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及教学的四个环节
2000年12月,“美国教育技术白皮书”得出以下观点:“e-Learning能很好地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但是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e-Learning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这样就为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简称BL)新内涵的提出与在教学或培训中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无论是在中小学进行教学改革,还是在大学进行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面对面教学仍旧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网络虽然优点很多,但也有不足和局限,完全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还很难实现,至少现阶段网络不会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将两种教学形式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既可以改革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也可以弥补网络教学的不足,让e-Learning充分在教学过程这个主阵地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充分让课堂教学高效、集中的优势以及教师主导的作用淋漓发挥,这两种教学形式混合出的教学形式即BL。
为了保证Blended Learning质量,我们认为可以参照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PDCA(Plan—Do—Check—Act)过程实施质量保证的通用方法,即计划(包括分析现状、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其中主要原因、拟订措施计划和预计效果)、实施、检查和处理,来贯穿BL教学过程的始终,并据此提出四个关键环节:课程导入、学习活动、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其中,“课程导入”对应于P(Plan),“学习活动与学习支持”对应于D(Do),“教学评价”对应于检查C(Check)和修正、反思A(Act),如图6-6所示。
图6-6 BL的四个关键环节
课程导入包括内容导入和方法导入两部分。课程的内容导入包括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在第一节课,教师就要告诉学生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学习内容有哪些,如何进行考试等,并与学生取得相应的共识。方法导入包括学生学习方法的导入,尤其在网络教学的环境下如何进行学习的相关策略以及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方法等;教学方法的导入,让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活动有一些准备性的背景知识;学习支持方法的导入:告诉学生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时,教师将会给他们提供怎样的学习支持,具体的方法有哪些等。
BL情景下的学习活动由于整合了常规课堂的学习活动和网上的学习活动,因此种类很多。主要的活动有讲授、阅读、讨论、协作、案例分析、资料搜索、问题解决、计划制定、学习反思、角色扮演等。不同的学习活动对应于不同的知识类型,见表6-1。
表6-1 知识类型与BL下的学习活动
学习支持包括课程支持、设施服务、学习方法的支持、实践性教学支持、情感支持,通常都需要专业人员(e-tutor)来为学习者解决各种各样的、与学习者相关的问题。
BL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很多,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学设计评价、BL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媒体评价等。其中对学生的评价是课程教学评价中最重要与复杂的一部分,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包括学业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要将定期的正规评价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与学习表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对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关注与整合。对于学生的评价方法要多样化,除了纸笔测试,还可以进行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核查表进行观察、小论文、电子档案袋评价等表现性评价方式。
在BL的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资源的准备和学习环境的建设。资源准备与网络课件的开发比较类似,但也可以更为简化,而学习环境的构建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一般认为它需要特定的教学支持平台或者虚拟学习环境系统(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s)作为管理和支持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条件。
2.BL课程案例
案 6- 3
【案例名称】
【背景介绍】
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三年级的120名学生,开课时间为2003年2月15日至2003年7月15日,教学小组由一名教师和三名研究生构成。
【具体实施】
1.课程导入
(1)教学设计(表6-2)
表6-2 《多媒体技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表
续表
(2)教学准备
·教师小组
任课教师——黄荣怀教授;辅导教师——张进宝、张燕;技术支持——赵国庆。
·教学计划
课程具体进度安排如图6-7所示。
教学形式采用学生个人研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与集体课堂学习相结合。第1、2周和第19周进行集体面授,学期中间安排两次讲座。其余时间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网上学习和答疑,如果有汇报或小组活动都可在普通教室里组织。
·学生的学习策略评价
图6-7 《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安排
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策略的测试,从态度、动机、时间管理、焦虑、专心、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学习辅助、自我测试、应试策略10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测量。将学生的测量数据以仅公布学号和各项得分的方式放到协作学习平台上,在第二次学习指导课上对学生的个体和总体数据给予解释。
2.活动组织
课程的网上学习活动借助Web CL协作学习平台进行,课堂集体教学占较小的比例。协作学习平台不仅提供了互动的空间,也包含了电子学习档案和各种必要的网络学习工具。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借助平台来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则以任务为核心来组织,允许学生之间进行网络以外的交流活动。
根据前面的数据分析和教学设计,在课程实施中安排了以下的学习活动,见表6-3。
表6-3 《多媒体技术》学习目标与活动对应表
(1)小组协作学习
学生们大都习惯了传统的听课方式,一旦改变了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显然仅让学生在网上自学是不现实的。因此,把学生分成小组,并赋予合适的任务成了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为了让小组“真正”协作起来,我们采取了以下办法:
·在第一堂课介绍学习方法,并详细讲解学习任务。
·采用异质分组,包括学习成绩、学习策略、性别等搭配。
·设计难度适度、便于分工的任务。
·在对任务评价时,要求小组报告每个成员的贡献,并要求给出“证据”,并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参与最后的评价。
·在网上公布优秀成果,并给出点评。
·要求小组在每个任务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反省。
1)分组热身阶段
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小组是协作学习的根本特色。我们把为了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织在一起参与协作学习的集体(小组)称为协作学习小组,简称协作组。协作组是协作学习活动的主体。
将选修此课的120人按照每组3~5人的原则分成20余组,分组的规则为性别搭配、班级搭配、宿舍搭配、成绩搭配,在分完组后允许每组有一个调换名额,这是为了避免部分学生消极情感因素对网络协作学习的影响。
每组的第一个协作小任务就是共同用有意义的文字来表示自己的小组。辅导教师根据他们的组标识在协作学习平台上给他们建立小组协作空间。如图6-8所示。
2)分工协作阶段
在各小组有了协作学习空间后,他们将利用里面的提问回答、言论发表、议案表决、文件共享等模块来共同探讨任务的协作分工。
尽管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实践类课程,但也有一系列的基本概念。为此,我们安排的第一个协作任务是让小组协作绘制“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概念图”,知识范围为指定教材的前两章,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并对取得优秀的小组给予特殊的嘉奖。这个任务有利于网上学习初期协作和适度竞争氛围的培养。
我们引入Inspiration、CMAP等概念图软件,让学生以此来组织和管理知识概念、命题,并对问题进行视觉化(心理表象)的思考和探讨。各个小组的一般协作流程是个人先学习基础知识和概念图软件,然后小组共同分解任务,个人完成自己的任务,再共同将成果整合到一起。有的小组事先规划较好,并规定制图风格和特定符号等,这样相对来说节省了不少时间。
(2)课堂面授
通过平台上的练习作业,对其中的专业问题和课程内容的部分难点和重点采用集体面授的方式。
图6-8 《多媒体技术》各组协作学习空间
(3)活动(形成性)评价
学习活动任务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方法,并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如:预先公布可操作性评估办法,并对优秀成果进行展示,对优秀小组和个人予以嘉奖;优秀学生可被聘请担任部分内容网上学习辅导员;招募优秀学生,推荐参加网络教育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制作方面的工作。
(4)教学活动组织
在学期中期(4月—5月),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受到了不可抗因素的干扰,我们及时对学习评估方式进行了调整:各小组如果有“条件”可以继续按部就班地完成协作任务,如果由于不可抗因素的干扰,个别小组和个人可以选择参加“资格考试”,资格考试成绩等同于任务得分。资格考试通过或协作任务符合基本标准才可以参加期末考核,取得学分。教学活动组织情况详见表6-4。
表6-4 《多媒体技术》教学活动组织
3.学习支持
(1)学习支持环境
本网络协作课的学习支持系统是WebCL协作学习平台,该平台有三类用户:教师用户、学生用户、管理员用户。该平台按照协作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对网络协作学习有很好的支持。
(2)学习支持内容
1)支持内容
·及时在平台上发布有关课程的各类信息。
·一些重要的课程材料发送到学生的信箱里,并及时在资料馆里更新。
·各类问题的辅导(如: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心理辅导等)、与学习有关或无关问题的咨询利用各种便利的通信方式(如聊天室、电子邮件、QQ等),有一名辅导老师专门与学生们联络感情,为他们调节学习态度,对他们的一些情感问题予以积极的建议。在协作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内容辅导和学习方法辅导是非常重要的。(www.daowen.com)
·在学生公共机房里提供免费的上网机时,为他们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
·提供必要的学习工具和实践练习,如第一个任务让他们利用概念图来学习多媒体技术中繁多的概念,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组协作活动与任务提交均在WebCL网络教学平台上开展。
2)支持效率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必在48小时内回复。
4.教学评价
(1)对学生的考核
·五次协作任务的小组成果得分(50%左右),其他组和辅导老师给分。
·五次任务中个人对小组贡献分数(15%左右),本组组长和组员给分。
·五次任务中优秀小组奖励得分(10%左右),其他组和辅导老师评比优秀小组。
·五次任务中小组和个人的档案记录(5%左右),每次任务完成后,填写班级资料馆里的记录档案。
·个人自测和自评分数(10%左右),共有六次左右的课程内容测试,题目在班级资料馆里,闭卷答题,答案以留言方式发给辅导老师,要求在规定时限内完成(3天),答案不计对错,自己对自己负责。
·期末考试得分(20%左右)。学生最后成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①每次小组任务得分(辅导教师打分);②个人对小组贡献大小(各组组长和组员打分);③个人奖励得分(辅导教师打分);④期末考试得分(教师打分);⑤学生个人学习记录(学生自己打分)。
(2)课程评估
在学期中间和学期末有两次课程教学和教师工作测量,让学生在平台上填写评估问卷。通过“课程满意度测量量表”获得学生对本课程各方面的安排的认可程度的评价。
(3)BL课程的反馈信息
学习活动结束后,对各组组长和个别组员进行访谈,了解学习、协作情况,以及对网络学习的适应情况。
案例6-4
【案例名称】
【背景介绍】
《教育技术学》网络课程的学习者为英语教育硕士。本课程由七个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概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媒体、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方式、课程总结(教师发展)等七个方面,采用e-Learning的方式进行。教育硕士属于成人教育范畴,他们来自中小学教学的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因而在本课程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体验和已有经验,这也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生长点。成人学习者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所以在本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的学习活动将利用网络平台完成,强调教师的e-Learning体验。主题讨论、案例研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能够不断总结和提高,更好地理解理论和方法,并付诸于实践。此外,小组学习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有助于教师共享他们的经验和体验,开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制定更好的策略。
在进行本课程的学习之前,在信息技术技能方面,学习者需要掌握Win dows、Word、PowerPoint、上网的基本操作;在理论方面,需要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如有教师未能达到入学要求,则需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先行培训。
【具体实施】
1.总体设计
(1)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教育技术学》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教育技术,学会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我们最终将网络课程确定为七个模块,顺序如下所示:教育技术概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媒体、教学资源、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方式、教学设计和课程总结等。
对于每个模块教学目标的分析,采用了布卢姆2001版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二维表。在对每个模块教学目标分析后,得出《教育技术学》网络课程的目标,见表6-5。
表6-5 《教育技术学》网络课程教学目标与课时安排
(2)教学内容分析
在对课程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布卢姆2001版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二维表,对各个模块的对应目标下的内容做了分析,表6-6是教学设计模块的内容分析结果。
表6-6 《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模块内容分析
(3)总体设计
在经过了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分析、课程总体设计后,形成了表6-7所示的总体设计报告。
表6-7 《教育技术学》课程总体设计
续表
续表
2.学习活动设计
(1)课程导入活动设计
从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四个环节来看,课程导入是学习者正式学习前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这一阶段的学习活动是学习者在自主阅读、观看两个动画后,与教师进行交流。
这部分的阅读材料主要是《教育技术学》网络课程的简介、课程安排(内容介绍、学习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导航介绍)、e-Learning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两个动画是对课程平台的功能及其操作介绍,网络课程漫游(从最初如何进入,到如何完成这门课程的学习)。
这一阶段的评价方法采用活动记录的方法。
(2)各模块的学习活动设计
不同的知识类型与认知维度,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活动,对每种学习活动的评价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布卢姆2001版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二维表可以很好地指导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活动是为了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各个活动的说明:
活动一:反思交流[1]。学习者均来自教学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这个活动中希望教师能够在学习教学设计之前反思一下自己在日常的教学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
活动二:阅读,即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者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过程后,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个学习活动是一个帮助教师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
活动三:案例设计与实施。了解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只是达到了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目的。案例设计与实施是让学习者在教学中实际应用所学到的理论,达到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的目的。
活动四:案例分析。在实际应用过后,案例分析活动可以让学习者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达到更高层次的目标——评价。
对每个活动的具体设计主要从目标、内容知识点、知识分类、策略、评价几个方面对学习活动进行了设计。
3.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中,对每个学习活动都设计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对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学习过程记录与电子档案袋评价法。
(1)学习过程记录
·登录次数。
·网上学习时间: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课程的学习时间等。
·活动记录:发表帖子的数量、质量。
·退出学习页面的记录,即下次进入课程时,提醒学习者上次学习到了哪个页面。
·小组间的协作过程记录:交流的时间、频度、个人贡献等。
(2)电子档案袋
·个人履历:可以很好的与班级中其他学习者交流。
·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以及你从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到了什么。展示你为达到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所作的努力有哪些?如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设计案例、有用的站点搜集介绍、读了什么资料、学习了哪些工具等。
·反思:你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取得了哪些进步?为下一步的学习制定计划等。
·评价:课程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
·总结:个人对课程学习的反思总结、下一阶段学习计划。
[1] 每个模块中的反思交流活动的作用是激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可以看作是在学习新知识前的知识准备,因而在这里没有将反思活动放在二维表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