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通识读本:南方开发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通识读本:南方开发与民族融合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国的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方人民南迁与南方的开发 从西晋末年到东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推动民族融合。孝文帝的上述改革措施顺应了西晋以来北方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北魏的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和战乱,给当时的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但能否因此就简单地将这段时期否定呢?从积极的角度看,它具有哪些重要的历史贡献?

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东汉末年的北方军阀由于劳动力、兵源不足,也大量从塞外招引边疆民族。到西晋,迁入长城以内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四支,加上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史书上称为“五胡”。内迁少数民族的人数十分可观,并州(今山西)匈奴达到20余万人,氐、羌等少数民族则占了关中总人口的一半。他们受到西晋官府和汉族地主豪强的剥削和压迫,积郁了很深的民族对立情绪,成为推翻西晋政权的主要力量。

知识链接

据学者研究,当时西、北少数民族的内迁,可能与气候变冷有关。自东汉时起,我国气候开始转冷,3世纪后期的年平均温度比20世纪中期要低1到2摄氏度。直到6世纪下半叶,气候才重新变暖。以后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也都发生在气候比较寒冷的时期。

十六国的大部分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在长期的混战中,各族割据势力逐渐削弱,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民族之间的差异慢慢缩小。各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例如十六国中第一个政权,虽由匈奴贵族建立,但却用“汉”作为国号[1]。各少数民族的上层人物,许多也有很高的汉文化水平。但就北方社会整体而言,距离民族融合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各民族在相当长时间内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风俗和部落组织,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现象仍然广泛存在。

4世纪下半叶,十六国中由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前秦皇帝苻(fú)坚自恃强盛,于383年大举发兵进攻东晋,企图统一全国。两军战于淝水[2],前秦的兵力虽居压倒性优势,但却军无斗志,东晋以少胜多,获得大捷。被前秦征服的其他少数民族纷纷乘乱自树旗帜,强大的前秦政权很快崩溃,北方再度陷入混战,一度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北方人民南迁与南方的开发 从西晋末年到东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和民族压迫大批流亡南下。据估计,南朝初期官府控制的户口中,约有六分之一来自北方。

知识链接

两晋时期南下的北方移民,无论社会地位、生产技能还是文化程度,总体而言都高出南方的一般水平。因此北方移民在南方发挥的作用,要大大超出其所占的人口比例。南朝四个王朝中,前三朝的皇帝都是北方移民后裔。据统计,记载南朝历史的《南史》共为728个人物立传(不计后妃、宗室、孝义等“类传”),其中原籍北方的多达506人。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资源,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东晋南朝政权为了自身的利益,也推行了一系列重农政策。这一阶段,南方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明显进步,水利灌溉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也有提高。长江下游是最主要的粮食产区,其次为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

手工业方面,纺织业的发展已很普遍,由于产量增加,南朝中期的丝织、麻织品价格比东晋明显下降。冶铁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技术都有显著提高。造纸业则是南方新兴的手工业,能制造光洁度很高的白纸,被诗人咏为“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官府文书普遍用纸取代了简牍。

商业以长江沿岸最为活跃,建康、江陵(今湖北荆州)、成都是重要的商业都市。番禺(今广州)则是主要的外贸港口

东晋南朝的南方开发是不平衡的,不少地方特别是山区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但毕竟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石。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 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十六国时活动于代北地区[3],位置偏居边陲,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在北魏前期,民族矛盾一直比较明显。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频繁掀起反抗斗争,北魏的统治很长时间内都不完全稳定。

北魏中期,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消除民族隔阂,推动民族融合。(www.daowen.com)

北魏建国后定都于代北的平城(今山西大同)。494年,孝文帝排除保守鲜卑贵族的干扰,将都城迁到洛阳。随后,他下令推行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工作,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改说汉语。迁洛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代北。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模仿魏晋汉族社会中的士族制度,将新改姓的穆、陆等8家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知识链接

孝文帝改革还包括其他一些重要内容。主要有:

1.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制定俸禄制度,严惩官吏贪赃枉法。

2.颁布均田令,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严格限制买卖,并且制定了相应的赋税制度。

3.推行三长制,民户每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负责检查户口,征发赋役,以加强国家对社会基层的控制。

孝文帝即位时年幼,其祖母冯太后主政,上面三项措施主要是冯太后制定的,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推行。

孝文帝的上述改革措施顺应了西晋以来北方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北魏的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东晋、南朝江南开发的重要意义?

2.有学者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鲜卑族丢掉了勇武质朴的民族特性,致使这个民族从历史上逐渐消失,也间接造成了北魏的衰亡,因此应予否定。你认为这种看法有道理吗?

[1] 汉国后来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2] 淝水,在今安徽寿县东。

[3] 代北,指今内蒙古南部、山西北部,处于漠南草原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