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重阳节:登高、茱萸与菊花盛放

重阳节:登高、茱萸与菊花盛放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除称为重九节之外,还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重阳节的由来十分久远。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重阳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进入清代,重阳节的活动更是盛行不衰,大江南北,同庆佳节。重阳处于季节交替、冷暖变化突然的时节,秋风萧瑟,气温骤降,人们可能难以适应,容易感染时疾。因此,重阳时节在古人看来是一个凶险的时期。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易经》以阳爻为九,以九为阳,两九相重即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即为重阳。重阳节,除称为重九节之外,还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这些叫法均由节日的活动内容或主题而得名。

重阳节的由来十分久远。在《西京杂记》中就有关于重九习俗的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赏菊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东晋陶渊明乐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唐代杜牧则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风雅。

相传重阳登高风俗始于东汉唐人登高诗很多,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登高是一次富有诗意的远足,目的地是经过认真选择的。魏晋时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人登高的地方是高峻有陂、山呈龙形的龙沙。临海郡(今浙江临海)人登高的地方,则是山头平整、可坐三四百人的湖山。在远足中,人们尽情地观赏金色的秋景,呼吸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重阳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节日活动的内容,沿袭了汉晋以来登高、饮酒、采茱萸等传统。人人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就充分反映了这一情况。宋代重阳节活动兴盛,《东京梦华录》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蘂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明代,皇帝每年重阳都要登万寿山、吃重阳糕等,民间百姓则登西郊香山,游报国寺,饮酒作乐。进入清代,重阳节的活动更是盛行不衰,大江南北,同庆佳节。(www.daowen.com)

远古时期,登高最开始的目的在于躲避洪水,逃避灾害。重阳处于季节交替、冷暖变化突然的时节,秋风萧瑟,气温骤降,人们可能难以适应,容易感染时疾。因此,重阳时节在古人看来是一个凶险的时期。同时古人认为,世界由阴阳二气组成,重阳之意为阳数的极盛,所谓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重阳就是一个不吉的日子。如何才能避开危险,古人选择了外出登高的方式,暂时离开现在这个可能会发生灾祸的时空。或许,在古人看来,暂时地逃离日常时空,奔向广阔的高地就可以化解生存的危机。也有这样一种可能,或许在原初先民的观念之中,相较于日常生活的平原地带,高山充满了神秘,那里是离天神最近的地方,拥有神奇的力量,登上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更容易获得天神的福祐。

重阳登高的习俗萌芽于汉代,而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特别的乱世,在社会大变动的时代,人们不得不深怀忧虑,并且更加重视日常生活的感性体验。因此,登高避祸、饮酒祈福的九月九成为社会上下共享的世俗大节。而且,人们有意识地强调重阳祈寿祈福的节俗意义。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以九九谐音“久久”,反映了当时人们求吉的社会心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