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近代的科学研究事业,在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中国古代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事业则是近代以后的事情,是西方文化刺激下的产物。这是中国第一家自然科学刊物,对后来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10月,大学院下属的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

中国近代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科学研究事业,在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取得了哪些成就?特别是中央研究院又是如何成立的?

中国古代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事业则是近代以后的事情,是西方文化刺激下的产物。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西方传教士就将西方中世纪的一些科学文化成果传进中国,不幸的是,这种西方文化除了获得个别知识分子徐光启等人赞赏外,并没有在中国生根。在清朝鼎盛时期,西方一些传教士也曾在中国传播过西方科学,有些传教士也曾利用自己的知识参加过清政府组织的一些大型科学活动,如《康熙永年历》的制定、《皇览全舆图》的绘制等,但这些都很难算得上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事业。

称得上近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事业的是在洋务运动中成立的一些学术机构,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翻译馆等,不仅集中了一批近代科学造诣颇深的科学家,而且集中翻译出版了几十种西方科学著作,如李善兰翻译的《几何原本》《代数学》《代微积拾级》,徐寿翻译的《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华蘅芳翻译的《代数术》《微积溯源》《决疑数学》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此外,北京同文馆译书处、上海广学会也翻译出版了许多西方科学著作。

知识链接

晚清时期为西学东渐的高峰期,据《中国科学技术史稿》记载,1853—1911年,中国共翻译西方科技著作468部,其中总论和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书籍的译者不仅有中国人,而且还有许多在华的传教士。

戊戌维新运动之后,西学成了当时最时髦的学问,留学也成为新一代知识分子重要的出路。这些留学东西洋的青年学子,除了注意自身的科学研究之外,更具有一种团体精神,更注意科学研究机构的组织与管理。1907年,留学欧洲的李景镐、曹志在巴黎成立中国化学会欧洲支部,这应该是到目前为止所知成立最早的中国科学团体。1909年,张相文等在天津发起成立专业的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次年出版《地学杂志》。值得一提的是,留美归国的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在1905年主持了京张铁路的修建。1909年该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著名飞行设计师冯如于1908年在美国研发飞机并试飞成功,1911年在广州成立了广东飞行器公司。

知识链接

詹天佑(1861—1919),广东南海人,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1872年赴美留学,1881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在福州船政学堂学习,后任教习。1884年赴广东博学馆任教,1888年到天津的中国铁路工程公司任工程师,1895年任北洋铁路局工程师,率队修建津卢铁路、新易铁路。1905年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后参与修建川汉、粤汉铁路。1913年任交通部技监,同年出任中华工程师会会长,1914年任汉粤川铁路督办,1917年任交通部铁路技术委员会会长,1919年病逝。

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科学家按照不同的专业相继成立了不少专门性的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社、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工程学会、中国化学会、物理学会、生物学会、植物学会及地质研究所,等等。1914年6月,留学美国的任鸿隽、胡适赵元任、杨铨、周仁、胡明复、秉志、章元善等在美国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并集资出版《科学》月刊。这是中国第一家自然科学刊物,对后来中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社于1918年迁回国内,先落脚上海,后迁至南京。会员不断扩充,除了继续出版《科学》月刊外,还先后创办了《科学画报》《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译丛》等刊物,并开展科学活动,推动了中国科学的进步。1922年,中国科学社成立生物研究所,这是中国民间学术团体创办的第一个研究所。

北洋政府教育部在1912年设立了中央观象台,这是官方的天文机构。1916年,农商部成立地质调查所,标志着民国时期政府组织有计划的科学研究的开始。(www.daowen.com)

知识链接

中央观象台于1912年底在北京成立,高鲁为首任台长。最初只设历书一科,主要负责每年历书的编纂,推广使用公历。1913年设立气象科,开始气象观测,并在1916年正式发布天气预报。1921年又成立天文、磁力二科。该台主办《气象月刊》,后将其扩充为《气象丛报》。高鲁等于1922年还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国天文学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1928年将中央观象台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与北平气象测候所。

1924年冬,孙中山有意创设中央学术院,曾委托汪精卫、杨铨草拟方案,后因故未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1927年5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90次会议决议设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处,由蔡元培、李石曾、张人杰等人负责。7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规定大学院之下设立中央研究院。10月,大学院下属的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筹备委员会。11月,筹备委员会通过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确定中央研究院为全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并议决下设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研究所、观象台及社会科学研究所等。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兼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28年,中央研究院脱离与大学院的隶属关系,改为国立研究院。国民政府颁布《修正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同年4月继续聘任蔡元培为院长。研究机构的设置也有所调整,原先成立的理化实业研究所改组为物理、化学、工程三个研究所,观象台改为天文、气象两个研究所,另有地质、历史语言、教育、心理、社会科学、动物及植物等12个研究所及博物馆。中央研究院还设立院评议会,作为全国最高学术评议机关,负责联络国内各研究机构,讨论重要科研问题,组织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1928年6月,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正式成立。

中央研究院成立后,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多方网罗人才,并根据需要与可能适时增设新的研究所,广泛联系国内各研究机构和大学,努力加强与国外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国科学研究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提高了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此外,北平研究院也于1929年成立,下设物理、化学、生物、动物、植物、地质等6个研究所,成为北方的科学研究重镇。

思考题:

1.中国科学社有何具体活动?

2.中央研究院的组织机构是如何设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