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文源-静宁文史大观(3)

张文源-静宁文史大观(3)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页河子张家,为当地大家,清末出了一位进士张文源,更加闻名远近。长子张文源,光绪二十九年中进士,官四川彰明知县。张文源字会廷,光绪二十二年中举,癸卯科进士,授四川彰明县知县。宣统三年冬,张文源补授四川内江知府,住成都候缺,参与“川汉保路同志会”,反对向外国出卖铁路主权。张文盛中青年时乐观向上,爱好广泛,书画已有名气。

张文源-静宁文史大观(3)

◇家世概况

在宁夏隆德沙塘镇北山下有地名页(此处读 xué)河子,离隆德城仅15公里,但20世纪50年代前却是静宁的一块“飞地”。村民赶集往往上近处的“县”(隆德),进学考试则要去远一点的州(静宁)。页河子张家,为当地大家,清末出了一位进士张文源,更加闻名远近。据传,其先世为“洪洞望族”,第七世祖张长庆,于永乐年间宦游来甘,遂于此安家。张文源的曾祖父名张书田,字种子,邑增生,好善乐施,出资置义冢、义塾,岁饥出粟赈济,甚至借贷倾助贫困,民国《静宁县志·孝义》有传。张书田孙张蔚丰,光绪朝贡生,为生计所迫,片箧涩囊,外出谋生,作幕宾多年。生五子:文源、文炳、文定、文盛、文泰,文采皆有可观。长子张文源,光绪二十九年(1904)中进士,官四川彰明知县。二子张文炳,字虎臣,宣统乙酉(1909)中经拔贡,朝考知县,于宁夏金积堡任事。三子张文定,字呈祥,主理家务,四子张文盛,字郁如,贡生,平凉法政讲习所毕业。五子张文泰,攻读法律。民国初年是张家基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其文脉深厚,为当地许多望族所不及。单书画收藏,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最著者,有郑沅、唐琏、左宗棠、安晓峰、于右任、林森、马云亭、马元章、张学良、潘龄皋等诸大家的墨宝,经过“土改”和“文革”流失殆尽。

◇著名人物

张蔚丰

字仁山,光绪十三年(1887)入贡,性笃淳,孝顺父母。同治初逢乱,携二老他乡躲避,遇贼于途,哀告以免,里人谓有神助。事平归里,闭户潜修,博通经史。以艰于进取,始投笔作书记,足迹所至,闻望日隆。计历陇西天水诸郡,卓有贤声,争聘者踵相接。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卢世堃雅意兴学,张蔚丰劝媳母杜李氏遵夫遗言,捐巨款二千金,择地保障门外里许,修建“烽台书院”。嗣后书院资金无继,张蔚丰奔走呼号,倡议捐资,不避怨谤,卒底于成,士子受惠,称颂不置。

张蔚丰久事文案,笔墨娴熟,民国隆德县志收其《邑令潘公德政文》等五篇,无意粉饰,言之有物,词意俱佳。

张文源(1869—1941)(www.daowen.com)

字会廷,光绪二十二年(1896)中举,癸卯科(1903)进士,授四川彰明县知县。宣统元年(1909)二月,莅任彰明。下车伊始,严令革除“铺堂银”“清明放马啃青三日”等陋俗。他悉心民情民事,首设蚕局,将署中历收月费拨归蚕局,设立养蚕传习所,试验场,推广植桑养蚕,扩大农户经济收入来源。彰明地僻民穷,是年天大旱,山内缺水,稻子栽种不及往年一半,农民流离失所。他数次请于大府,免征租赋;设立赈局,劝捐放赈,并帮助乡民修堰垦荒,使耕者有其田,安居乐业。县治城北河流,河床屡遭冲刷,数十年修堤费用不可计数,而成效甚微。他亲度水势,于河流中游马家沱筑堤坝数里,先煞水势,改水东向,然后于城北造堤,水患始灭。张在任期间,屡断奇案,民间传说,神乎其神。

张任彰明三载,著有《昌隆政要》一册。

宣统三年(1911)冬,张文源补授四川内江知府,住成都候缺,参与“川汉保路同志会”,反对向外国出卖铁路主权。民国二年(1913)返里。民国四年(1915)袁世凯称帝,他联合甘肃知名人士张维、刘尔炘、段鼎臣等发表声明,拥护共和,反对帝制,当选静宁县议事会议长。民国七年(1918),以甘肃省代表身份出席国民大选。民国十一年(1922)应刘尔炘之邀参与编纂《甘肃通志》。1941年5月,因高血压辞世,享年72岁。

张文盛(1882—1949)

字郁如,张蔚丰四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进庠,以文惊督学,举贡生。宣统元年(1909),进平凉府法政讲习所,翌年毕业。袁世凯称帝复辟,他与激进人士受庆龙结为异姓兄弟,共同声讨袁世凯,拥护辛亥革命。民国六年(1917)至十四年(1925),张文盛在页河子私塾任教,十五(1926)至十九年(1930),承收静宁上峡口页河子镇牲畜交易关税。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地方骚动,世道不稳,自知家世必落,说“惟道可以避身”,于是弃尘世,束发冠,自称“司空道士”,恣意山水,时以作书绘画、行医占卜为消遣。喜《周易》,口头禅“是善事须当先做,好结果要看后来”。戒子侄“读诗书,行善事,识大体,随潮流”。红军长征过隆德,派侄张铁侠暗赠大洋200块,以示友好。抗战之后,颓废自流,借吸食鸦片,挥霍田产,1949年离世。

张文盛中青年时乐观向上,爱好广泛,书画已有名气。其山水花鸟,活泼灵动;字以行草见长,隆邑群众颇珍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