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端午节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端午节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端午作为五月五日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唐代以前“端五”“端午”混称;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八月初五,为避讳,以后便正式将“端五”改为“端午”。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很多。他的政治革新计划触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因而遭到诬陷和排斥,先后被楚怀王、楚顷襄王疏远和放逐。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最早的记载可见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

端午节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端午作为五月五日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夏历的午月午日,后来人们用数字计时体制取代干支计时体制,以重五取代重午,但仍保持着端午之名。唐代以前“端五”“端午”混称;唐玄宗李隆基生于八月初五,为避讳,以后便正式将“端五”改为“端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很多。例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吴越民族龙图腾祭说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了主流地位。

屈原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主张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联齐抗秦,统一六国。他的政治革新计划触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因而遭到诬陷和排斥,先后被楚怀王、楚顷襄王疏远和放逐。当楚国郢都被秦兵攻破时,屈原满怀悲愤,自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自沉汨罗江,令楚国百姓非常悲伤,纷纷前往江边凭吊。渔夫们划着小船,竞赛似的在江上来回打捞屈原的尸体,这便是以后赛龙舟风俗的由来。同时人们用粽叶包裹米团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吃饱后不会咬噬屈原的尸体,吃粽子的习俗因此出现。还有一位老人,向江中倒入一坛雄黄酒,想要迷晕蛟龙,不让蛟龙伤害屈原,饮雄黄酒之俗也由此而来。

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最早的记载可见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常见祭甚善,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荆楚岁时记》又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车,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而观之。”(www.daowen.com)

端午习俗有龙舟竞渡(赛龙舟),沐浴兰草,佩香袋,缠五色丝,挂蒲剑,吃粽子,饮雄黄酒等。下面主要介绍龙舟竞渡。

赛龙舟起于越王勾践春秋末期,勾践和吴国打仗时曾战败被俘。他在吴国忍辱负重三年,终于赢得吴王夫差的信任而归国。归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后终于一雪前耻,灭了吴国。在勾践灭吴的过程中,他于五月五日成立的水师起了重要作用,后来人们便在五月五日这天划船竞渡以示纪念。到东汉时,民间又有夏日水涨,驾舟竞渡以迎涛神的习俗。

唐代张建封《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从中可以想见当时赛龙舟场面的热闹和氛围的紧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