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甬昆:宁波戏曲传入与繁荣

甬昆:宁波戏曲传入与繁荣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昆曲原是出于昆山地区的一种剧种。甬昆何时立足宁波,据“甬昆”老艺人毕春桂、陈才根、叶奎官等先生回忆,大约在清康熙、乾隆年间传入。甬昆的繁荣与宁波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关。这就为“甬昆”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间接的扶植作用。总之,“甬昆”当时能在宁波得以繁荣,成为声腔剧作的后起之秀,是时代和观众的需要。当太平军进驻宁波时,甬昆戏班“老宝凤”是给太平军慰劳演出的戏班之一。

甬昆:宁波戏曲传入与繁荣

宁波昆剧,简称“甬昆”。宁波本地人称之为“本班”,以区别其他地域的昆曲种类。昆曲原是出于昆山地区的一种剧种。据明人王骥德《曲律》中说:“昆山之派,以太仓魏良辅为祖,今自苏州而太仓、松江,以及浙之杭、嘉、湖,声各小变,腔调略同,惟字泥土音,开闭不辨。”可见这种新腔源于明(或许更早些),但在各地观众以及文人的推动下,很快呈现地域化、群众化的趋向,出现了宁波的“甬昆”、温州的“永昆”,金华、台州、黄岩的“草昆”,以及嘉兴的“兴工”等昆腔剧种。

甬昆何时立足宁波,据“甬昆”老艺人毕春桂、陈才根、叶奎官等先生回忆,大约在清康熙、乾隆年间传入。在太平天国之后,逐步兴旺起来。甬昆的繁荣与宁波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有关。宁波在当时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内外贸易兴盛,以海运起家的豪商巨富,在闲适时喜爱享乐,他们将姑苏一带的“流丽悠远”的词曲,引进宁波,以之为自己茶余饭后的消遣享受。当时城乡的各阶层人士,在迎入新声时开阔了眼界,审美趣味起了变化,他们已不满足于本土本乡的俚词小调、百戏小曲,对文化娱乐有了新的需求,这就为昆腔的移植提供了生长沃土。宁波在当时又是一个文人荟萃之地,各种文学艺术的创作十分繁荣,对昆腔剧目的创作和改编自然也不例外。这就为“甬昆”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间接的扶植作用。总之,“甬昆”当时能在宁波得以繁荣,成为声腔剧作的后起之秀,是时代和观众的需要。

甬昆在清乾隆、嘉庆年间,戏班林立,昆伶如云。当太平军进驻宁波时,甬昆戏班“老宝凤”(由鄞县姜山绅士顾凤卿创办)是给太平军慰劳演出的戏班之一。老一辈甬昆艺人间传诵着这样一首民谣:“姜山绅士顾凤卿,‘老宝凤’班子做戏文;太平天国万万年,庆祝贺喜闹盈盈。”

咸丰年间,除“老宝凤”外,还有“老庆丰”“新庆丰”“老瑞丰”“赛庆丰”等戏班,他们各有拿手好戏。当时宁波观众对“老瑞丰”戏班有几句赞语:“班子‘老瑞丰’,行头主才东(人名);每日在西门外行宫,做做《三打韩通》。”据甬昆老艺人毕春桂先生说,《三打韩通》是一出武戏,开打场面火爆,演员技艺娴熟,打斗逼真,在当时深受观众欢迎。

光绪年间是甬昆全盛时期,戏班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激增至几十家。当时著名的戏班有“老庆丰”“新庆丰”“老聚丰”“老凤台”“老绪元”“老景荣”“老三绣”“大庆丰”“时庆丰”“余庆丰”“大聚丰”“大庆荣”等等。各戏班演员阵容整齐,生旦皆备,且多有名角,技艺超群,表演精彩纷呈。(www.daowen.com)

至清末,甬昆在观众热情推动下,兴盛一时。甬昆在宁波这块沃土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开出了花。

甬昆兴盛时,演出活动范围很广,社会反响也很好。清咸丰年间,不论官府民间,庙宇祠堂,每逢喜庆节日、迎神赛会、“还愿心”或净宅酬神等,大户大族人家都要邀请甬昆戏班去表演。当时甬昆演出范围遍及宁波近郊各县,甚至到了舟山沈家门、桃花岛、六横、金塘、沥港等城乡村镇、山区海岛,盛况空前。

到了20世纪20年代,由于京剧在宁波大盛,甬昆一蹶不振,逐趋衰落,到1928年左右只剩下七个戏班。至1933年,又减少至三个戏班。就在这一年里,“新庆丰”的行头主、著名甬昆老艺人林连标,被国民党士兵无辜打死之后,戏班停业,演员星散。不久,其余两家戏班也因维持不下去,先后散伙。在浙东一带,流行百余年,盛极一时的甬昆,从此销声匿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