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宁波戏曲文化:甬籍名伶助力越剧艺苑

宁波戏曲文化:甬籍名伶助力越剧艺苑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越剧的发展繁荣,除了毛佩卿等一批越剧老艺人的共同努力外,也不能低估宁波籍的那些名伶们的贡献,可以这样说,是她们为宁波越剧艺苑锦上添花。宁波虽不是越剧发源地,但在中国越剧发展史上却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毕春芳也好,戚雅仙也好,她们都是老一辈宁波籍的越剧艺术家,她们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为越剧艺术做出了贡献。她们精彩的演绎,为宁波百花缤纷的越剧锦上添花。

宁波戏曲文化:甬籍名伶助力越剧艺苑

宁波越剧的发展繁荣,除了毛佩卿等一批越剧老艺人的共同努力外,也不能低估宁波籍的那些名伶们的贡献,可以这样说,是她们为宁波越剧艺苑锦上添花。

宁波虽不是越剧发源地,但在中国越剧发展史上却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些从越剧之乡走出来的越剧名伶大多数来过宁波登台献艺。说实在的,在宁波喜欢越剧的人绝不在少数,不仅如此,出于对某些著名越剧演员的崇拜,大家自行组成了不少群体,按现在的说法叫作“粉丝群”。如粉丝自发成立的“毕春芳越剧艺术研究会”,每年都组织专题演出活动,规模还不小。在国外,也有由戏迷组成的团体,如美国就有“美华纽约戚派艺术研究学社”。原戚派传人周雅琴女士旅居美国后便担任了“美华纽约戚派艺术研究学社”社长。这些群体对越剧各流派由热爱而崇拜,由崇拜而“研究”。毕春芳也好,戚雅仙也好,她们都是老一辈宁波籍的越剧艺术家,她们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为越剧艺术做出了贡献。

毕春芳

如毕春芳是毕派的创始人,籍贯宁波,鄞州区人。毕春芳12岁时就入鸿兴舞台学戏,1943年满师后,先后与邢竹琴、徐天红、王文娟、裘爱花、金艳芳等搭戏演出,很早就有了名气。抗战胜利后,先后又加入过天红剧团、雪声剧团。1948年,还加入由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1951年加入合作越剧团,与戚雅仙有了多年的合作。1958年2月,她与戚雅仙合作,上演了古装喜剧《王老虎抢亲》,一下子就轰动了上海滩。

毕春芳在唱腔和表演上是向范瑞娟学习的,后又吸取了尹桂芳的某些特点,在长期的演艺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了她独有的唱腔风格,因此被行家及广大观众称为“毕派”。

毕春芳

毕春芳的表演飘逸潇洒,松弛自然,擅长演喜剧。她在唱腔上多有创新,能根据人物形象需要,自然融入其他越剧流派的艺术素养,丰富自己的唱腔。如《三笑·点秋香》中的起腔“秋香姐姐呀”,吸收的是传统选段《盘夫》中旦角严兰贞的起腔“官人啊”的音调,并略加变化,使唐伯虎潇洒飘逸的形象更加鲜明。又如《玉堂春》中“孤身独栖关王庙”中的“大雪纷飞……”吸收了江南曲艺苏州弹词的某些特色,呈现出凄切苍凉的气氛。而在《光绪皇帝》中则是借鉴了黄梅戏的音调,《血手印·法场祭夫》中借鉴的是京剧中的曲词成分。她融百家艺术素养来丰富、创新自己的唱腔,拓展自身的表现力,使戏剧人物形象更具有丰富的色彩。在《卖油郎》一剧中,她塑造的卖油郎秦钟的形象,善良质朴、厚道诚实,唱腔富有韵味,如“耳听得四更响”这一唱段,表现了秦钟憨厚的性格,将“毕派”的唱腔特色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毕春芳与戚雅仙

毕春芳所演的剧目众多,受到宁波越剧爱好者喜欢的有《王老虎抢亲》《血手印》《玉堂春》等剧目。在20世纪60年代,以戚雅仙、毕春芳领衔的上海合作越剧团来甬在天然舞台演出期间,唱红了半个宁波城。戏迷们连夜排了长队买票,甚至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毕春芳以她明朗豪放、流畅自如,又带有男性粗犷特色的唱腔博得“毕派”粉丝们的青睐。一时在宁波的街头巷尾都会听到他们在学唱毕春芳所唱的传统曲目。

戚派唱腔创始人戚雅仙也为宁波越剧的兴旺发展做了重大贡献。戚雅仙原籍宁波余姚,出生在上海,年少时即进入“陶叶剧团”学戏。三年后满师,在大来剧场登台演出。由于在科班学习时表现尤其突出,因此有机会与当时已有名望的袁雪芬配戏。18岁时,与袁雪芬搭戏一起灌了《明月重圆夜》的唱片

戚雅仙的唱腔如泣如诉,赢得了很多女性观众的同情之泪。由于独特的唱腔,她在观众中的影响渐渐扩大,她也成为越剧界的后起之秀。

新中国成立后,戚雅仙成立了合作越剧团,演出了《龙凤花烛》《白蛇传》《玉堂春》《女共产党员》《火凤凰》等剧目,在表演和唱腔上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形成越剧中一个新的流派——“戚派”。(www.daowen.com)

“戚派”唱腔朴实、真挚、深沉,初听似平淡,却在单调中含韵味,在朴实中寓深情。特别是她的“慢清板”,长长的一大段唱词,句句含情、丝丝入扣,在表现古代妇女善良温柔的性格和缠绵、悲愤等情绪方面感人肺腑,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法场祭夫》《赵五娘千里寻夫》等唱段,令观众回味无穷。

1979年,她和舞台老搭档毕春芳再度携手合作,重建了静安越剧团,演出了她们的保留剧目《楼台会》《血手印》等,风采不减当年。不仅如此,她还培养了周雅琴、朱祝芬等一批“戚派”艺术的接班人。

20世纪60年代戚雅仙多次来宁波演出。尤其是与毕春芳合作演出的《王老虎抢亲》《血手印》等剧目,受到广大宁波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她们精彩的演绎,为宁波百花缤纷的越剧锦上添花。

毕春芳与戚雅仙合照

除了毕春芳和戚雅仙之外,宁波籍的越剧名伶,影响较大的还有既为袁派传人、又自己独创金派旦角风格的金采风。金采风是宁波鄞州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就考入袁雪芬创办的“雪声剧团越剧训练班”,主攻小生。不久,金采风转入东山越艺社改演旦角,与吕瑞英、丁赛君等合作,形成很有特色的小旦角的“东山派”,也有人称她们为“东山”的三鼎甲。

金采风于1955年进入上海越剧院,在众多高水平的演员中,她以出色的嗓音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了将袁派特色与傅全香流派的唱腔融合,自成一格的 “金派”艺术。金采风在越剧影片《红楼梦》中饰演的王熙凤,越剧电影祥林嫂》中饰演的祥林嫂和在《碧玉簪》中饰演的李秀英等角色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金采风的唱腔婉转秀丽,刚柔相济。她的嗓音明亮,行腔自然流畅,质朴中展风采,秀婉中显棱角,柔中寓刚,端庄大方,吐字清楚,特别讲究念白的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她在演唱袁派名剧《西厢记》《祥林嫂》时,既保持了袁派唱腔委婉流畅的特点,又发挥了自己嗓音洪亮、力度较强的唱法,在唱腔上形成了另一种艺术特色,被专家们称为“袁腔金唱”。从这里可以看出金采风在学习袁派艺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色。

金采风是师承袁派唱腔的演员中出类拔萃的一个。如今师承“金派”的年轻演员很多,但能超越金采风艺术成就的还不多见。

宁波籍的著名越剧演员还有很多,余姚的著名老生徐天红,是“越剧十姐妹”之一,也被称为“越剧四大老生”之一。凡是看过越剧《红楼梦》的就不会忘记徐天红饰演的贾政。她声音洪亮,形成了高亢、苍劲的唱腔特色,被后人称为“抖抖腔”。她偶有机会随班子来宁波演出,但演出时间一般都不长,可她精湛的表演技艺,一直留在宁波人的心中。

甬籍优秀越剧演员方亚芬在继承前辈的艺术特色之外,还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方亚芬出生在宁波镇海,在她上镇海中学时,痴迷于越剧,毕业后进入镇海越剧团学艺。198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戏曲学校越剧班。1987年毕业后,就成为上海越剧院中的一员。她是袁派艺术新一代的传人,被人们称为“袁派女王”。由于方亚芬创造性地去继承袁派艺术的精粹,在继承中又结合了自身的特色,成为目前唯一一位集演绎越剧四大经典《梁祝》《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主角于一身的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