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通识读本-经济繁荣与潜在问题

中国历史通识读本-经济繁荣与潜在问题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清时期国家强盛,政局稳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这一阶段经济的繁荣有怎样的表现?这项改革合并了农民负担的名目,摊派更加合理,减轻了人身束缚。统一征银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日益僵化的专制集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中国历史通识读本-经济繁荣与潜在问题

明清时期国家强盛,政局稳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这一阶段经济的繁荣有怎样的表现?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新现象?又有哪些因素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赋役制度的改革 明清统治者在赋役制度方面实行过一些改革,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主要改革有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

一条鞭法是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推行的。规定农民不用再为官府服役,改交役银。役银的多少根据每户人丁[1]、土地两项标准来决定,算出具体数目,再将该户的田赋也折算成银两,一并征收。这项改革合并了农民负担的名目,摊派更加合理,减轻了人身束缚。统一征银还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朝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将役银中按人丁摊派的部分即“丁银”加以固定,并最终分摊进田赋。1712年,康熙帝宣布以后每年的丁银都以此前一年的全国人丁总数[2]为标准征收,此外多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将这笔数额固定的丁银完全分摊到田赋当中,这就是“摊丁入亩”。这意味着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了。

农业 明清农业发展最突出的表现,是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民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红薯在明朝中叶由海外传入,它们不仅单位产量大,而且可以在一些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上种植,从而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这样,一方面养活了更多人口,同时还能腾出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新引进的农产品品种有马铃薯、花生、烟草等。

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传统农业的单一经营方式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已被打破,多种经营十分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进行了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

知识链接

明清时期,长江下游的稻作农业区由于多种经营的发展,开始转变为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在松江、苏州占优势的是棉花种植,嘉兴、湖州则是蚕桑业兴盛。长江下游原为唐宋以来全国最大的粮食产区,这时却需要依赖邻近地区提供商品粮,湖广、江西等地成为新的粮食生产中心。宋代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已经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手工业 明期手工业的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一些生产工具得到革新,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丝织业改进了大型织机,提升了织品档次,出现了许多工艺复杂的特色产品。冶铸业采用功效更好的活塞式木风箱,并开始使用焦炭作为燃料。印刷业中利用套印技术,可以印出非常精美的彩色印刷品。一些行业的生产规模有显著扩大。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的冶铁业,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

从明朝后期起,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可以时常看到一种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苏州的丝织业经营者“机户”当中,有一批拥有织机数十张、雇佣“织工”数十上百名的工场主。“织工”与工场主没有主奴、师徒一类依附关系,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自由人。类似的情况在当时南方一些地区的榨油、制瓷、矿冶、造纸等行业中均有出现,并在清朝继续发展。它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不少学者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和城市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进入了继西汉宋朝之后的第三个高峰。国内市场扩大,各类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进入流通领域。商业交易普遍使用白银作为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最主要的是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www.daowen.com)

潜在的问题 尽管明清经济十分繁荣,某些方面对传统经济结构有所突破,但新的因素尚不足以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正当欧洲国家大步迈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中国社会在总体上却显得迟滞不前,埋下了落后挨打的伏笔。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这种经济运行方式不仅在整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占据着压倒优势,而且具有极强的韧性,很难从根本上打破。广大农民难以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商人也会将大量资本用于购买土地、放高利贷,或交结官府谋求特权保护。这样,就严重限制了商品生产的扩大,工商业很难得到充分的发展。

日益僵化的专制集权统治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明清统治者坚持重农抑商方针,通过限制经营、强制摊派、低价征购、苛税盘剥等手段,不断对民间工商业进行压制和打击。海禁和闭关政策极大地约束了民间海外贸易的扩展。儒家思想提倡重义轻利,鄙视工商业,忽视科学技术,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清朝中期,人口急剧膨胀。1741年,统计全国人口为1.4亿有余,到1840年已达到4.1亿,耕地面积远远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在传统经济结构的约束下,过剩的农业人口无法顺利转入非农业领域,人口压力日益严重,蕴含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思考题:

1.怎样评价明清经济的历史地位?

2.谈谈明清赋役制度的改革。

[1] 人丁,指成年男子。

[2] 数字为2,460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