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职教育花盆效应研究结果

中职教育花盆效应研究结果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花盆环境是教育的生态环境。教育的花盆环境,是以教育为主体,对教育的产生、存在、互作、制约、发展和调控作用的各种环境系统的总和。宏观的教育花盆环境从宏观上看,以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所有环境,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花盆环境。从微观上看,最小的教育“花盆”环境可以缩小到学校、教室、宿舍的局部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研究教育“花盆效应”的基础和一种发展方向。

中职教育花盆效应研究结果

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因素的总和。环境既包括以大气、水、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例如,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有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无机环境、有机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这些主体之间和主体与周围所有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着内在的联系[12]

生态环境,也称为生境。它是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起来,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种群或某个群落的生态环境。北极熊鲨鱼的生态环境是不同的,人类生态环境和鸟类的不一样。其中,以主导因子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生境,如湖泊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高山生态环境、草地生态环境等。从宏观上讲,最大的生态环境是生物圈,其次是以国家或地区形成的生态环境。从微观上看,最小的生态环境是栖所、小生境或局部生态环境[13]

教育花盆环境是教育的生态环境。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研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教育的花盆环境,是以教育为主体,对教育的产生、存在、互作、制约、发展和调控作用的各种环境系统的总和。宏观的教育花盆环境从宏观上看,以教育为中心,结合外部的所有环境,组成单个的或复合的教育花盆环境。从微观上看,最小的教育“花盆”环境可以缩小到学校、教室、宿舍的局部生态环境。分析生态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研究教育“花盆效应”的基础和一种发展方向。依据教育主体与各种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分为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和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一)物质环境

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既是社会人,又是自然人(生物)。在教育的周围存在着三种环境圈层,除了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外,还有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教育必要的支持条件,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物质环境包括固定场所、场地、材料、设备、光、温度等自然界的物质。

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圈。太阳为生物圈提供充足的能源。在过去的100年间,由于人为因素向大气中排入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引起了“温室效应”。气圈的生态作用在于供给生物和人类所必需的碳、氢、氧、氮,保护生物和人类不受外层空间宇宙射线的危害。由于大量的化学物质氟利昂等散发到大气中,臭氧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甚至有的地方,例如南极上空,已出现空洞,紫外线大量辐射到地面,造成人类皮肤癌、角膜癌等病症。大量污水排入水体,引起人类、生物各种疾病。水是生命之源,水源受到不同的污染,1956年日本曾经由于水污染(汞中毒)引起水俣病,日本富山县大米中的镉污染引起骨痛病事件。生物圈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圈,对于教育来说,它既是最大的生态空间,又是最基本的生态环境,它给予教育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很显然,只有在健全的生物圈里,生物才能繁衍,人类才能进步,教育才能发展。

自然生态环境简称自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如高山、丘陵、平原、极地、沙漠、江川、湖泊、海洋等)与生物环境(如森林、草原、灌木丛、苔原、微生物区系、动物种群、植物群落等)每种自然环境,又是各种生态因子的复合,甚至某一种生态因子还综合着若干因子。例如,太阳光不仅有可见光,而且还有紫外线、红外线、γ射线、X射线等。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人类认识、利用和开发的对象,对于教育,尤其对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美好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舒适的学习空间、洁净的活动场所,会对学生产生有形和无形的教育。例如,广西桂林农业学校,自1958年建校以来,校园规划设计一直强调生态校园、绿色校园建设,校园内有岭南第一名园——雁山园。桂林雁山园景区起始于1646年南明王朝永历帝朱由榔的秘密行宫,后来成为桂林唯一壮王土司府邸,近代是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址及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桂林农业学校创办地,被孙中山郭沫若先生誉为“岭南第一名园”。既具备苏杭园林曲径通幽,又有由汉族皇帝和壮族土司鉴赏的真山真水风水格局的大气纵横,历来有“岭南大观园”“岭南拙政园”“岭南留园”的称谓。雁山园园内涵括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山水特点,可称“桂林佳境,一园看尽”。胡适先生游览过的相思洞、相思江,日月双山乳钟山和方竹山,真山真水构建的大观园结构园林风貌,是桂林唯一的自然山水与人文紧密结合的校园文化景区。在校园内,教师带领学生规划设计建成有小乐园、飞扬广场、报春湖、桃花岛等园林休闲实训一体实训景观,运动区有户外拓展训练场;在校园楼宇前后,干道两侧植树种花,挖塘蓄水,养鱼种莲;打造实训基地,建观光长廊,建设温室,种果种树种花种草,栽梅、竹、桃、桑,挂百香果,垂珠帘(锦屏藤);教室门前筑花坛、建花圃,甬道两旁栽桂花。现在,校园四季如春:春天赏桃花、梨花、金钟、月季;夏日,葡萄串串沿墙挂,睡莲映日鱼戏水;秋季桂花满园香;冬日红梅迎春,学校成了园中园。优美的环境,熏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感和对生活的热爱。植物学课“绿色植物开花的分类”,园林建筑赏识可以在校园内现场实习。美术课,学生可以在校园里取景写生,相思江畔,相思湖上,荷塘边、花丛中,学生进入了诗情画意的境界。校园环境展示了大自然扑朔迷离的色彩。环境教育人、造就人,美好又洁净的环境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育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14]

(二)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一般来说,是人类特有的生活环境,实际就是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学校环境、家庭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聚落环境、城市环境等。

家庭教育对教育具有重大影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一生都离不开的学校,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出生的第一环境就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在家庭中,家人,尤其是父母对儿童最了解,容易因材施教。同时,家庭是爱的中心,所以教育亦是爱的教育。常言道:“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不好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阻碍孩子发展,甚至毁灭人生。家庭经济环境好的孩子,利用好生活和学习条件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相反,如果只会享受、不思上进,也不能成才。一些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过分溺爱,孩子是家里的“小祖宗”“小皇帝”,容易养成骄气和娇气,甚至个性孤僻,不能合群。人的品质的发展与家庭环境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有些家庭环境良好,有助于青少年(儿童)德育的发展,且能配合学校,提供积极的辅助和引导;有些家庭则相反,家长对孩子态度消极或放任不管,或者简单粗暴,对孩子的态度不一或要求不同,往往会对学校的教育起抵消作用,甚至使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15]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素养对孩子的各方面也有一定影响。陈火生在《家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一文中提到,父母是干部的孩子,学习优秀占67%,良好占33%,较差的没有;技术工人中,学习优秀的占75%,良好的占25%,较差的没有;一般工人中,学习优秀的占14%,良好的占43%,较差的占43%;父母无业,子女学习优秀、良好、较差的比例分别是33%。家庭的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业余爱好等,都会从正面或反面对孩子起潜移默化作用,特别是孩子幼小的时候,缺乏判别是非的能力,模仿性强,更会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结果[16]

学校环境对教育有着重大影响。杜威指出:“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在学校环境中,校园布局、学校建筑、校容校貌、绿化景观、环境卫生、学习氛围都负有教育功能。造型艺术的建筑、盆景、绿化景观象征某种理想和精神,既是学习环境,也丰富文化生活、陶冶身心。图书馆和教室等活动的空间,必须宁静、方便学习。因此,校舍建筑要多样而又统一,均衡而又协调。多样使人活泼,统一使人安稳,协调使人舒适,均衡使人敦实。学校建筑的位置,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可以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学校宜尽量远离混乱的街道,充分利用和创造自然景观,使学校环境幽静。学校环境中学习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如果学校环境“净化”,读书气氛很浓,学生好学向上,勤奋、求实,有理想、有抱负,相互激励,学生的全面质量就会提高。但是,如果“读书无用论”泛滥,“60分万岁”盛行,那么“手机控”“低头族”“玩游戏”必然兴起,那么学校将不成其为学校。同时,图书、设备条件也很重要。学校只有有了充实而又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才能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目前,不少中、小学校缺少图书,使教学限于课堂上讲述,把学生囿于教科书之中。实验设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条件,是使学生动手动脑、加强实践环节的必要前提。它有助于学生深刻地领会和牢固地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分析、综合能力,训练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然而,由于财力不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等因素限制,第三世界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素质的提高。即使是一些发达国家,也还存在技术设备更新的问题[17]。(www.daowen.com)

教育并不限于学校的教育,社会化教育对教育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一类是各种类型的博物馆(院)、纪念馆、碑林历史遗迹等。具体的有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文物陈列馆、烈士事迹纪念馆、名人纪念馆和名人故居、先驱或先烈的陵园,以及各种政治性、历史性纪念馆。这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的阵地和场所,它起着唤起人们的觉悟、激励奋发向上的精神、明确方向、增添动力的教育效果。第二类是科技、文化和艺术活动的机构。如少年宫或青年宫、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这些机构和设施可以让青少年自己活动或参观,把他们带进知识海洋和深邃的科学迷宫,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引起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第三类是娱乐活动场所和某些实践性环节,如儿童游乐场、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等。孩子们在这些场所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娱乐和活动中,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发展机能,培养能力,通过活动加强团结友爱,发扬互助合作的精神,受到组织性、纪律性的锻炼,养成一丝不苟的作风,从小学习做国家的主人。此外,还有各种参观、旅游活动。如参观绘画、书法等专门的展览,各种建设成就(新产品、新技术)展览;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各种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名山大川;参观大型建设工程和先进单位,使青少年接受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以及人工创造奇迹的鼓舞,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能吸取到丰富的营养,学到许多在学校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所有这些,都促进了青少年的成长,克服了教育生态学上的“局部生境效应”[18]

经济对教育起着指导作用。社会经济为教育的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直接提供教育经费、实物形态的教育设施。经济的发展,对教育主体而言,一是保障受教育者的受教育权利,如我国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了中小学生受教育的权利,这是经济对教育最显著的影响之一;二是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投资的提高,教学环境、教学设备、实训场所的改善,保障了教育的实施;三是教师待遇提高,也有效地提高工作热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的发展[19]

政治对教育有着多方面作用与影响。例如,我国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工农兵保送上大学,以及1977年恢复高考等体现出政治对教育的深远影响。

此外,在人文环境中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社会风气、民族传统和习俗、宗教等,它们对教育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作用和影响。

(三)政策环境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所要处理的关系包括阶级内部的关系、阶级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其表现形式为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活动。政治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诸多方面。①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决定性的影响,教育制度不过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的方针与政策,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者的权利,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都会受到政治制度、政权性质的制约和影响。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统治阶级总是企图通过教育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或继承人,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②政治结构也会影响教育的结构,进而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培训的方式、方法。例如,英国保守党希望维持双轨制中学,英国工党则要求发展综合中学。君主政治主张忠君教育,共和政体强调民主共和。资本主义鼓励发展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则致力于集体主义教育。③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决策作用。这种作用集中体现在国家制度、国家政策对教育施行法律的、行政的控制、监督和指导。例如,许多国家先后推行义务教育,无不伴随着强制性的法律条文。各国在实行强制性教育手段的同时,加强对教育的督导作用,通过限制性规定制约教育,规定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鼓励性政策和措施一般是对当前教育规模和水平的发展、补充与促进,它能表现出教育的某种发展趋势,含有更大的未来性意义[20]

(四)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环境

物质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这些都是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而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却是受教育者内在的生态环境。人的生理发育是个体发育。人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的一生从婴儿出生开始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就是一个教育发展过程,刚出生的婴儿会哭、会笑、会闹,但不会说不会走,随着身体发育,7个月学会坐、8个月学会爬,1岁的婴儿慢慢学走路学说话;因为新生婴儿虽已具备脑和神经系统以及身体各个系统和器官,但是其结构和功能还不完全。3岁的小孩能自己上厕所,会穿衣脱袜,自己洗脸漱口,当然,这些都需要有正确训练和教育。人们经过婴儿—儿童—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生理期,人的生理发展是实施教育的一种环境和基础条件,很明显,它首先与教育有密切关系。教育与教学的对象是人,人的生理状况及其发展,是我们实施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中等和高等技术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以及老年教育都必须加以研究和注意的。教育与教学的要求、内容、方式方法、教育的节律等,都要适应不同年龄期人体生理发展的状况。忽视这一点,不仅达不到教育和教学的效果,甚至还会事与愿违。

心理素质与心态是教育生态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环境条件。它建立在人的生理发展基础上,又是外部各种环境条件的反映,它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心理素质包括:①智慧、智力与智能;②群性、群育与群化;③德性、道德行为与自制力;④情绪与性格等。智慧、智力与智能是一种心理素质,一个人已具备的知识和个人求知力,如数学能力、语文流畅能力、语言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感觉能力和视觉速辨能力等会影响到教育。心智正常的人对教育的接受能力比有智力障碍者强,对教育有重大影响。情绪也会对教育有影响。如学生喜欢数学老师,对数学就会感兴趣,在数学课方面无论是听课、做习题时,都会表现出有兴趣、喜欢的情绪,反之会出现反感、厌恶的情绪,必然影响教育[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