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吴王营,我们驱车翻越祁家大山,来到界石铺镇高堡村。高堡村旧称高家铺。这里川平土沃,灌溉便利,居民富足,是丝绸之路上重要补给站之一,也是陕甘官道之交通咽喉,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静宁州志》记载,“高家堡在州西四十五里,旧为戍守处”,建有堡寨,驻兵防守,以故称“堡”。明朝初年,又置递运所于此,泛称为“铺递”,所以又叫作“高家铺”,二者并不冲突。
高家堡的沿革历史,《静宁州志》记载很明确:“明洪武四年(1371),知州欧阳信、大使彭寿建,堡城周二里五分。成化五年(1469),知州靳善、大使王臣补葺。成化十六年(1480),知州祝祥增修垣壕,内有公署一处,正厅书吏俱全。宅一所,车房三十间,鼓楼三间,牛神庙一座,狱一所”“二递运所,每所牛一十六,共所夫六十名”。就是说,高家铺递运所自明初建立以来,经过几任知州的不断补充扩修,到明代中期,已成为一座行政机构齐全,设施完备,以步递通信为主的重要驿站,成为联系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的四通八达的邮递网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
前些年,高家堡附近一位爱好文史的老人翟云,详细考证,七易其稿,写成了一部乡村史志《高家堡志》。书中有一幅根据记忆请人绘制的“明清高家堡平面示意图”。我们看到,别处的堡子,大都是四四方方一座城,而高家堡城的西北角和东南角分别凹进一块,呈七面八角形,非常罕见。图中明确地标示着公署、把总衙门、马号、三官庙、牛神庙、戏楼、当铺、炉院(铁器铸造工场)、店坊、水磨、官坑的布局方位,功能十分完备。
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旅云集,车水马龙,不绝于途。一些老人清楚地记得,民国末年,当地有名的商号有“万泰成”“德兴隆”“同义号”“聚兴春”等一二十家,他们经营生产的烧酒、粉条味道醇正,品质优良,远销河西、绥远、汉中等地,是颇受顾客欢迎的“香饽饽”。其他药铺、杂货等店铺资金雄厚,声誉良好,生意兴隆。三六九逢集,则街道两旁摆满地摊,赶集人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城外官道上,时有“口外”客商的骆驼队经过,羌笛悠扬,驼铃声声,把西域风情带进黄土大地……(www.daowen.com)
然而,和富庶与安谧相陪伴的,则是连年的兵燹与灾荒。咸同时期,这个军事要冲刀光剑影,杀伐不断,店铺街衢尽成废墟。只有西北角仅剩城墙的一段残垣断壁,证明着这里曾有的过去与繁华。关于高家堡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清乾隆知州王烜在高家堡关帝庙设立学堂,专门招收贫家子弟,免费入学受教育的义举;有民国时期村民自筹资金,成立秦腔“三盛班”,轰动一时的演出盛况……而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高家堡的一位回族高寿老人的故事。老人名叫马环羔,清同治九年(1870)出生,1977年9月逝世,享寿107岁,堪称全县之最!环羔一生勤劳持家,粗茶淡饭,待人宽厚随和,与回汉邻居和睦相处,口碑甚佳。无独有偶,环羔老人生有四子二女,其长子袁贵春1898年生,1997年去世,享年整整百岁。
如今的高家堡,白墙红瓦,屋舍俨然;花坛草坪,布局有致。绿荫下老者弈棋,教室里书声琅琅。农家之乐,其乐陶陶!相信,有着开拓创新传统的高家堡人,在富足起来之后,一定会书写出更令人拍案,更令人惊喜的新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