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改良思潮:中国历史通识读本

改良思潮:中国历史通识读本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反思30年洋务运动和甲午战争失败的基础上,思考戊戌维新是怎样一步步兴起的。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宣战,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9月13日,平壤战役爆发,中国军队不敌,全军溃退。12月22日,清政府任命湖南巡抚邵友濓赴日议和,遭日方拒绝。1898年,康有为等人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

改良思潮:中国历史通识读本

在反思30年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失败的基础上,思考戊戌维新是怎样一步步兴起的。

1884年中国在中法战争中的失败使持续20多年的洋务运动开始受到保守主义清流派和激进主义新兴思想家两方面的质疑。保守主义代表人物有张之洞等人,他们主要批评政府的个别措施,要求政府拒绝革新,断绝与外国的外交关系。而具有激进主义特征的新兴社会势力思想家开始注意到研究西方国家制度的必要性。张自牧于1884年出版的《蠡测卮言》中承认西方国家政治结构中有许多优点,西方近代国家之所以富强的秘密,主要在于那里的君主与臣民上下一致,社会关系单纯。1887年,康有为开始写作《大同书》,期望找到一条将人类从苦难、贫困和社会不平等中解救出来的道路。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皇帝,提出自己的改革方案。1890年汤震出版的《危言》主张将西方国家的国会制度移植到中国来,强调统治者应该向人民征询意见。1893年,陈虬发表一系列有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文章,主张将全国各省、府、州、县都变成分封的、以世袭贵族为首的公国,各公国设立由官员组成的具有谘议性质的议会,这样,各个公国在按照严格的等级服从中央统治、维护中国统一的前提下,实行高度的自治,各个公国都应该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同一年,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出版,在这部著作里,郑观应呼吁清政府效仿西方实行温和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改革,按照英国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此外,马建忠、王韬等曾发表过一些拥护“欧化”或进行政治改革的言论。

知识链接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最早具有完整维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家、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著有《盛世危言》一书,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在当时给甲午战败以后沮丧、迷茫的晚清末世开出了一帖拯危于安的良药。

改良主义的政治思潮在中法战争失败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官僚、士大夫阶层的同情和支持,如果不发生大的意外,相信中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之后也必将踏上缓慢的、渐进的政治变革的轨道。然而,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打乱了中国的政治日程表,中国被迫步入急剧的政治变革道路。

知识链接

王韬,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王韬游历欧洲多年,见证了西方日新月异的资本主义文明,于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一直觊觎朝鲜,力图变朝鲜为自己的保护国。1894年4月,日本借朝鲜秘密会社东学党起义的机会乘机出兵朝鲜,与驻朝鲜的清军发生冲突。7月25日,日本巡洋舰在朝鲜海岸击沉中国的“高升号”轮船,船上的700余名将士遇难。29日,向牙山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军队被迫向平壤撤退。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宣战,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9月13日,平壤战役爆发,中国军队不敌,全军溃退。9月17日,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14艘军舰在黄海海面与日本舰队遭遇,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座舰受伤后鼓轮欲与日舰同归于尽,不幸中敌方鱼雷而壮烈殉国。是役,中国军舰沉没5艘,日本军舰沉没1艘。

知识链接

邓世昌,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

10月24日,日本军队四万余人在辽东半岛登陆,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战斗,日军连下数城,11月7日陷金州,8日占大连,21日据旅顺,12月13日陷海城。各地清军望风披靡,不战而溃,形势岌岌可危。而日军所到之处,实行惨无人性的大屠杀。12月22日,清政府任命湖南巡抚邵友濓赴日议和,遭日方拒绝。1895年2月12日,邵友濓等人被逐回国。而同一日,驻守在刘公岛的北洋海军残余船舰在洋员的鼓动下向日军投降,提督丁汝昌服毒自杀,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3月初,辽东半岛全部被日军占领。

1895年2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3月19日,李鸿章等抵达日本马关。经过一系列谈判,3月30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为:1.确认朝鲜的独立,实际上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权。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3.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两万万两以及日军“暂驻”威海卫的逐年费用数百万两。4.中国同意增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口岸,日本可在各通商口岸设厂制造,并享有各种优惠的待遇。

知识链接

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国。六日后,俄罗斯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清政府。日本为此深感屈辱,三国干涉还辽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

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激起国内民众的激烈反对,台湾民众呼吁清政府毁约再战,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十八省举人1000余人联名上书,提出毁约、迁都、变法的主张。此后各地各阶层的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向清政府表达对《马关条约》的不满,维新运动在各地逐步开展起来。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等人在京师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强学报》,进行变法维新的宣传。1895年8月,又在京师成立独特的变法维新团体强学会,组织京城的开明官僚、士绅讨论强国的道路和办法,以及改造经济、政治、文化的措施。11月,康有为征得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的同意,筹组上海强学会,组织南方知识分子参加,并于1896年创办后来影响巨大的社会政治性杂志《时务报》,对推动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知识链接

康有为,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1898年,康有为等人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www.daowen.com)

在强学会和《时务报》的影响下,各地维新报刊纷纷创办,各地自主的局部性的维新试验也开始出现。尤其是湖南,在开明士绅的推动下,湖南新政在陈宝箴、黄遵宪等人的主持下顺利进行。在不长的时间里,湖南创办了自己的现代化学校,组织各种学会、社团,创办了一些具有明显近代特征的实业,并进行了一些行政体制方面的改革。

知识链接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1897年11月,德国两名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德国以此为借口出兵强占胶州湾,要求清政府给予德国在山东半岛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资源以及建立军事基地的特权。1898年3月,清政府同意了德国的要求。

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特权激起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竞争。1898年3月,清政府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的一部分,包括大连、旅顺“租借”给俄国。5月,清政府被迫同意将海南岛附近广州湾沿岸“租借”给法国。与此同时,英国获得了九龙半岛的大部分,以及山东半岛威海卫。

胶州湾事件以及后来的一系列事件激起中国进步社会人士的极大愤慨,1898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京组织成立保国会,号召人们起来参加变法维新,以拯救中国免遭列强瓜分。保国会成立不久,在京相继成立保滇会、保浙会等类似的爱国组织,他们的宗旨都是为了保护本省和中国的领土完整以及发展民族经济。

知识链接

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保国会,亦称强国会。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事起,瓜分危机严重,康有为“既上书求变法于上,复思开会振士气于下”,结合各省旅京人士立会,粤学会、蜀学会、闽学会、关学会先后成立。遂决再“成一大会,以伸国愤”。1898年4月12日,保国会在北京成立,并拟定《保国会章程》三十条。

在胶州湾事件的刺激以及爱国运动的影响下,年轻的光绪皇帝决心变法。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谕旨,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在此后的100多天里,光绪皇帝顶住守旧势力的压力,相继颁布了各种有关变法的上谕,其目的在于振兴中国,使中国变为强盛独立的近代国家。其中最主要的措施有:奖励促进中国工商业、农业发展的发明和科学发现,设立矿务、农业、工商业以及铁路总局等专门的管理机构;废止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考试,筹办京师大学堂,培养符合中国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整顿军队,建设一支现代化的武装力量;精简官僚机构,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行政体制。

知识链接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在1912年5月之前使用的旧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国家最高学府,最初也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

在短短的一百天里,改革诏书如雪片般地飞往全国各地,如此急剧、激烈的变革,似乎已远远超出当时社会的实际承受力。特别是到了8月下旬以后,光绪皇帝在康有为等人的帮助下,开始试图改造政府机构。9月13日,光绪皇帝宣布他的决定,准备开懋勤殿以议制度,一些中央政府的衙门和几个督抚所管辖的地方衙门都将随之废除,政府部门的一些旧例也将随之删改。这势必引起旧官僚的激烈反对,于是一时间京城谣言四起,特别是关于康有为等包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的传言更是令人不安。9月21日,慈禧太后成功地发动政变,剥夺了光绪皇帝的权力,宣布由她重新当权“训政”。康有为、梁启超等被迫流亡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维新时代的举措除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他方面的举措基本上被慈禧太后所废除。

知识链接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思考题:

1.戊戌变法为什么最终走向失败?

2.谈谈京师大学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