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戏曲文化的繁荣与业余演员的贡献

宁波戏曲文化的繁荣与业余演员的贡献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戏曲文化的群众基础,就是热爱、支持戏曲文化的票友、业余艺人和广大的戏迷群体。宁波戏曲文化的千余年历史,就是这个说法的最好见证。宁波的戏剧爱好者们对宁波戏剧的繁荣出了很大一份力。其中较有名的越剧演员,有药行文艺宣传队的施芸、毛翠宝,还有卢连芳、卢德安等。毛佩卿当时评价施芸说,她的做功、唱功同专业演员一个水平。该校的校史中介绍,这个业余剧团不仅会演京剧,还会演话剧。

宁波戏曲文化的繁荣与业余演员的贡献

不管在哪个历史时期,戏曲文化的繁荣都离不开群众基础。所谓戏曲文化的群众基础,就是热爱、支持戏曲文化的票友、业余艺人和广大的戏迷群体。可以这样说,任何一种戏剧,如果没有广大戏迷的支持,这个剧种就不可能得到发展,更不要说繁荣了。

宁波戏曲文化的千余年历史,就是这个说法的最好见证。以京剧为例,京剧刚进入宁波时,在本地并无京剧团,但因市民对京剧的喜爱,外来的京剧团、京剧名伶在宁波戏曲舞台上相继登场,随之出现了众多京剧迷,掀起了一波波京剧潮。那时每有一个著名京剧演员来甬演出,整个甬城便疯狂起来,甚至在演出还有半月时就一票难求。金少山在宁波演出时就曾掀起过这样的热潮。

宁波的戏剧爱好者们对宁波戏剧的繁荣出了很大一份力。在20世纪50年代初,甬上尚无正规的剧团演出,在宁波市政府的支持下,由江厦街道联系九个居民委员会的业余戏剧爱好者,成立了药行文艺宣传队。宣传队里的业余演艺人员,凭着对戏剧的爱好和追求,一行二三十个年轻人组成演艺团队(以下称“艺术团”),先后在天然舞台、手工业俱乐部连连登台演出。还常常有几位骨干演员带着一个简陋的乐队,背着一条长凳上街宣传土地法婚姻法。演艺团队在解放初的戏剧舞台上为市民们奉献了一台又一台的精彩演出,为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艺术团演出的节目多种多样,但主要是越剧和甬剧,还有说书、相声等。演员们既能唱越剧,也会唱甬剧。其中较有名的越剧演员,有药行文艺宣传队的施芸、毛翠宝,还有卢连芳、卢德安等。由毛翠宝饰演梁山伯,施芸饰演祝英台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接连演了十几场,场场爆满。今已85岁高龄的施芸女士回忆当时演出时的场景,至今仍难以忘怀。她说,一来唱越剧是开心,二来当时还年轻,精力旺盛,虽然连演十几场也有点累,但看到观众们对越剧的热爱,心里也非常高兴。

施芸

当时艺术团还常常演出甬剧,人说业余剧团演员个个胆子大,说得也不错。三十几个人的艺术团,除去乐队、布景、美工、服装等人员,就剩几个骨干演员。他们居然从上海拿来剧本,经过十几天排演,公演了甬剧《雷雨》,这出戏可是连当时正规甬剧演员都不敢排演的。卢连芳饰演了难度极大的繁漪一角,而施芸客串了四凤一角。卢德安出演周萍。甬剧《雷雨》的公演,一炮打响,不但城里的市民奔走相告,还吸引了近郊的农民连夜进城来看戏。

说到施芸,她就是中山路上大名鼎鼎的“同福昌”经理的独养女,从小长得漂亮,又有一副好嗓音,扮起祝英台来,一招一式十分到位,完全看不出是一个业余演员。当然,施芸的演艺水平少不了当时宁波市越剧头块牌子毛佩卿的指导。毛佩卿当时评价施芸说,她的做功、唱功同专业演员一个水平。所以,后来就有了受毛佩卿邀请,艺术团在天然舞台与专业演员一起合作演出的美事。

艺术团演的甬剧《雷雨》中饰演繁漪的卢连芳和饰演周萍的卢德安也一样有很高的演艺技巧。他们是姐弟俩,都是“抱经楼”卢家大族的后代。尤其是卢德安,长相英俊,嗓子响亮又有韵味,唱功与专业演员相比并无两样。他一登台就让观众觉得这是个英俊的小生,他一开口唱声色悦耳响亮,吐字清楚,不比专业演员逊色。只是,他参加艺术团不到半年,就由他在上海的叔叔举荐到上海去发展。艺术团从此失去了一个生角台柱。

宁波解放初期还有一个很有分量的业余京剧团,由宁波工人俱乐部组建。该团的主要成员、乐师大多是宁波药行街诸多中药店、药行的伙计们。从抗日战争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来自药行街的京剧爱好者所组成的群体,在业余时间唱京戏唱得出了名。在这个群体里,不但生、旦、老生、大脸、丑角全都齐全,而且乐队、琴师等也十分齐备。一到打烊下班后,京剧迷都纷纷来到大乙斋药店,然后就是你唱罢时我登场,这里便成了京剧迷们的天下。当年拉京胡的原是药店的送药人员,善拉京胡,新中国成立后他就成为业余京剧团的“第一把京胡”,今已有九十高龄。莫要小看业余京剧团中的演员,他们的唱、做、打、念水平,据当时观众所说并不在专业演员之下。

20世纪60年代中叶,宁波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中有一支业务水平特别强的京剧队,其中有著名京剧票友张哲生的儿子张政。他是一个多面手,擅京剧大脸,也唱生角。如今已七十七岁高龄的他唱起京剧仍吐字准确,音色响亮,一句“太阳照在阳澄湖上”正宗的谭派唱腔毫不逊色于一般的专业演员。“文革”期间,他们也大胆排演过《沙家浜》《红灯记》等样板戏,还时常送戏下乡,为广大农民唱戏。有一年风雪之夜,他受邀去鄞县梅园,借祠堂小戏台演出。当时农村用电还没有全部实现,只挂了几盏汽油灯,他仍坚持在小戏台上完成演“大戏”的任务,获得村民一致好评。(www.daowen.com)

任何戏剧剧种要得以长久的延续,都要营造良好的戏曲氛围。营造戏曲氛围不但要依靠强大的戏迷基础,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能传承的群体,群体的主要成员就是广大的青少年。在民国时期,宁波市内有不少喜好戏剧的中小学生,其中成立于1922年的鄞县工业技术学校就有一支有影响力的学生京剧团体。该校的校史中介绍,这个业余剧团不仅会演京剧,还会演话剧。这大概是宁波最早的一支话剧团了。1941年,学校为避免战乱,临时迁校至丽水,据当时机械班学生(现已九十多岁)回忆道,当时为反抗日本侵略中国,学生剧团在县城街上演出过《放下你的鞭子》等进步话剧。

周世章

张淑君

解放初,中小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就有越剧、京剧队。其中同仁小学(后改为碶闸街小学,于20世纪70年代并入广济街小学)校长周业初带领学生张淑君、周世章、陈亦恺等自编自导京剧小品《美国少爷兵》,不仅在校园里演出,还配合抗美援朝宣传上街演出。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为从业单位的文艺工作骨干力量。

曾荣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金奖的周颖在甬剧《典妻》中的剧照

1958年原宁波一中302班学生十余人,由罗忠烈编剧、陈本智作曲,郁加凡、李卫雯、徐世英等学生表演的越剧小演唱《向秀丽》在宁波大市中学生会演中获一等奖,并受邀在宁波人民广播电台录了音,并多次播出。演唱小组学生和以吴士山为指挥的十余人的伴奏乐队,还多次去庄桥机场、农场慰问演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当今,在戏曲进校园的背景下,宁波甬剧、越剧纷纷进入中小学,作为综合活动课程的一部分。不少中小学都开设了规模大小各异的甬剧、越剧传承班,有些职业高中干脆开设越剧专业班。宁波大学的越剧社历经十余年,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越剧社的队伍日益壮大。当然,如今是以非遗传承的名义来做这项工作的。这为宁波的戏剧艺术得到延续做了十分有益的工作。

城乡业余戏剧的戏迷也多了起来,戏曲有了庞大的群众基础。宁波诸多的业余戏剧爱好者撑起了宁波戏曲的半边天。瞻望未来,宁波戏曲必将迎来更加兴旺的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