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在解决教学问题时必然要以科学原理为依据,必然以相关科学对学习问题和教学问题的认识为依据。对学习问题和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方面。另外由于教学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活动,因而信息传播理论中的一些原理也对解决教学问题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最为密切,学习理论是进行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
学习理论是心理学、教育科学、哲学认识论等多种学科关注的焦点,也是心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最发达的领域之一。学习理论主要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即学习到底使学习者形成了什么,或者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是简单的一条一条经验的积累,还是整体的经验结构。②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即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或者说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③学习有哪些规律和条件?即学习过程受到哪些条件和因素的影响,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学习理论研究有两大基本阵营:行为-联想主义的理论,包括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格斯里的接近条件作用学说,赫尔的系统行为理论,人类的联想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埃斯蒂斯的刺激抽象理论。另一阵营为认知理论,其中有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等。20世纪后期,学习理论流派中又出现了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些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不同,学习教育技术应该首先对学习理论有所了解。
2.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也被称为教学论,是研究教师教学行为及其对学生学习影响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的学科,它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的?二是怎么教才是最有效?也就是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方面的问题。
教学理论对于理解教育技术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比如教学环节的划分、教学策略的运用等都与教育技术应用密切相关,教育技术如何恰当地与教学活动整合在一起需要这些理论的支持。
比较重要的教学理论包括凯洛夫的教学六原则、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教学理论、加涅的指导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等。(www.daowen.com)
不同教学理论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它们对技术的理解以及应用方式都存在着重大的差异,这正是我们需要关注教学理论的主要原因。
3. 传播理论
传播是利用传播媒体把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信者的动态过程。传播理论把传播的全过程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然后分别研究各个组成要素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并用最简要的方式描述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模式方法。模式方法是传播学最富有特点的方法之一。应用模式方法分析传播过程,产生了许多传播模式,它们集中反映了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是传播理论的核心部分。目前主要的传播模式理论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施拉姆模式。
当传播被用于教育并具有教育目的时,就被称为教育传播。教育技术涉及到大量的传播媒体,因此从教育技术角度研究教育过程,实质上也是研究传播过程。教育是一个传递教育信息的传播系统,它由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四个要素组成,缺一不可。
另外,在教育传播系统中,还有两个概念,即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教育效果是教育传播系统的产物,用于表明这个系统是否有效。教育环境是教育传播系统的外部条件。系统有大小,环境也有大小。教育传播系统的大环境,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教育传播系统的小环境,是指学校环境,主要指校园环境和教室环境。
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有以下六种关系(图1-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者——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教育媒体、教育信息——教育媒体,这六种关系对于保证和提高教育传播效果都是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即师生关系,这是决定教育传播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
图1-1 教育传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