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静宁文庙,历史悠久,宏伟建筑,曾招待苏联援华队

静宁文庙,历史悠久,宏伟建筑,曾招待苏联援华队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洪武六年,知州欧阳信在战乱之后,为静宁“重开草昧”,在州城西北创建文庙,天顺三年郭增任知州时,予以鼎新。此即保留至今之静宁文庙。这座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成殿、戟门、棂星门为主体的建筑群,占地面积共约18706平方米,是标准的明代文庙形制,人称“规制弘敞,甲于西陲”。抗日战争初期,为接待苏联援华车队,文庙被用作招待所。

静宁文庙,历史悠久,宏伟建筑,曾招待苏联援华队

赵宗理

静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古时城垣宏伟,商旅云集,市内街道宽广整齐,店铺鳞次栉比,牌坊、街楼、庙宇处处可见。据记载,1949年以前,庙宇祠坛共40多处,其中结构独特、造型优美、富丽堂皇、高大弘敞者莫过于文庙。

静宁文庙创建较早,史载: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二月,诏“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时任天宠(字清叔,曹州定陶人,明昌二年进士)为威戎令(德顺州属县之一),“县故堡寨,无文庙学舍”,于是“天宠以废署建”。静宁县城时为德顺州治所,当早有文庙学宫,惜史料残缺,今已无所稽考。明洪武六年(1373),知州欧阳信在战乱之后,为静宁“重开草昧”,在州城西北创建文庙(为以后紫极观址),天顺三年(1459)郭增任知州时,予以鼎新。但这座文庙,前庙后学,“殿与堂俱三楹”,规模较小。嘉靖二十一年(1543),知州李必敷、李时中以其倾圮陋隘,相继报请上级批准,集工迁学庙于城东南,扩大规模,“增至七楹”,“东为庙,西为学”,“殿与戟门金碧辉煌,庙门与庑与启圣祠朱紫烜朗,而泮池与阶墀与名宦、乡贤祠咸鼎新焉。”此即保留至今之静宁文庙(今静宁一中址)。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知州董守义(字喻之,镶白旗入)不惜千金,又加以整修,这次整修全面彻底,历时四载(1692—1695)才告成功。整修后“丹垩焕采,栋宇流辉,严严翼翼,过者起肃”。这座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成殿、戟门、棂星门为主体的建筑群,占地面积共约18706平方米,是标准的明代文庙形制,人称“规制弘敞,甲于西陲”。自二李始建至今历时448载,自董公重修至今亦已296年,其间经历了5次7级以上大地震,其主体建筑均巍然屹立。当年庙门南向,开在通化后街东端,庙西为州儒学,东为启圣祠,其后则与节孝祠、昭忠祠相连(此二祠坐南向北,门开在东街)。因系庙、学所在地,群众称后街的这段为“黉学”,距庙门左右各数十步,当街耸立着两座高大的牌坊,为斗拱飞檐的木构建筑,东边的前后榜书为“垂宪万世”和“删述六经”,西边的为“德配天地”和“道冠古今”。庙门左右为两列高4米,长约20多米的朱红看墙,俗称八字墙。看墙两侧还镶嵌着用砖雕刻的森严的敕令:“圣旨:凡官民人等经过者皆下车马。”

棂星门(庙门)是一座气派庄严的牌坊门楼,高耸在宽敞的台阶上,上书斗大的四字“先师庙门”。据说庙门和牌坊上的大字是从曲阜孔庙临摹来的,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手笔,显得雍容华贵、圆转遒丽,为圣庙增色添彩。庙门平日紧闭,不逢大典从不打开。据说只有状元祭祀方可敞开,让其从正门直入,以示优礼。庙门左右东西两侧又建有两个小牌坊门,人称“雁翅坊”,为官吏士民出入之处。庙门对面是一座高约6米,长约12米的大照壁。当行人穿过当街牌坊,步入庙区,一派肃穆幽静,及至仰望巍峨的庙门,则“高山仰止”之情油然而生。

步入庙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半圆形的“泮池”和其上砖砌的结构玲珑的拱桥(俗称“月牙池”“月牙桥”)。庙院开阔,再前行数十步,方到戟门。戟门五楹,歇山屋顶,前后各有四根朱红明柱,托起斗拱飞檐,气魄极为雄伟。两侧有耳尾,为名宦祠与乡贤祠。通过戟门即见大成殿耸立在正北阶墀之上。大成殿七开间,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歇山屋顶,碧瓦雕甍,画栋飞檐,前檐6根粗大明柱,配以匾额楹联,壮丽而堂皇。殿前供祭祀的阶墀面积约200平方米,围以石柱栏杆,前有九级台阶可登而上。殿侧的耳尾与东西两庑相连,前接戟门耳尾,组成一完整的四合院。东西庑各12间,檐下各有相互对应的12根明柱,形成两条长廊。其接耳尾处都留有侧门,东通启圣祠,西通儒学,北通昭忠祠与节孝祠。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完整和谐,主次分明,造型优美。庭中古木森森,幽静肃穆。(www.daowen.com)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帝王皆有封谥,殊荣极高。大成殿孔子牌位,高1.2米左右,朱地贴金字,书“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周围饰以贴金镂刻图案,置于雕刻精致的须弥座上。四配牌位形制较小,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孔子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十哲为: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十哲牌位又较小,然皆有须弥座与雕刻纹饰。大成殿内孔子南向,后悬大幅半身画像,前供牌位;四配十哲皆依次东西向。两庑从祀者,首先为十哲以下的及门弟子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等62人,称先贤某某。木主红底黄字,无须弥座与边饰。其次为历代名儒,有先秦的左丘明公羊高、毂梁赤、荀况、万章(孟子弟子)等;有汉代的伏胜、高堂生、孔安国董仲舒等;有隋唐的王通、韩愈柳宗元等;有宋代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等;有明代的王守仁、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史可法等;有清代的颜元等。这些从祀者,历朝皆有变更增加,明以前皆称先儒某某,明崇祯以后对左丘明及周、程、张、朱等改称先贤,位在七十子之下,汉唐诸儒之上。明初从祀者共91人,后增至96人,清代增至100多人。其木主之形制与先贤同。孔子之祖父、父母之牌位则祀于启圣祠中。

孔庙每年春秋二祭,由儒学学正主持。庙内名贵的祭器甚多,但今已荡然无存。据民国十六年(1927)统计尚有:黄琉璃笾豆40个,绿琉璃大鼎1座,绿琉璃香炉3座,铁钟1座,铁罄(高8寸、座长1尺)1个,铜笾豆16个,铜牲尊1对,铜牲爵108只。

民国时,先在儒学内设模范小学,在启圣祠(后名圣崇祠)中设教育局。文庙西庑在民国九年(1920)地震时倒塌,后由地方绅士王曜南先生倡导补修完好。以后多次驻扎军队,泮池及庙内碑碣、匾额皆遭破坏。抗日战争初期,为接待苏联援华车队,文庙被用作招待所(门开在东街昭忠祠)。民国三十一年(1942),招待所停办后,八战区后勤部要占用作军粮仓库,多亏王尔全先生多方奔走交涉方才作罢,此时静宁中学已在前一年(1941)成立,于是儒学、文庙、启圣祠、节孝祠、昭忠祠皆划归静宁中学。先师庙门改建为校门,戟门改建为办公室,两庑改建为教室,大成殿改作礼堂(各种牌位皆集中在内)。

1960年,拆去了庙门东西的两座牌坊和大成殿前的阶墀。“文革”期间,以反“四旧”为名打掉了戟门挑角上的鳌头。接着一中改为“五七红专学校”,校门移至东街,封闭了后街的校门,拆去了雁翅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