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子渠(县志记载称长寿渠),是由觅子境内民间筹集资金买地、组织开挖的一条长达14公里的农田灌溉渠,所以民间就称之为觅子渠。灌溉面积涵盖青岗岭以东的所有农田,面积达三万多亩。渠口从现梅坪镇白马村东北方向石川河开始,流经白马村、王湾村西、赤兔村、瓦窑村,从觅子村中间流过到姚中村西南及村东、姚南村西,到达西上官村原上,从姚中村南分支流至西上官村东,一直流至铁佛村。在觅子境内每经过的村都有多条支渠,以便农田灌溉。
在1920年夏季,由于连续干旱,农作物急需浇水,时任觅子渠渠长的张登科,组织人力去白马村觅子渠口引水,与白马村的村民因争水发生械斗,张登科在械斗中受伤身亡。事发后众乡邻捐钱、捐物并前去吊念,安慰了家属,告慰为了公益事业而捐躯的逝者。为了维护觅子人民的合法权益,张志成背着修渠时的地契去和白马村村民进行谈判。谈判无果后,他又背着地契上告到富平县政府,和白马村村民打官司。后经富平县法院判决,严惩了行凶者,给死者进行了赔偿,方才平息了此次械斗事件。
此事过后,由于张志成为人耿直、处事有方,在民众中有极高的威望,大家力举他担任了觅子渠渠长。他担任渠长后,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干,从不叫苦叫累。每年的春秋两季灌溉前期,他都提前做好计划、分好工,组织各村村民上渠,对渠道进行清理修整,以便灌溉时引水畅通。每次他都身背干粮,肩扛拉拉(是他自制的一种度量水渠宽度和深度的工具),亲自对各村划分的每段渠道整修情况进行测量验收,确保渠道工程质量。饿了就吃点背的干馍,渴了就到附近村子人家要点水喝,从不叫苦。到农作物需要浇水时,他就组织人力到白马村渠,在石川河里涉水垒坝,引水对觅子境内的三万多亩农田进行灌溉,确保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所以每年粮棉都获丰收,为觅子人民的安居乐业奠定了基础。觅子渠不仅是条农业灌溉渠,也是沿途老百姓的生活渠,在那个年代各村都有几个大涝池,供牲畜饮水和老百姓洗衣用水,涝池的水一年四季总是满满的,里面还有小鱼、青蛙在戏水,夏季总能听到青蛙的叫声。涝池的水就是从觅子渠引入的。在他担任渠长的那些年,觅子渠一年四季老流淌着清澈见底的水,夏季总能看到沿途的妇女们在渠边洗衣说笑,小孩子在涝池里戏水玩耍的场景;冬季还会看到孩子们在涝池上面滑冰玩耍,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20世纪60年代,由于天旱,觅子渠副渠长张春元领人去白马村渠口引水,白马村村民阻挠不让引水发生械斗。年事已高的张志成听说后,手拄拐杖,身背地契赶赴白马村,与白马村人理论。白马村人一看老渠长来了,都知道理屈,纷纷扛起锨走了,这样才把水引了下来。在他担任觅子渠渠长的几十年里,觅子境内的三万多亩农作物从没因干旱减产受损,年年都喜获丰收,人们也没有因缺水而发愁,所以大家都喜称他老渠长。觅子渠一直延用至20世纪70年代初,西干渠各支渠修好之后,老渠长才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www.daowen.com)
张志成不仅是老渠长,还是农业生产能手,他对农业生产样样精通,经验丰富。1964年,在他74岁时,还和当时驻队的工作组成员王金莲协同,为生产队种植了几亩棉花实验田,亩产皮棉达到了三百多斤,在年底召开的富平县人代会上,被特邀为列席代表参加了大会,会上被授予“务棉能手”的光荣称号。
他的一生是勇敢勤劳的一生。在担任觅子渠渠长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把大家的事放在心上,全身心为觅子农田的浇灌而奔波,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义务为大家当了几十年的渠长。他在十里八乡有极高的威望,一提到他,大家都为他的为人点赞。1977年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