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礼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

《礼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记》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在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礼记》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曲礼》分上、下篇,记载的大多是周礼的一些礼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

《礼记》: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经典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在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礼记》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曲礼》分上、下篇,记载的大多是周礼的一些礼节,如言语、饮食、洒扫、应对、进退之法等。在言语之中,有众多关于称谓的载录。《曲礼》开篇即云,一个有地位的人,心中时刻都要有个“敬”字,外表要端庄,像是俨然若有所思的样子,说话要态度安详,句句在理。此外,还指出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所讲述的礼中,有很多微文小节涉及称谓,如“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这一段,后世一直沿用幼学、弱冠、耄耋、期颐等词。在讲与老师之间交往的礼节时,称呼老师为“先生”,通过对礼节的规定,可以看出“先生”一词的厚重、老师地位的尊崇。如跟随先生走路,不应跑到路的另外一边和别人说话。在路上碰见先生,要快步上前,正立拱手。先生和自己讲话,就回答;先生不与自己讲话,就快步退下。这些礼节将老师的身份与地位固定在一个很高的层面,而随着身份地位的确立,“先生”一词也就有了特别的文化内涵。《曲礼上》还有一句“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函丈本身的意思是讲者与听讲者座席之间相距一丈,说的是主客之间讲话对答的礼节要求,后来用以称讲席,引申为对师长的敬称。对于学生而言,同学之间也有尊称,如同窗、窗友、书友、学友、同门、同科、同举、同砚、砚台、砚右等。(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