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戏曲文化:甬剧的重生与辉煌

宁波戏曲文化:甬剧的重生与辉煌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甬剧用宁波方言演唱,早时被称为“宁波滩簧”。宁波甬剧团成立后,甬剧团的演出力量逐步增强,王文斌为团长、陈立鸣为副团长,有金玉兰、黄君卿、汪莉萍、黄再生、余盛春、陈月琴、汪莉珍、徐秋霞、沈桂椿等一批骨干演员。宁波甬剧团成立以来,改变了过去无剧本,仅仅依靠演员的临场发挥来把握现场演出的局面。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宁波甬剧发展的一个高峰。

宁波戏曲文化:甬剧的重生与辉煌

甬剧在中国戏曲发展长河中,有近两百年的生存史。它从“马灯班”到“串客戏”,从“宁波滩簧”到“四明文戏”到“改良甬剧”,直至发展到今天的甬剧。

宁波甬剧用宁波方言演唱,早时被称为“宁波滩簧”。直到20世纪50年代,浪迹天涯的“宁波滩簧”有了一个正宗的剧种名——“甬剧”,而且还有了特定的演出场所——民乐剧场。这一切标志着这个包蕴着乡土风情、俚语习俗、人文故事、时代变迁的民间艺术有了新的生命。

1952年,宁波甬剧团成立,首先进行了唱腔音乐的改革。在唱腔上以滩簧传统唱腔为基础,保留了“新基本调”及“四明南词”“三五七”“月调”等曲调,并学习了上海滩簧(后称沪剧)、锡剧的曲调,丰富了甬剧的音乐。接着又创新了舞台美术,一改过去简单、枯燥的舞台场景。又根据演出的剧目所需,在戏剧人物的服饰上做了改革,把原来穿的简单布衫改为与戏剧人物相匹配的演出服。这些措施改变了甬剧的舞台形象,顿使舞台生辉,博得了广大观众的眼球,也使剧中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甬剧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文革”前这些年来,先后演出过古装戏、明清戏、文明戏和现代戏,不同时代的人物有了与之相匹配的服饰。甬剧的服饰改革,为甬剧的发展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宁波甬剧团成立后,甬剧团的演出力量逐步增强,王文斌为团长、陈立鸣为副团长,有金玉兰、黄君卿、汪莉萍、黄再生、余盛春、陈月琴、汪莉珍、徐秋霞、沈桂椿等一批骨干演员。这是甬剧发展繁荣的基础。演员的精心演出,不但使自己的演技不断提高,也使演出效果得到了保证。经过甬剧团领导、演员以及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不多时日,就多了很多甬剧迷。甬剧迷中尤其多了遍及四乡的农民,往往在有好戏如《田螺姑娘》《两兄弟》《天要落雨娘要嫁》《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演出时,农民们就早早出家门,划着田庄木船甚至徒步来到城里看戏。甬剧团的同志们为扩大戏迷群体,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就会挑着演出箱,来到农村为农民演出。因此,甬剧团的演员和服务班子们特别辛苦。然而,正是他们的敬业精神,促进了甬剧的繁荣和发展。

宁波甬剧团成立以来,改变了过去无剧本,仅仅依靠演员的临场发挥来把握现场演出的局面。甬剧团不仅有自己的编剧、导演、舞美工作人员、服饰设计制作人员,还有音乐制作、指挥、乐团等配套的工作人员,正如人们所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随着剧目创作力量的增强,不断有反映时代的新剧目产生。另外。他们还积极从兄弟剧种中去移植优秀剧目,这样就丰富了演出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十余年来,演出的优秀剧目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秋海棠》《八年离乱》《济公活佛》等清装时装戏;有《两兄弟》《亮眼哥》《金达莱》《幸福》《草原之歌》《心声》《五姑娘》《姑娘心里不平静》等现代戏。

至1964年,宁波甬剧团共创作、演出了十多个现代戏剧目,移植改编、演出了现代戏剧目数十个。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宁波甬剧发展的一个高峰。

1964年,宁波成立了甬剧青年队,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他们不仅继承了甬剧的传统唱法,而且在演出《红珊瑚》《红色娘子军》《芦荡火种》等现代戏时十分注重表演的舞蹈化造型。同时,这些青年演员还担纲演出了甬剧优秀剧目《半把剪刀》《双玉蝉》等。只可惜,在“文革”中,甬剧青年队被强令解散了。

“文革”期间,在市文宣队里组建“文工队”,开始排演一些甬剧小戏,有《鱼水亭》《熔炼》《春妹》《红枫岭上》《艳阳天》等。从文宣队京剧队里抽调刚从上海调回来的张天方、邱友增、汪荣华等人,从老甬剧团和曲艺队中抽调来徐秋霞、朱桂英、汪莉珍等老艺人;从学校里招收了石松雪、杨佳玲、王坚等人。这些人员不仅是当时文艺宣传工作的好手,后来他们几乎都成为甬剧团中的精英。

1978年,甬剧团先后排练了甬剧“三大悲剧”《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又排练了《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剧目。不久,“宁波市甬剧团”重新挂牌,当时的演职人员就有七八十人。从此,宁波甬剧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王坚

应礼德与杨佳玲剧照

自1982年至2002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兴旺和发展。这段时期,甬剧新戏频出,优秀演员不断涌现,获得的省、全国各类奖项丰硕。甬剧的剧目创作及演出得到了再度繁荣。(www.daowen.com)

新生代的演员如王坚、应礼德、曹定英、杨柳汀、杨桂珍、陈安俐等一大批成长起来,他们都是能担纲演出的优秀青年演员,为这一时期甬剧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也为甬剧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在这个时期,优秀的剧目可谓精彩纷呈。曹定英的《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王坚、应礼德的《雷雨》《啼笑因缘》,应礼德与杨佳玲的《魂断蓝桥》等都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甬剧在反映时代生活上又迈出了坚实的步子。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宁波市甬剧团上演了由王信厚、孙仰芳编剧,由应礼德、雷国华导演的《风雨一家人》,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宁波商人在香港这块土地上艰苦创业与爱国爱乡的一幅幅感人画卷。在该剧中,沃幸康、杨佳玲和王锦文等演员的精彩演出表明了甬剧新生代演员的成长。

王锦文

到了21世纪,古老的甬剧继续绽放它的艺术光彩。2002年,在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宁波市甬剧团演出的由罗怀臻根据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的《典妻》,成为甬剧演出史上里程碑式的剧作。这部剧从导演到舞美设计、作曲、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唱腔设计等方面,都有专业性较强的团队参与,并精选了在甬剧表演上技艺成熟的王锦文、沃幸康、陈安俐等演员。在他们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下,《典妻》囊括了国内几乎所有的戏剧奖项,如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奖”“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等,又入围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市甬剧团后来又创作演出了结合时代脉搏的新剧《风雨祠堂》《宁波大哥》《安娣》《沈三江》等。甬剧绽放了巨大的生命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到欧洲、美国演出,且获得了赞誉。

甬剧的繁荣,与广大甬剧同人们呕心沥血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其中还得说一说为甬剧忙活了一辈子的应礼德先生。应礼德小时候进过绍剧团的训练班,不久后进入宁波歌舞团,后又进入宁波甬剧团,拜师黄君卿、王文斌。在前辈的悉心培养下,以他特有的艺术天赋和一副好嗓子,成为一名好演员。《日出》中的方达生,《魂断蓝桥》中风流的青年军官,《半把剪刀》中的徐清道,《天要落雨娘要嫁》中的杜袭礼,《双玉蝉》中的曹父,《雷雨》中道貌岸然的周朴园等,应礼德在这些戏中塑造了十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演而优则导。”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演艺生涯以后,应礼德暗地里努力学习、感悟和实践导演技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逐渐从甬剧演员转向甬剧导演工作。他导演了《半把剪刀》《双玉蝉》《天要下雨娘要嫁》《借妻》《半夜夫妻》《大雷雨》《桑兰》《乾隆江南》《三县并审》等数十个剧目。其中他导演和参演的《秀才的婚事》《爱情十字架》获中国第二届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他导演的《罗科长下岗》获现代戏调演剧目奖;他导演的《警囚重逢》获省第六届戏剧节优秀导演奖;他导演的《宁波人在香港》获省第七届戏剧节导演奖。

应礼德与王坚剧照

应礼德退休后,为跟上时代步伐,老有所学,总是不耻下问,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他继续参加甬剧演艺活动,他所参演和导演的剧目先后获得了全国、省市二十几个奖项。他参演的《阿拉村里巧匠郎》获全国十三届群星奖金奖;他导演的甬剧《车位》获浙江省2016年度群星奖、浙江省新农村建设题材小戏小品曲艺会演金奖;他导演的甬剧《社区大忙人》获2015年浙沪现代戏创作金奖;他导演的甬剧《包家门前三八线》参加“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被评为优秀艺术指导奖……由此他被有关专家赞誉为“与时共进”的导演。作为一个退休了的甬剧艺人,他仍孜孜不倦地活跃在甬剧的专业和业余的演艺活动中,为甬剧的繁荣和发展奉献余力,其精神值得钦佩。

应礼德

经过几十年演艺生活的丰厚积累,他还亲自执笔编写剧本。1990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甬剧大戏《龙凤杯》。2016年甬剧团为了丰富上演剧目,选中了《龙凤杯》这个沉睡了二十多年的剧本,并邀请应礼德亲自执导这部大戏。为导好这部戏,应礼德还亲自设计唱腔,该剧上演后,深得观众赞誉。此后《龙凤杯》又在宁波市举办的“甬剧节”赴上海演出,深得观众喜爱。宁波市原文化局领导观后大加赞赏,说这是甬剧史上第一出由演员自编、自导、自己设计唱腔而正式搬上专业戏剧舞台的大戏。也有专家评论:整出戏十分精彩,从编到导再到唱腔设计,如果不是精通甬剧,很难做到如此。

2019年5月20日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日子,在宁波演艺集团和甬剧团领导的支持下,由宁波演艺集团甬剧团主办,由镇海海雄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应甬而生,感恩传承”——甬剧名家应礼德先生从艺60年作品展演,成功在镇海大剧院举办。在几代甬剧艺术家和业余甬剧演员中的佼佼者的通力合作下,整场演出精彩纷呈,展示了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甬剧作为宁波地方文化的独特载体,它包蕴的乡土风情、俚语习俗、人文故事、沧桑变迁,镌刻着宁波这座文化名城的历史印记,映照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气质。甬剧植根在广袤深厚的民族土壤中,浸润着丰富肥沃的民间文化养料,是一份难得的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一代接一代甬剧演艺人员不忘初心的努力下,甬剧不但传承下来了,而且在创新中不断前行,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