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静宁城隍庙:宋代至今的珍贵文物、神像雕塑、楹联匾额等

静宁城隍庙:宋代至今的珍贵文物、神像雕塑、楹联匾额等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以后,城隍之祀遍于全国。然宋、金、元时德顺军(州)、静宁州之城隍庙建于何处,已无籍可考。此次葺修,基本上奠定了静宁隍庙的格局。静宁城隍庙的形制,和兰州隍庙极其相似,只是规模较小,是典型的明代隍庙的格局。隍庙内不仅有大量精美的神像雕塑,而且有众多的楹联匾额、绘画刺绣、仪仗祭器等珍贵文物。头门临街,为三间木构牌楼,正面上书“城隍庙”三字,背面书“奠安社稷”四字,两侧蹲着两尊1米多高的铁铸狮子。

静宁城隍庙:宋代至今的珍贵文物、神像雕塑、楹联匾额等

赵宗理

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后为道教所信奉。据说是由《周礼》蜡祭八神之一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有关祭祀城隍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皆将城隍列入祀典,多为求雨、祈晴、禳灾之事。宋以后,城隍之祀遍于全国。然宋、金、元时德顺军(州)、静宁州之城隍庙建于何处,已无籍可考。明、清以来之静宁隍庙在州署之西(今县工会址),宋、元为二吴王祠,洪武五年(1372)知州欧阳信改建,成化间知州郭增重葺。“正庙明三暗五,寝宫五间,各塑神像……东西廊各七间,绘塑六曹。中门三间,大门三间,傍各有像……轮奂辉煌,炫耀诚一州伟观。”(《静宁州志·重修城隍庙记》)此次葺修,基本上奠定了静宁隍庙的格局。自是而后,踵修者,弘治十二年(1499)有知州阎重,隆兴三年(1569)有知州张世威。有清一代,必然仍有维修,却失于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在绅士杨芳林的主持下,由木工张维堂领工,在大殿前建起卷棚五间,为扩大庙院多容看戏群众,张维堂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将戏楼构架整体前移三步,成为静宁工程技术的佳话。

静宁城隍庙的形制,和兰州隍庙极其相似,只是规模较小,是典型的明代隍庙的格局。坐北向南,是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寝宫、大殿、卯时楼、戏楼、中门、头门及两廓、配殿等组成的建筑群。建筑精美、结构严谨、布局紧凑。如果说静宁文庙以巍峨壮丽取胜,隍庙则以工巧见长。隍庙内不仅有大量精美的神像雕塑,而且有众多的楹联匾额、绘画刺绣、仪仗祭器等珍贵文物

头门临街,为三间木构牌楼,正面上书“城隍庙”三字,背面书“奠安社稷”四字,两侧蹲着两尊1米多高的铁铸狮子。正面街南有青砖雕砌的照壁。照壁两侧竖立着两根5米多高的铁铸旗杆,旗杆上部有方斗,底部有爬着的狮子作为基座,狮子形象威猛,铸工极为精细。逢节日庙会,旗杆上就悬起书有“福佑阿阳”“威灵显应”的红底黑字锦旗。进入大门,两侧为钟鼓楼。楼两层,上下各1间,上层悬钟鼓,东楼榜书“晨钟”,西楼榜书“暮鼓”,楼虽小,但飞檐挑角,结构玲珑。

中门三间,与头门相距十余步,有砖砌的甬道相通,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好大胆敢来见我,快回头莫去害人!”匾额上四个醒目的大字“你也来了”!古人以神道设教,此等语对作恶者的确是当头棒喝。中间一间为人行过道,东西两间各塑骏马一匹,牵马马卒二身(俗称马棚)。马及马卒比真人真马略大,马肌肉丰隆,匀称健美,比例适度,矫健雄壮。东间一马黑色,四蹄着地,作屹立远望状,马与二卒皆神态安逸,俗称入地马,言城隍乘以巡查地府;西间一马白色,前蹄腾空跃起,作疾驰状,二马卒紧挽辔头,奋力向前,似欲止其狂奔,神情激奋紧张。马虽前身腾空,重心却巧妙地落在紧靠马身的二马卒的腿上,使人对塑造者构思的高超赞叹不已。此马俗称上天马,言城隍乘以朝天。进入中门,东西各有一小亭,内塑两尊高大的守门武士像,他们怒目圆睁,肌腱隆起,手执兵器,威风凛凛,给进出者一种凶猛恐怖的感觉。与中门相距十余步,便是娱神的乐楼。这座乐楼结构复杂,是两层木建筑,雕栏画栋,斗拱飞檐,主体上下各七间,中间一间较大,上层为后台,下层为人行过道,前接牌楼,组成隍庙的三门,后接攒尖顶的方形楼,为演出的前台,台口朝北,正对卯时楼与大殿。进入三门,东西两侧还有供看戏用的戏楼各上下四间,有短廓与之相接。

三门之内,为隍庙正院,古木荫翳,殿阁高耸。院正中为卯时楼,说是楼,其实不是楼,而是一座由攒尖顶的六角亭与卷棚顶的敞轩组成的结构玲珑的木构建筑物。之所以叫作卯时楼,意为城隍每日“点卯”(古时官署人员于卯时到职应事,主官点名,叫作“应卯”“点卯”)之所。六角亭与前轩的窗棂雕刻精致,窗纱上的绘画系静宁名画家赵西岩的手笔。每逢庙会则抬城隍的行像至六角亭内“看戏”,轩中则布置桌椅供品和令旗令箭,一派汉官威仪。卯时楼左右有两株两人合抱的古槐,浓荫洒满庭除。绕过卯时楼,就是大殿和殿前的卷棚。大殿明三暗五,悬山屋顶。卷棚五间,紧挨大殿前檐。卷棚内外与大殿门顶,悬满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匾额楹联,大殿正中为“均被仁威”(传为穆禄天书),左为“神目若电”(传为赵为卿书),右为“者地难逃”(传为董霖书),卷棚正中为安维峻所书的“聪明正直”(此匾尚存)。明柱上有张之堉所献的一副长联:“众口能铄金,虽一时颠倒是非,试问剑树刀山,轻易放过谁去?此间唯讲理,看千古循环果报,昭示(‘昭示’二字存疑)神奸巨蠹,等闲莫见我来!”黑底白字,用笔潇洒,柔中含刚,相传书者为天水人。

大殿虽高大,但只能五间,台阶也只一级,那是严格遵照明代营造制度修的(州县衙署也是如此规格)。

大殿内香烟缭绕,神秘森严。正中神龛内城隍神的坐像高约5米左右,金脸,疏眉细目,五绺长须,戴金色纱帽,着紫蟒玉带,威而不猛。龛内侧立的判官、鬼卒(体形较小),形貌可怖。龛旁立着“肃静”“回避”“敕封威灵侯”“静宁州城隍”等四面虎头牌,而龛前地面站立的四尊高约4米的“帅神”(城隍的差役),更使入庙者毛骨悚然,内心懔懔。大殿神龛背面有门可通寝宫。

大殿东西两庑各七间,分塑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像(州县城隍与州县官署对等,州县署有六房,隍庙有六曹)。每间各有主神一尊,侍从鬼卒二尊。主神或和善(吏、礼),或威猛可怖(兵、刑),如刑曹主神青面赤髯,作戟指怒斥状,户曹侍从执簿册,刑曹鬼卒执镣铐刑杖。(www.daowen.com)

大殿前对乐楼,两庑前连戏楼,组成宽大完整的四合庙院,殿阁对峙,画栋飞檐,古槐森森,钟磬回响,壮丽庄严中又有几分神秘色彩。庙院西北角靠大殿山墙,有一三间小殿,内祀城隍座下苏、马二帅神(大殿四帅神的前两尊),俗称“黑爷殿”。东北角有小屋两间住庙倌,旁有小边门可至寝宫。

大殿之后为寝宫,殿堂五间,硬山屋顶,深门浅窗,中间三间装有十二扇朱红大门,前有一间卷顶接檐。东西厢房各四间,皆有柱廊与之相通,曲折有致。庭院不大,除台阶外,全为花圃,中有砖砌的小拱桥(俗称月牙桥)与大殿后门相通。圃中柏树两株,亭亭如盖;牡丹八株,或紫、或白、或朱,花大如盘,清香四溢,品种极为名贵。此外还有探春、连翘、芍药月季、箭竹、萱草、菖蒲之属。入春之后,各种名花次第开放,朱门绣户,曲槛回廊,掩映在竹树花木之间,极为幽雅清静。寝宫意为城隍休憩之所,相当于州县官署的内宅(格局设施皆仿此),所以烧香敬神者以及游人闲汉皆不得进入。

寝宫殿内,正中座上为城隍夫妇的塑像,座前两旁地上塑着四尊侍女,手捧帨盒等物,高大精致的楠木屏风(屏风上皆系名人书画)将东西间分隔开来。东间为城隍的起居室,有书案、琴桌、茶几、棋枰、太师椅等用具,以及书籍笔砚花瓶器玩之类一一具备;床帐、帷幕、衾枕、茵褥,以至于供盥洗用的盆镜巾栉等亦一应俱全。器物皆极精致,布置亦井井有条,一切如官员的内宅。其中一对半圆形雕漆茶几,造型优美、漆工精细,分开可贴墙放置,相合可组成一张圆桌,很是珍贵。这许多器物,都是多年来,人们因许愿还愿而献给城隍神的,每件器物上都写有献者的姓名和年月。西间内停坐城隍的行像,是木雕的,坐在一张精致的楠木座椅上,关节都能活动,可扶起来更衣帽朝靴。平日在寝宫内着红褶子,戴东坡巾。逢庙会和出巡时,则换上紫蟒玉带,戴贴金纱帽,抬至卯时楼,或坐轿至祭祀坛。这里有一对古式衣柜,装着各种衣物,各种旌旗仪仗,伞轿等物也都收藏在寝宫之内。城隍出巡乘坐的轿,是一顶八抬绿呢大轿,广铁轿顶缀以青丝流苏,两侧有大块玻璃窗孔。轿杆是白蜡木的,端直而轻软,弹性极好,八个轿夫踏上步子,轿子则均匀地上下闪动,很有气派。据说这顶轿子是清代一位大员献的,按当时制度,八抬绿呢大轿须督抚以上官员才能乘坐,州县官员只能乘四抬蓝呢轿。静宁城隍乘这样的轿子算是破格了。

城隍庙内总计有殿庑楼轩等各种建筑物共95间(面积不详),塑像44身,铁狮4尊,铁旗杆2根,匾额楹联共30余面(副)。祭器中,有钟1口,鼓1面,铁(铜)磬大小10个,大熏炉1座,大小香炉9个。绣品旗帜之中,有各种帘幕20余幅,遮檐8条,旗帜10余对,万民伞4架,广铁执事12对,各种灯笼10对。阳山川人张世成所献戏箱1个。其他器物如屏风、桌椅、各类器玩陈设等难以细述。以上所述,许多都是珍贵的文物。就以匾额、楹联、屏风、橱窗来说,明清以来静宁的许多书画名家都在此留下了珍贵的墨迹。安维峻书的“聪明正直”不必说了。大殿前那面传为赵为卿所书的“神目若电”四字匾额,字体遒劲峭拔,如金刚怒目,望其字亦令人凛凛然生畏惧心。还有传为董霖所书的“者地难逃”四字,笔势劲健,四字皆向左倾倒,但从整体上看却重心平稳、呼应自然,皆极为人所称道。逢节日庙会,殿庑楼台都要挂上遮檐,旗杆庙门都要悬起旗帜,各门各殿都要挂灯笼。遮檐都与殿庑的前檐一般长,多用整幅红缎(或红布)制成,缀上黑绒大字,富丽堂皇。卯时楼上的遮檐绣着“文王渭水访贤”图,缀以丝线流苏,而寝宫之内的帘幕也都做工精细,形式考究。除庙门旗杆上的两面红底黑字的大旗外,还有各色各样的旌旗,方形的、三角形的、长条的、镶着燕尾边的、缀着流苏的、写着(或绣着)日月龙凤的、写着“福佑阿阳”“陇干保障”等大字的。几柄万民伞很考究,彩缎绣花,缂丝织金,各有特色。除贴着“静宁城隍”“威灵侯”等金字的各式纱灯外,还有陈桂山(工书法,人称陈老夫子)所献的一对玻璃灯,檀木框架雕刻细腻,玻璃上精绘仕女图,锦缎飘带缀以小铃,是难得的工艺品。十二对广铁仪仗,如金瓜、钺斧、朝天镫等,皆铸造精致,配上红漆木柄,出巡时排在轿前,够威风气派的。这些牌匾器物,都留有献者的姓名和年月,有些以街坊村社为序排列姓名,有些则以家族为单位列名,大都是有声望的家长承头,书“某某率男某某、某某,孙某某、某某……敬献”。由于明清以来的静宁名族大姓都给隍庙捐过资,献过器物,这也是研究静宁家族谱系的可靠资料。

民国年间,隍庙多次驻军,颇多破坏。民国三十三年(1944),杨芳林、邓尔恒、胡育英等人组成校董会,利用隍庙庙产和私人捐资,以隍庙为校址,创办“静宁县私立兴文小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静宁县长王汉杰为了“竭尽全力,办好学校”,采取“毁庙兴学”的措施,利用庙宇办学校,要求改建至看不到庙的痕迹。于是,拆掉庙门前的照壁和旗杆,搬走二门的塑马、马卒和武士像(保存在大殿之内)。东西马棚改修为学校传达室与接待室,东西两庑改装门窗,成为四座教室和两间教师办公室(神像泥在夹层墙内)。卷棚也改为一座大教室。除大殿与寝宫中西间而外,其余房屋多被学校利用。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物价飞涨,学校经费困难,经校董会同意,将铁旗杆变卖,维持了学校开支。

1949年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兴文小学。1950年改兴文小学为静宁城关第二小学。1951年,城关二小奉命迁于万寿宫(今教育局址)。县文化馆迁入隍庙前院(以乐楼界),新成立的静宁城关女子小学占隍庙后院。1955年,城关一小、二小合并为城关小学,城关女校又迁入万寿宫,于是隍庙大殿的前半部分由文化馆占用,大殿与寝宫先后由静宁报社和县广播站占用。1958年的大破封建迷信活动中,隍庙中的塑像全部被毁,卯时楼亦被拆除。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馆、广播站、招待所三家单位拆除了隍庙的所有建筑物(仅余下半截乐楼,1990年塌毁),至此,隍庙的建筑文物以及花木荡然无存。

这里还应一提的是:新街下庙有三尊楠木千手菩萨像——观音、势至、接引,是清代慕天颜由江南带来的。像高五尺,全部贴金,坐于莲花座上,面容端庄秀丽、姿态极其优美。1958年被送至文化馆保存。三忠祠有左宗棠写的“威宣戎索”四字匾额,红底金字,书有左氏的全衔,亦被送至文化馆。可以这样说,隍庙的毁坏,是对静宁文物的一次集中摧毁,其损失价值是难以用数字统计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