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别授导
个别授导(tutorial)是较经典的适合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该模式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计算机来实现教师的指导性教学行为,由计算机扮演讲课教师的角色,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或技能。这是能较好体现计算机个别化教学特点的一种模式,常常用于学生自学或者补习功课。该模式的基本过程如图3-13所示。
·选择与呈现学习内容。计算机将有关的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结构,用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形式呈现出来,在生动、有趣的环境中向学生说明一个概念或一种技能,特别是对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的方法变得容易理解。
·提问与回答。当一个概念讲解或演示完成后,计算机立即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回答。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引导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可以了解学生对刚学过的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决定下步教学的内容。学生根据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思考和判断,对计算机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从键盘(或其他输入设备)输入自己的回答。
图3-13 个别授导的基本过程[1]
·判断和反馈。计算机接收学生的应答,判断学生作出回答的正确程度,根据不同情况给出适当的反馈信息,这包括在学生作出正确回答时给以肯定和表扬;在学生作出错误回答时,指出其回答是不对的,必要时还要分析错误的原因,并鼓励学生再次回答。“反馈”应具有明显的强化作用。
·作出教学决策。根据学生完成回答或测试的情况,计算机作出下一步的决策:是继续学习,呈现新的教学内容;或是复习,呈现原来的教学内容;或是进行补习,提供更为详细易懂的学习材料或是结束。这些决策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作出。
案例3-8
【案例名称】
程序设计基础。
【背景介绍】
本课程是由集美大学张杰敏副教授为高等职业教育软件专业学生开设的,课件由厦门厦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
【案例特色】
由课程主页面(图3-14)可见,课程分为八个部分。
图3-14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主页面
图3-15 第1章学习界面
(1)打开电子书(图3-15)
课程内容的学习主要在这个部分进行。总共有七个学习单元,在任何一个页面都可以自由出入任何一章的学习。在学习界面还设有记笔记(图3-16)、查字典(图3-17)、查看历史笔记(图3-18)、在线测试等功能模块,辅助学习者的自学。
(2)实战编程
在这个部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需求进行编程(图3-19),最后运行程序时结果在输出窗口(图3-20)中显示。这个部分的设置方便了学习者边学边实践,不用另外打开C语言的运行软件。
(3)模拟考场
设有选择题和填空题(图3-21),学习者点击“开始答题”按钮以后开始计时,做完题目以后点击交卷,系统会自动判卷,在“考试情况”窗口(图3-22)显示学习者的考试成绩、所用时间,以及正确答案。
(4)学习笔记(图3-23)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随时可以记录笔记。系统会将学习者的笔记存储在学习笔记部分,当点击“查看学习笔记”按钮时,将显示以前记录过的笔记。另外,还结合编程语言学习的特点,特别设置了编程笔记,学习者可将自己编写的或是在学习中感兴趣的程序记录在里面,最后在学习笔记中可以方便地查看。
(5)资料与工具(图3-24)
资料与工具部分主要包括六个功能模块:查看函数库、经典实例、趣味C程序、常见错误、数据导入和数据导出。
(6)反馈评测
学习者在反馈评测部分(图3-25)可以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比如每章的学习时间,每次的模拟考试记录(图3-26)等,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并拟订下一步学习计划。
(7)配套教学网站
网址:http://www.fjgz.com。
(8)高职高专教学资源网(图3-27)
网站上有丰富的与高职高专教学相关的资源,包括教学文件、教改园地、下载中心等(网址:http://hv.hep.com.cn)。
图3-16 笔记界面
图3- 17 查字典界面
图3-18 查看历史笔记界面
图3- 19 编程窗口
图3-20 输出窗口
图3-21 答题界面
图3-22 模拟考试反馈界面
图3-23 学习笔记主页面
图3-24 资料与工具主页面
图3-25 反馈与测评界面
图3-26 模拟考试记录窗口
图3-27 高职高专教学资源网
案例3-9
【案例名称】
商务英语。
【背景介绍】
本课件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开发的角色互动训练课件。
【案例特色】
该课程主界面如图3-28所示,课程分为两个部分。
图3-28 主页面
(1)conversation practice对话练习
对话练习又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个步骤是“Follow the sample”(图329),也就是学习者听着课件提供的录音,对照英文原文进行学习。在这个步骤中,可以选择“单句跟读”练习口语。
图3-29 Follow the sample界面
第二个步骤“put into use”,就是学习者和同伴扮演角色,把在第一个步骤学到的内容进行灵活应用。
(2)listenning practice听力练习
听力练习分为三个步骤,第一“Listen and complete”就是根据听到的录音完成句子的填写;第二“Listen and decide”是听录音做选择题;第三“Listen and judge”即根据听到的内容做些简单的判断题。
图3-30 练习查看结果界面
学习者在完成所有的题目以后,可以点击“查看结果”(图3-30),系统将会自动判别正误,并给出正确答案。
2. 基于认知工具的个别学习
认知工具是泛化的、用于参与和促进认知过程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它们是用于可视化(表示)、组织、支持信息处理的工具。
基于认知工具的个别学习是指,学生作为设计者,利用认知工具深入思考正在学习的学科内容、分析世界、评价信息、解释和组织个人知识,并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向他人表达。
认知工具主要有三类:语义组织工具、动态建模工具和辅助计算工具。
(1)语义组织工具
语义组织工具有助于学生对他们已了解的和正在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组织。概念图是最著名的语义组织工具。
概念图(图3-31)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2]
概念图的专业制作软件有:Inspiration、CMap和Visual Mind等。
学生创建概念图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意义学习。在以下情境中应用概念图来辅助个别学习会有较好的效果:
·记笔记。当阅读新知识点或温习功课时,用概念图做记录或用概念图复述知识结构,将要点以词语记下,把相关的概念用线连上,加以组织,可以方便总结和记忆。
·创作。首先将所有与主题相关的想法都写下来,包括新的主意、新的方法等,然后将这些想法组织合并,重新画出新的概念图,这样周而复始,直至要创作的作品框架已经十分清楚。
·决策。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清晰地了解要进行决策的问题的全貌:首先将需要考虑的因素、目标、限制、后果及其他可行性,用概念图画出来,再将所有因素以重要程度或喜恶加权,最后尝试作出决定。
(2)动态建模工具
动态建模工具有助于学生描述概念、变量、因素间的动态关系。电子表格、专家系统和系统建模工具都属于动态建模工具。
图3-31 概念图举例
电子表格常用来支持商业决策和会计操作,对于回答“⋯⋯会怎样”的问题电子表格特别有用。学生利用电子表格,可以做出用变量关系表达的数学模型,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相互关系和过程的理解。
案例3- 10
【案例名称】
应用Excel预测企业价值。
【背景介绍】
任务:进行某高新技术公司未来十年的财务预测。
已知:销售收入和购货成本(COGS)的增长率为10%,目前的销售收入和购货成本分别为1200万元和800万元,其他所有成本为销售收入的5%,折现率为15%
【具体实施】
学生在Excel表格里输入相应的公式或数值(见表3-3),便能得出该企业未来十年的财务预测。
表3-3 企业未来十年预测 单位:万元
专家系统是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中发展起来的,它是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开发的计算机程序,用于支持智能决策。例如,已开发的专家系统可以帮助地理学家决定钻并打油的位置,帮助银行家评估借款申请,帮助计算机销售人员配置计算机系统,帮助公司老板从可盈利的多种方案中作出选择。大多数的专家系统都是由知识库、推理引擎和用户界面这些部分组成。学生可以利用专家系统解决相关领域的难点问题,同时学习“专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系统建模工具是帮助学生解决复杂的、结构不良的问题的一种认知工具,借助该工具,学生可以就所研究的现象,如物种数量的涨落、全球水循环、全球气候系统等建立起复杂的心理表征。许多用来建立心理表征的工具已经出现。
案例3- 11
【案例名称】
应用Stella建模水库系统。
【背景介绍】
Stella[3]是一个强大的、可用于建立动态系统和过程的模拟工具。
【具体实施】
学生可以用Stella所提供的一组构造块图标.建立反映水库水量变化的动态系统(图3-32、图3-33)。
图3-32 Stella界面1
图3-32所示的工具栏用各种形状图标表示系统内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部件(如容器、流动、转换器等),学生还可以为图示中的部件指定变量或常量,并运行系统查看动画运行效果,观察图形、列表输出。
图3-33 Stella界面2
图3-33中所示的矩形表示“水库”,两个带阀门的圆形表示“出水管”和“进水管”。箭头表示水的流向。“水库”和“出水管”之间有条红色的箭头,表示出水的速度跟水库中已有水量相关。
3. 辅助计算工具
辅助计算工具是应用计算机系统强大的计算功能来辅助学生分析和求解问题。基于辅助计算工具的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类似言语信息记忆、资料分类、冗余烦琐的数据计算、作图等繁杂的低层工作均得以简化,学生可以集中主要精力用于分析、决策、探索、检测和评价等高级认知活动过程。
案例3- 12
【案例名称】
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问题的求解。
【背景介绍】
如果按传统电路分析的方式,学生需要在观察电路的基础上,在纸上列写电路方程,再用笔来求解方程,得到特定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值等,这样做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借助计算机系统的支持,学生完全可以从繁杂的数学运算中解放出来。
由电子科技大学胡翔俊、黄金玉等老师设计开发的电路分析解答系统(图3-34)可以帮助学生求解电路习题。
图3-34 电路分析解答系统
【具体实施】
学生在解答“用网孔分析法求所示电路的网孔电流”时,可以先用观察法列出网孔方程
5i1-2i1-i3=﹣12A
﹣2i1+11i2-6i3=6A
﹣i1-6i2+10i3=19A
然后利用解答系统计算出网孔电流i1=﹣1A,i2=2A,i3=3A。
单元四 网络协作探究模式
对于我国来说,网络教育(或网络教学)毕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遵循何种教育理论,如何设计和开发网络课程,如何实施网络教学,如何给学习者以必要的辅助和指导,如何对网络教育(或网络教学)进行评价等,诸多问题都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和处理的问题。
就目前高校的教学情况来看,基于资源的协作探究和基于过程的协作探究都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协作探究,就是为生生和师生的交流提供一个空间或载体。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它呈现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可以通过它呈现自己的观点;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师生提供具有明确主题的进行交流活动的场所: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可以相互交流、教师和学生可以就某个主题或者任务的学习目标达成共识、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活动环境,并就某个主题目标提出或者接受反馈意见;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互性:学生必须通过活动达成任务目标,教师必须就任务目标有本质关系的活动提供有意义的内在的反馈;网络教学平台能够对活动提供反馈,使学生能够按照反馈调整的学习活动。
在此,我们将分基于资源和基于过程这两个主题,通过案例做详细介绍。
1.基于资源的协作探究
在网络环境中,基于资源的协作探究是指学生在利用各类资源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参与、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及合作互助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因特网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信息,学习者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通信操作技能,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检索机制,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高效的学习。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黄荣怀, 2001)。探究性学习则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由于中学课程中对基于资源的协作探究比较深入,下面我们就中学的一堂课来举例。有关高校的协作探究案例请参见专题6的案例6-3。
案例3- 13
【案例名称】
数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泰坦尼克(TITANIC)的死亡之旅。
【背景介绍】
该课程是为中学二年级的数学课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熟悉如何使用电子表格绘制图表、制作幻灯片以及如何使用数据库来收集数据。
【具体实施】(www.daowen.com)
(1)导言
今天的热门话题之一是电影《泰坦尼克》和它的影星。但是,你对真实的泰坦尼克究竟知道多少呢?是它的旅客还是它的船员?这个WebQuest将帮助你和一个同伴,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并通过数字来透视它们。在探究过程中,你将不仅会发现有趣的事实和戏剧般的故事,而且有众多的联系着事件的统计。统计数字将告诉你它们自己的故事,你的工作是发现这些故事中的一部分,并与别人分享你探究的结果。
(2)任务
在熟悉了泰坦尼克的灾难后,你和同伴将使用有关泰坦尼克的数据库,构造一个电子表格,附加适当的图表,以描述与主题相关的统计结论。
(3)过程
你将与一个伙伴一起承担这项工作,有三个课时的时间供你们使用。如果时间不够,你们可以在课外时间去完成。以下将提示你们完成这项任务的步骤:
①复习某些关于泰坦尼克的背景信息:它的航程、旅客和乘务员,这些将有助于你进行统计研究。
②探索有关泰坦尼克旅客和船员的信息数据库,推荐的站点实际上有两个数据库,一个涉及到旅客,另一个涉及到全体船员。是否能够在船的某个地方找到需要的东西:有多少幸存者与你或你的伙伴同名?船上有多少孩子?船员幸存的百分比?船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一国的国籍?
③以数据库作为信息来源,构造电子表格,以图表方式表述有关泰坦尼克悲剧的简报:
·幸存者中男人比女人更多。
·登上救生艇的原则是“女人与孩子优先”,但在你的电子表格中,统计却能够支持看上去相反的事实。将一份拷贝交给你的教师(要保证你与同伴的姓名在表格上)。
④使用数据库数据,构造一个能说明某个重要话题的电子表格,并附带图表。可选择的话题包括:幸存者的阶级、性别、年龄范围或国籍等。你也可以统计某些特殊的组群(女人、孩子或乘务员)。这些都是简单的例子,需要你创造性地选择某个话题。
⑤在你的WebQuest上,准备一段5分钟长度的、用电脑幻灯片呈现的班级简报(6~10张幻灯片)。包括你和同伴发现的一些有趣的历史事实,如轮船、航行、旅客或乘务员。然后继续前进到你选择的研究话题,显示图表或数据表格,并且表述你的见解、解释、结论和注释。提交这个幻灯片的拷贝,附上参考文献的清单,对于每一参考文献写一两句话,说明它是如何帮助你完成这个WebQuest的。
(4)资源
下表提供了你完成WebQuest可能需要的资源。
1)背景信息
·Discovery Channel Online:Titanic-Raising a Legend(在线发现频道:泰坦尼克)。
·Titanic: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泰坦尼克:在线不列颠百科全书)。
·Jim's Titanic Site[includes timeline and survivor stories](吉姆的泰坦尼克网站)。
·R.M.S.Titanic Survivors Describe Awful Scene(泰坦尼克幸存者描述的可怕场景)。
2)数据库
教室里的泰坦尼克。
3)其他资源
·A Tribute to the R.M.S.Titanic(给泰坦尼克的献礼)。
·Titanic,Death of a Dream(泰坦尼克,梦的死亡)。
·Yahoo Maritime Index(雅虎海岸索引)。
(5)评价
评价量规表见3-4,项目评价的最终级别将取决于下列要素:
①你完成分配任务所用的课时(个人的等级)。
②你们的电子表格、图形和两个有关统计陈述的解释(两人的等级)。
③你在历史笔记上做的简报以及主题选择的班级简报,幻灯片拷贝和参考文献(个人和两人的等级)。
表3-4 评价量规表
(6)结论
通过这项活动,你将发现可以借助于一个数据库连接历史与数学。统计虽然是一些简单的数字,但它又是震撼人心的故事,复杂的事件给数字以生命,使研究成为有趣的和值得去做的工作。
【案例特色】
本案例的优点首先是能在协作探究前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将枯燥的数字变得直观、生动和有趣,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情境;其次,教师根据教学将这个主题具体化为学生可以操作的问题和活动,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供学生探究;最后,能从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基于资源的协作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是呈现问题情境—提供相关资源—个人探究—分组实施—协作学习—总结汇报。
在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呈现问题情境环节要注意为学生呈现比较真实和形象的问题情境。
②在探究之前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通信操作技能;提供的相关资源要丰富,以便学生更好地探究。
③协作学习中的分组十分关键,教师可以在学生自愿的原则下进行有效的分组。
④在个人探究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支持,如辅导等。
⑤分组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扮演观察指导的角色,根据具体情况有效的控制和掌握小组活动高效开展和实施。
⑥总结汇报阶段,教师对小组的成果汇报和学生个人思考要给予指导和有效地激励批评。
2.基于过程的协作探究
在网络环境下,基于过程的协作探究特别需要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撑。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多种功能来辅助协作探究,除了作为交流的载体,在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教师利用平台发布教学信息。教学信息包括教学内容和记录内容两大类。教学内容用来记录教师预先准备的教学材料,可以是电子课本的一个部分、电子讲稿、要求学生查询资料的URL地址、准备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以及希望学生展开讨论的问题等。教学内容通常有媒体素材、案例、题库、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记录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包括学生的作业、作品以及学习过程的记录等。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如课程资料的管理,教师可以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料进行管理,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与监控等。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作业,也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与点评,同时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查看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讨论内容的历史,还可以看到别人的优秀作业和作品,这些对于学生自己复习和向他人学习都有很大帮助。教师可以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客观试题的自动评判,自己对主观试题进行批改。
案例3- 14
【案例名称】
《红楼梦》研究。
【背景介绍】
本课程是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针对在职成人的继续教育课程。课程完全基于因特网实施,学习以课题探究和远程协作为主,该课程为小学分课程(2学分),学习期限为1学期(约4个月)。
【具体实施】
(1)课程导入
课程导入环节包括教师准备、学生准备及教学资源准备三项内容。
1)教师准备
教师准备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了解课程资源、补充教学材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等。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课程导入阶段的教师准备内容包括:
·根据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确定研究问题。在《〈红楼梦〉研究》课程中,课题由师生共同协商确定。具体操作是:课程教师首先根据课程内容和培养目标提出5个研究课题向学习者公布,听取学生反馈,以确定修改意见。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针对每一个具体课题,教师需要介绍问题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再巧妙引出要研究的问题。
·创设学习环境。课程开发了研究性学习网络支撑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主要包括电子学档、课题探究、小组交流、研究成果展、课程资源、帮助等模块,分别为个体探究、作品共享、交流讨论、学习评价等提供支持。平台学生端主页面如图3-35所示。
图3-35 《〈红楼梦〉研究》课程学生端主页面
·向学生明示课程要求及安排。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习方式、考核方式、时间安排等课程信息如果不向学生明示,学生会产生困惑和诸多不确定感,会反复询问,影响学习进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最重要位置首页以图片等形式展示了该类课程信息,同时还附有教师信息及学习方法指导等,学生只要登录课程页面(图3-36所示),首先浏览的就是课程相关要求与时间安排等信息,从而对课程学习有整体把握。
图3-36 〈红楼梦〉研究》课程管理端页面
2)学生准备
·知识储备与前测。包括两部分,一是前测,二是补充基础知识。课程教师设计了20道基础知识测试题,要求学习者在首次登录课程时必须完成前测才能进行后续学习,最后按照分数段给出了不同的学习评价与建议。
·选择课题。课程开通20天内,学习者必须登录网站选择课题。
·协作学习模式中参与分组。本课程采用的远程协作学习模式中的分组具有以下特点:
①智能分组系统可以根据学习者对某些问题的回答自动测出其学习风格、知识背景及其他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组建议,这样就可以实现教学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②协作过程监督:课程规定由组长在小组协商一致后负责提交开题报告,系统自动认定各阶段负责人,只有各阶段负责人才有权限提交或修改本阶段作品,系统自动识别负责人身份。
③小组管理:网络技术化与手工灵活性结合,其中修改任务分工、改选组长等操作都可由小组基于网络自动完成。
3)资源建设
《〈红楼梦〉研究》课程中,教师通过流媒体课件以专题知识呈现课程内容,打破传统的章节知识划分,促进知识的综合和应用。另外,教师还补充了相关的参考书目、参考网址、参考论文、视音频资料,建立资源索引,并提供搜索引擎,学习者可随时查询收集到所需资料。
(2)网上学习活动组织
网上学习活动组织是网络教学过程的主体,课程以课题探究的基本程序(课题准备、课题实施、反思总结)为依据,以时间为轴线,采用小组协作的组织方式,将整个课题研究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各阶段学习小组需提交一份作品,各阶段学习期限为一个月。
1)开题报告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是要研究者形成一份研究方案(或称开题报告),对整个课题研究全面规划。报告必须清楚阐述课题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各阶段任务分工、时间安排、计划使用资源和访问专家等内容。
2)阶段汇报阶段
课程要求学习者在课题探究过程中必须定期汇报近阶段学习情况,汇报内容有:阶段任务完成情况;访问的专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研讨活动的记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小组协作如何,对本阶段研究有何感想;是否需要对研究计划做调整,如何调整等。
3)成果汇报阶段
研究成果就是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筛选、总结,根据研究的任务和要求,提供详细成果。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也表现在成果形式的多样上,有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网页、实际作品等形式。
4)研究总结阶段
课程要求学习小组提交研究总结阐明以下问题:课题研究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协作分工及各自任务的完成与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寻找改进的方法并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后续研究展望、心得体会等。
(3)学习支持
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支持,是为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所提供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帮助与情感关怀。具体来说,包括支持工具的提供、支持人员的配备及学术性、非学术性问题的答疑与辅导。在《〈红楼梦〉研究》课程的教学中,课程组建了由研究人员、辅导教师、技术人员和学务管理部门人员组成的辅导小组,应用了BBS、QQ、E-mail、聊天室等4种不同的交流工具,对学习者从方法、专业、技术和日常咨询等方面提供了帮助与辅导。本课程主要从以下5方面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支持。
·专业知识的答疑与辅导,引导学习者探究方向。
·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探究方法指导与交流协作的管理与协调,使学习者尽快适应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尽快转变观念。
·技术问题的解决,处理网络学习及协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故障或难题。
·各阶段学习任务的友好提醒。探究性学习以课题探究为主,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课题探究各阶段都有严格的起止时间,需要教师进行时间提醒和督促。
·心理、情感等问题的咨询、帮助与解决。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课程教学质量的检验。传统教学一般采用终结性评价,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判断优劣。而研究性学习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本课程的评价环节很好地坚持和体现了以下评价原则:
1)采用电子学档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
课程为每个学习者及学习小组建立了电子学档,详细记载了学习者及小组学习过程的一切活动及成就,包括登录课程次数、在线学习时间、资源点击频率、交流次数及交流内容、提交的作品及提交时间等。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课程要求学习者第一次登录课程时必须参加前测,学习过程中由电子学档监控记录学习表现,课题研究各阶段结束时需提交相应作品,由教师、同学和自身进行评价给分,将诊断性、形成性及终结性评价完美结合。这种结合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课前测试时,根据学生的前测结果可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提供需补充的课程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用档案袋记载学习者学习行为,师生可随时了解学习进度与成效,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调整教学。在学习结束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
针对课题研究每一阶段作品,教学小组都提供了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学习者个体、同学和教师根据这些评价项目和标准对作品进行审核、打分,各作品得分依据一定比例计算而成,即:
作品得分=教师评分×60%+同学互评平均分×20%+作者自评分×20%
这种评价方式是将教师、同学和学习者自身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
4)根据评价目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度多层次开展评价
针对课题探究的不同阶段,课程都制定了相应的具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项目从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兴趣、积极性、情感体验、协作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学习小组和个体,每一条评价标准都采用李克特量表的5分制。
5)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利用数据库跟踪技术对学习者及学习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依据管理端设置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各自权重,由系统自动统计给分,另外,针对作品还要求教师、同学及学习者自身进行评分,系统根据各自比例及阶段作品总分自动计算各作品最后得分。除了这些量化的评价,课程还强调教师在评分同时以评语形式指出作品的点睛之处、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6)评价手段数字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针对学习过程主要由计算机网络媒介监控收集数据,科学进行初步数据分析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动反馈,而针对研究成果,由教师、同学和作者进行人性化评分和写评语。两者的结合也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案例特色】
(1)课程导入阶段
·师生共同协商确定课题。
·其学习环境以网络为依托,集教、学、辅导、评价、管理于一体,为远程学习者创设了一个功能完备的虚拟学习社区。
·向学生明示课程要求及安排,对课程学习有整体把握。
·协作学习中采取了智能分组、协作过程监督、小组管理的科学分组方法。
(2)网上学习活动组织阶段
开题报告、阶段汇报、研究成果、研究总结这4个步骤构成了这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网上学习活动单元。
(3)学习支持
对学习者从方法、专业、技术和日常咨询等方面提供了帮助与辅导。
(4)教学评价
·采用电子学档有效监控学生学习过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多种评价主体相结合。
·根据评价目的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多维度多层次开展评价。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评价手段数字化与人性化相结合。
[1] 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Novak J D.The Theory Underlying Concept Maps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m. Cornell University.1982
[3] http://www.acad.carleton.edu/curricu ar/eeol/davestella/modeling/ch2contents.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