街道齐整,功能分区明确,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鼎盛期的都城风貌。当时的渤海上京龙泉府、日本平城京、平安京都极力吸取隋唐文化,效仿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特点。长安和洛阳,都建有宫殿群以及众多的官署和寺观。遗留下来的唐代城市宫殿遗址、殿堂、石窟、塔、桥等,布局和造型都具有较高的水准,如大明宫遗址、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兴教寺玄奘塔、慈恩寺大雁塔、赵县安济桥等,雕塑、壁画尤其精美,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大明宫遗址大部分已经过发掘,探得亭殿遗址三十多处,含元殿、麟德殿、玄武门、重玄门等均已被发掘并有专家做过复原研究,可以看出大明宫组群所反映的恢宏气势和风貌。此期私家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兴建极盛。

北宋的都城汴京,因为手工业商业娱乐业的发展,打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里坊的制度,变成沿街设店,这一点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段集中在城的东北、东南和西部主要街道的附近。宫殿寺庙等建筑群风格比起唐代的雄浑、豪健,更趋向柔和绚丽。建筑规模比唐朝小,建筑布局趋向多进院格局,建筑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室内装修家具、小木作等趋向成熟,基本定型。《营造法式》的问世,标志着对已成熟的木构架建筑体系进行了系统、规范的总结。文人园林在此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北宋形成了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新的高潮,开启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后世的建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山西晋祠圣母殿、河北正定隆兴寺、山西大同华严寺、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江苏苏州报恩寺塔等,都是杰出的代表。山西太原的晋祠圣母庙,是一组带有园林设计风味的祠庙建筑。其中,圣母殿重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是晋祠的主体建筑,东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四周围绕深一间的回廊,是《营造法式》所说的“副阶周匝”形式,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元代建筑承袭宋、金传统,并由于对喇嘛教和伊斯兰教的尊崇,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建筑交流。

明清北京城集古代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之大成。明清两朝的官式建筑已经定型化和标准化,且建筑留存非常丰富,北京紫禁城、天坛、十三陵等,都是组群布局与形象具有丰富变化的典范。北京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的宫城,现通称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内城中心,以高度程式化的建筑单体为主,规划布局匠心独运,满足了皇家帝王至尊、门禁戒卫、礼制规范、等级制度、风水八卦等多个层面的要求,形成了富丽堂皇、巍峨壮观的建筑形象和组群空间。民间建筑的类型增多、数量提高。“三山五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是皇家园林发展的顶峰杰作。南北方的寺庙园林、私家园林、书院、会馆等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此时出现了重要的园林著作——计成的《园冶》。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明清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