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史概况
以吴玠、吴璘为核心的吴氏家族,起自建炎,迄于开禧,是南宋一代最大的军事集团。他们初以战功起家,继以兵柄世传,备受朝廷荣宠,使吴氏家族称雄于四川几近八十年,鼎盛赫奕,南宋一朝,罕有其匹。
接替吴玠任四川宣抚使的胡世将为吴玠所撰墓碑云:“公曾祖讳谦,赠太子太保,妣李氏,永宁郡夫人;祖讳遂,赠太子太傅,妣齐氏,晋安郡夫人;考讳扆,赠少保,妣刘氏,嘉国夫人。自少保而上,世居德顺陇干。以公贵,追荣三世。”吴玠、吴璘父亲吴扆少年从军,为水洛城寨卒,因功升至指挥,后于一次城寨保卫战中中箭而亡,殁后葬于北原祖、父坟茔之旁,吴扆之妻刘氏及二子从此定居水洛。
北宋末年,吴玠、吴璘先后以“良家子”入伍,甫入军籍,即显示了出众的组织能力与超凡的指挥才能。史书记载,“自金兵入中原,将帅皆望风奔溃,未尝有敢抗之者”。但是,当金军以摧枯拉朽般的气势打得宋军节节溃败之际,其主力军团却在西部川陕战场上首遭吴玠军的顽强抵抗和重创,“盖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和尚原、仙人关之战的胜利,为吴玠、吴璘的抗金业绩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笔。吴玠病逝后,吴璘承继兄业,竭毕生精力,措置川陕边防,并多次重创金军,终于使四川免遭金军践踏,其抗金保蜀的业绩为后人所称颂。
吴玠祖上都是毫无政治背景的平民,吴氏家族的政治基业是吴玠开创的。尽管吴玠开创了一代簪缨世家的基业,然而在他死后,其子其孙,势力却大不如吴璘一系。吴妻为张氏,生有四女三男。三男吴拱、吴扶、吴扌为。长男吴拱在明人《南宋书》中有传,扶扌为无闻。仅知一孙名吴昱,其他孙不详。
其弟吴璘,与兄长吴玠一起成为著名的抗金大将。璘妻王氏,妾张氏,生子十二:援、掖、扩、揔、挺、拭、拯、掞、抦、扬、揆、撙。孙九:旰、曦、晦、晫、昭、晓,其他幼不知名。吴璘子孙繁盛,但入“列传”者仅有吴挺一人,入“叛臣传”者吴曦一人。
《宋史·余玠传》云:“夫吴氏当中兴危难之时,能百战以保蜀,传之四世,恩威益张,根本益固,蜀人知有吴氏而不知有朝廷。”然而世事无常,物极必反,吴挺之子吴曦久蓄异志,野心膨胀,于开禧三年(1207)公开叛变投敌,僭号称王,落得个身首异处,碎尸万段的可耻下场。除参与叛乱的叔父吴抦,弟吴晫、吴晓,堂弟吴日见,族兄吴端被处死外,妻株连被戮,兄弟们除名勒停,吴璘子孙并徙出省,吴玠子孙免连坐。吴氏二王家声,三世基业,斩焉坠地,烟消云散。只留下詈人不道的贬义词“吴曦”流传至今!
金军占领德顺后,留在水洛的吴氏宗亲中,吴玠从弟吴琰投奔南宋,被封小官;而吴曦的族兄吴端被金人看中,派遣入蜀劝诱吴曦投降,事败被诛。金主命德顺州刺史完颜思忠招吴曦之魂葬于水洛县,以吴端之子承曦后,故今庄浪吴姓为吴端后裔。
◇著名人物
吴玠(1093—1139)(www.daowen.com)
字晋卿,少沉毅有志节,知兵善骑射,读书能通大义。未冠,以良家子应征入伍,为泾原路军中一普通士兵。在抗击西夏、平定内乱的战斗中初露锋芒,以军功迭次迁升。建炎以来,金兵屡次南侵,西北一隅,未能幸免。吴氏兄弟率领家乡子弟,长期扼守秦凤、阶成要塞,参与指挥了富平、和尚原、仙人关等重大战役,战功赫赫,成功地粉碎了女真贵族妄图一举吞并巴蜀,进而灭亡南宋的战略构想。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驻军期间,淘汰冗员,实行屯田。又调戍卒修治褒城(今勉县)废堰,开发水利,发展农业,深得陇蜀人民的拥戴。由于长期鞍马劳顿,吴玠身染咯血之疾,终因喜饵丹石,治疗失当,殁于防地仙人关,年仅47岁,死后封谥武安,追封为涪王。宋史研究专家王曾瑜先生评价道:“自绍兴元年(1131)至四年(1134)三月,川陕战场是宋金战争的主要战场,甚至是唯一战场。吴玠近乎独立地支撑南宋半壁江山,在此期间的抗金战功是独一无二的。”
吴璘(1100—1166)
字唐卿,从玠攻战,积功至合门宣赞舍人。绍兴初与兄吴玠守和尚原、仙人关,击败金兵。吴玠去世以后,他继承兄长使命,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力部队,升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先后战败金军统帅金鹘眼郎君、撒离喝、胡盏、习不祝等,收复秦、凤等路所辖十六州军。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背弃盟约,亲率六十万大军,妄图一举灭宋。翌年,德顺(今静宁)攻坚战中,吴璘以63岁高龄,不顾身患疾病,乘坐肩舆督战,凡八日而复德顺,父老拥马迎拜不绝。金人不甘失败,复遣完颜悉列领兵十万来攻,死伤甚重,终不能克。朝廷颁诏退师,遂前功尽弃。官至宣抚使,兼任兴元府(今汉中)地方官。吴璘性刚勇,喜大节,略苛细,读史晓大义。尝著兵法二篇,很为以后知兵者所采取,其所创“叠阵”战法,具有实战军事价值。卒后谥武顺,追封信王。
吴拱(?—1176)
吴玠长子,行事酷类其父,叔吴璘颇爱重之。早年随父从戎,学习战阵,广有心得。绍兴九年(1139)六月,吴玠死后,吴拱仍在右护军从军,后出任襄阳知府,京西制置使。金兵渡淮大举入侵,襄阳兵弱城敝,吴拱率众修堡拒敌,阻遏了敌人的南下。蔡州城两次被攻破,赖吴拱遣军巷战,两次得以保全。吴璘晚年多病,调吴拱回陕西,协助处理军政事务。吴璘去世后,驻守兴元(今汉中),发展农耕水利,卒于任。朝廷封赠太尉,谥襄烈。
吴挺(1138—1193)
字仲烈,吴璘第五子,以门功补官,从父为中郎将。德顺争夺战中,吴挺凭其血气之勇,身冒矢石,连连获胜,擒金酋耶律九斤、孛堇等百三十七人,且治夹河(今静宁夹河堡沟)战地,诱敌深入。敌不能支,一夕遁去,后又筑堡东山(今静宁烽台山),以大木阻塞道路,阻挡了金军“土坦克”的进攻,时年仅二十五岁。乾道中璘卒,吴挺先为宫中侍卫,后驻军陕南陇南一带,期间修堡寨、缮军械、开马市、广增储、赈灾民……利军惠民,不一而足。吴璘曾对皇帝言,诸子中惟挺可任,孝宗亦曰:“挺是朕千百人中选者。”卒,赠少师,开府仪同三司。
吴曦(1161—1207)
吴璘孙,以祖荫补右承奉郎,父吴挺逝后,以劳升任武宁军承宣使,又迁太尉。吴曦心怀异望,以阴谋手段谋取了西路兵权。1206年,宋宁宗下诏出师攻金,吴曦受命为四川宣抚副使,兼陕西河东招抚使。他与堂弟吴及徐景望等同谋,一面派人向金人献出阶成四州,求封蜀王;一面拥兵河池,暗助金人,丧失要隘大散关。年底,金遣使者持诏书金印至,封吴曦为蜀王。他召集部下说:“东南失守,今宜从权济事。”将领王翼、杨骥之正言厉色道:“如此,将军八十年忠孝门户,则毁于一旦!”但吴曦意已决,即宣谕僭位于兴州(今陕西略阳),割四郡之地与金,派军队泛嘉陵江而下,拟约金兵夹攻襄阳。吴曦倒行逆施,激起部下强烈反对,纷起讨逆。次年二月甲戌夜,合江仓官杨巨源与安丙、李好义等密谋,乘夜率死士七十人斧门而入吴曦行宫,斩其首,裂其尸,将其首级献至临安。吴曦称王仅41天,时年46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