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的诞生是用来方便称谓的,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称呼加入了各种文化意义。在古代称谓中,“礼”的融入使得称谓上升为一种社会讲究,称呼人名尤其如此。“古人对于称呼有一种礼貌式,就是不用人称代词,而用名词”,“称人则用一种尊称,自称则用一种谦称”(王力《汉语史稿》)。人名的称呼有特定的称法,用字、号称人,表示尊敬;用名自称,表示谦逊。
古人的姓氏,可以参考《元和姓纂》等典籍,此处不赘述。取名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相关记载,且较为详细,《左传·桓公六年》有文字云:“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春秋左传正义》)这是古人对取名方法的规定,对后世影响很大。古人于幼时取名,分为乳名和训名,乳名亦是小名,训名乃为学名。《宋史·选举志三》就说:“凡无官宗子应举,初生则用乳名给据,既长则用训名。”古人取名是较为随便的,如司马相如的乳名为“犬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云:“(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这与后世取狗儿、丑牛、黑牛、猪娃等贱名意义相近。贱名的取法一直持续至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一些贫苦地区的人们也偶尔会取用贱名。《颜氏家训》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所以,名,往往蕴含着长辈的期许,乳名更是如此,名字虽贱,但愿望是美好的,长辈们希望孩子好养活,无病无灾,平安顺遂。训名则是孩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时,父亲、老师或其他长辈取的一个名,供老师称呼。所以,有些人会沿用学名作为本名,也有些人会另取本名。如邓小平,其学名为邓希贤,小平即为后来所改之名。训名也可以是社会中个人的称号,即具有法律意义的特殊符号。可见在古代,训名有别于乳名、字、号。
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礼记集解》)《仪礼·士冠礼》又云:“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仪礼注疏》)可见,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冠礼是礼之开始,古人十分重视加冠正容,取字与加冠同时进行,亦可见其比取名庄重严肃,故用字也当比用名庄重严肃。《礼记·冠义》说:“礼仪之始,在于容体。”又说:“冠者,礼之始也。”《礼记·昏义》也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这是对男子而言,那么对女子又该如何称呼呢?女子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可取字,供亲朋呼唤。(www.daowen.com)
号,成年后由自己题取,称“自号”或“别号”。而人死后,由朝廷追尊或赐予的则称“谥号”。一般情况下,有别号的多是文人,一般是自己取。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当然,也有为他人所加称的。有人认为称号还不够尊重,于是就称人的籍贯、居地、官职等。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故称“贾长沙”;杜甫,唐肃宗时官左拾遗,故称“杜拾遗”;柳宗元,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故称“柳河东”,其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名、字、号,在古代称谓之中各有不同。古代官宦富贵之家,多以忠孝节义、福禄寿康、升官发财之义来命名,以仁、义、礼、智、信、福、德、贵、寿、荣、耀取名的人特别多。字较为讲究,一般情况下是很严肃的。号则是根据个人性情、行为等取得,有一定的特殊性。总之,古人取名重意义、重内涵的做法,几千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