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为众多民间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瓦舍勾栏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城市规模扩大,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坊郭户发展壮大的结果。
瓦舍是城市商业性的游艺区,也叫做“瓦肆”或者“瓦子”;勾栏原意是指用花纹图案互相勾连起来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在瓦舍这个商业游艺区里面设置的演出场所,各种民间技艺都可以在里面演出。当时的都城汴梁瓦舍勾栏遍布,比如东角楼街有大小勾栏50 余座,其中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瓦舍勾栏中的演出常年都有,形成了稳定的观众群,还吸引了一批没能进入官场的民间文人,文人和艺人的共同创造让宋杂剧脱颖而出,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云:“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杂剧是宋代戏剧的精粹,出现于北宋前期,杂剧情节较复杂,通常有五个角色,即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末泥相当于后代的班主,引戏负责指挥调度、执行末泥的主张,副净多扮演装傻充愣的角色,副末插科打诨以逗趣,装孤是扮演官员的人。宋杂剧样式一般有三个部分:艳段、正杂剧和杂扮,其中艳段又叫焰段,有如火焰一样易燃易灭,意思是相当简短,是正杂剧演出以前的开场,主要的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和吸引观众。正杂剧是主体,通常有两段,所以宋杂剧实际上有四个段落。杂扮则是正杂剧演出之后的玩笑段子,用以送客,可以根据情况取舍。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列出杂剧名目280 种,它们中有相当多的是以滑稽、讽刺、戏谑为要旨的诙谐短剧,比较大胆恣肆,内容或抨击当政者倒行逆施,或针砭嘲讽丑恶世态。按照当时汴梁的习俗,每年从七月七日起上演杂剧《目连救母》,一直演到十五,“观者增倍”,可见当时杂剧爱好者颇多。(www.daowen.com)
靖康一役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建立南宋,形成了以淮河为界和金国对峙的局面,而宋杂剧在北方发展为一种供行院演出的院本,也就是金院本。金军伐宋,俘获大量杂剧艺人,这些艺人为金代杂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59 年在山西侯马金代董氏墓中出土的戏台模型,不仅戏台设备完善,而且演员角色齐全、神态逼真,可见金代杂剧艺术已相当成熟。金院本和宋杂剧一样形制短小且以滑稽调笑为主,但后来由于受到北方少数民族音乐和习俗的影响有一些演变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