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是宁波最有特点和民间意味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据《宁波曲艺志》记载,宁波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曲艺有十五种,即四明南词、宁波走书、蛟川走书、四明宣卷、宁波唱新闻、评话、宁波滩簧、余姚滩簧、雀冬冬、采茶篮、小热昏、奉化琴书、翁洲走书、平调鼓词、评弹。这些曲艺品种基本形成于清代,大多在乾隆到光绪年间,以下介绍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几种曲艺品种。
四明南词:俗称“宁波四明文书”,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流行于浙东地区。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巡视江南时,在宁波白衣寺听过四明文书以后,称赞“南方词好”,从此改称为“四明南词”。道光年间,四明南词进入鼎盛时期,从艺人员达到两百八十多人,还出现了南词艺人的行会组织——“崇德社”。光绪年间又出现行会组织“引凤轩”。至清末,南词界涌现出不少艺术精湛的艺人。
四明南词是唱、奏、念、白、表相间的表现形式。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流畅动听,加上优美悦耳的音乐伴奏,形成独具一格的曲艺艺术。(www.daowen.com)
据《曲艺艺术赏析》载,宁波走书又称“犁铧文书”“莲花文书”,主要流传于宁波、舟山、台州一带,产生于佃工在农作时的一唱一和,由唱小曲发展到唱有故事情节的片段。在同治、光绪年间,这种演唱形式在余姚农村相当流行。后来,余姚一些农闲时从事曲艺演唱的农民、小贩和手工业者,成立了一个叫“杭余社”的组织,交流演唱经验,研究曲艺书目。其中有位叫许生传的老先生,吸收绍兴莲花落的曲调,率先采用月琴伴奏,自弹自唱。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艺人也纷纷采用各种乐器伴奏,并从四明南词、宁波滩簧、地方小调中引进不少曲调,加以改造应用。后来曲目出现了《四香缘》《玉连环》《双珠凤》等长篇。
除了上述“四明南词”“宁波走书”之外,在镇海有一种曲艺,叫“蛟川走书”。蛟川走书是镇海地方文化中土生土长的极具民间艺术特色的曲种。早期的蛟川走书仅一人演唱,无乐器伴奏,也无后场和唱。艺人用两个酒盅,一根竹筷,有节奏地敲打,自唱自和。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唱一和的形式,并开始用醒木、纸扇、手帕等作小道具。伴奏也改用竹板、竹鼓打击有板有眼的节奏,后又使用二胡、扬琴等乐器作伴奏。在曲调方面,蛟川走书常用的有二十多种,如小起板、蛟川本调、赋调、杭调等。传统曲目有《东汉》《隋唐》《杨家将》《大明英烈传》《平阳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