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天文学的早期

中国传统文化:天文学的早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自诞生那一刻起就需要与“物”打交道,而天地万物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会产生重要影响。“观象”一词,形象地描述了原始的天文学,也指出了上古时期先民在制定天文历法时依据天象的事实。实际上,在人们有规律地依据年、月、日、时计时之前,中国古代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都是“观象授时”。早期天文历法的产生,无论是“物候授时”还是“观象授时”,都属于被动授时。夏、商、周时期应该已经有相关天文历法了,但文字记载较少。

人类自诞生那一刻起就需要与“物”打交道,而天地万物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会产生重要影响。可以想见,早期的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会利用动植物的生活规律和生长规律来规划农业安排。也就是说,“物候授时”是早期人们掌握天文规律的第一步。虽然“物候授时”与太阳运动有关,对指导农业生产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毕竟动植物的变化要滞后一些,难以精确反映实际规律。于是,古代劳动人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物候授时”之后是“观象授时”。何谓“观象授时”?古代人们通过观测天象以确定时间,具体而言则是通过星象以确定季节。“观象授时”这一术语见于清代毕沅的《夏小正考注》(《续修四库全书》收录)一书。“观象”一词,形象地描述了原始的天文学,也指出了上古时期先民在制定天文历法时依据天象的事实。实际上,在人们有规律地依据年、月、日、时计时之前,中国古代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都是“观象授时”。早在4300 多年前古人就已经能“观象授时”,并确定了阴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重要节气。例如,《尚书》《夏小正》《逸周书》等典籍里就有不少关于“观象授时”的记载。现存最早而又比较完整地记录观象授时的文字的典籍是《尚书·尧典》,其文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用羲氏、和氏家族中之贤能者,敬顺天理,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掌握其规律,以审知时候而授民,便于农事。又云:“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这句话意思是,“帝尧说:啊!你们羲氏、和氏。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你们得用置闰月的办法调配月与岁,确定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四时不差,这就可以规定百官的职守,各种事情就可以开始做了。”可见上古帝王对观象制历何等重视,更看出星历在指导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职事上的特殊地位。(www.daowen.com)

早期天文历法的产生,无论是“物候授时”还是“观象授时”,都属于被动授时。当人们掌握了更多天文规律之后,特别是回归年的长度,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历法就应运而生了。夏、商、周时期应该已经有相关天文历法了,但文字记载较少。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当时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历法,历元不同,岁首有异。值得注意的是,春秋战国五百年间,出现了很多占星家,他们开始对恒星进行观测,中国天文学就形成了天文和历法两条主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