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静宁县城概述及历史沿革

静宁县城概述及历史沿革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宗理静宁县城位于县境东北部,葫芦河与南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明洪武初,因人口耗减,静宁州城减去外城,只留内城,城周五里75步。城内有东西走向的正街一条,以州署为中心,分称东街、中街、西街。清末历经灾荒兵资,宣统二年,州城人口减为997户,6191人。仓库,在州城西北,明成化中赐名“广丰仓”,设大使一员专管。其制度为临近各州县之冠。民国三十八年春,静宁县城有中学1所,完小3所、初小3所。

静宁县城概述及历史沿革

赵宗理

静宁县城位于县境东北部,葫芦河与南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东经105°43′、北纬35°31′,面积2.98平方公里。始建于北宋,原名外底堡,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置陇干县,并迁德顺军于此。陇干,意为陇水之干;德顺,取“王德服顺”之意。此后历金、元、明、清以迄民国于今,一直为州、县治所在地。

城池的修筑,起始于宋,德顺军为当时的军事重镇,金时又升为州,想其规模当很可观,但因资料散佚,元代以前的历史已不可考。明洪武初,因人口耗减,静宁州城减去外城,只留内城,城周五里75步(约2616.63米)。后因州民聚处日繁,多次增筑,多次修补,至清乾隆年间,州城有内外两重。内城周五里一分,十三丈四尺,池深一丈八尺,有三座城门:东曰“迎春门”,外通东月城稍门;西曰“饯晖门”,外有西月城夹城门;南曰“向离门”,外有南月城夹城门。三门皆有城楼,北城无门,但也建有城楼以供守望。此外,四隅各有小楼一座,以相呼应。外郭城高十二丈八尺,城基三丈,周十里有余,东关、西关、南关皆包裹外城之内。东、西、南皆有门与内城相通:东关有“东稍门”“南便门”“北便门”,西关有“戢宁门”,南关有“保障门”和“南关稍门”,城南有“新城门”以通“向离门”。内城外郭,相为表里,雉堞严整,戍楼耸峙,堪称山外坚城。

三关三街的格局,明代已经形成。由东稍门至东门(迎春门)为东关,中途有向北小巷名北巷子,通北便门,向南小巷名南巷子,通南便门。城内有东西走向的正街一条,以州署为中心,分称东街、中街、西街。由东门至州署为东街。甫入东门,南侧有黉学巷与另一东西走向的通化后街相接,北侧有永福巷(俗称销银巷)与东西走向的北街相连,至州署前有南北走向的衙门巷通通化后街与新街,以达向离门。由州署至二天门巷口折而南向,至十字巷口为中街,二天门巷北通北街,十字巷接通化后街街尾连通化新街。由十字巷口折而至西门(饯晖门)一段为西街,有站院巷接北街街尾,临近西门有南向普陀巷连通化新街街尾。出西门数十步,南向至保障门复前至南关稍门为南关;北向至戢宁门为西关。时静宁民居多为土木平房,但永福巷口、衙门巷南北口、十字巷南口、站院巷口皆建有两层楼阁,下可通人,上以祀神兼供瞭望。中街转弯处亦建面东楼阁,俗称灵官殿,与东门楼相对。故入州城则绿杨夹道,铺面齐整,时有楼台掩映,牌坊高耸,缀以楹联榜书,颇有“文华之地”之感。乾隆十一年(1746),州城1666户,13366人。州城每日有集,牲畜市在东关,粮市在通化街、北街,过客店主要在西关,褐布店主要在西街,盐店、杂货店在中、东街。清末历经灾荒兵资,宣统二年(1910),州城人口减为997户,6191人(包括城内和附城居民)。

仓库,在州城西北(今农机公司址),明成化中赐名“广丰仓”,设大使一员专管。弘治中改为州仓。清康熙中,知州董守义增修30间,以后知州丁克成增修20间,黄廷钰又增修9间,杨国瓒增修90间。乾隆十一年(1746),共新旧仓149间,储常平粮3.4万多石。

泾阳驿,明置,在州署东北(今公安局址),内有官署,有牛马王祠,有狱、递运所各一所。清初裁员署废,驿归州。

养济院,旧在州治东,故泾阳驿巷,久已颓废。清乾隆年间,州牧王烜迁于城东北,共建房12间,可收养孤贫30余名。

州城较宏伟的建筑,官署学宫而外,则为寺庙。清乾隆年间,州城内外有文庙、清真寺、名宦祠、乡贤祠、崇圣祠、紫极观、社稷坛、三将军祠、城隍庙、关帝庙、节孝祠、乱石庙、药王洞等,共46处,其中以文庙最为宏伟壮观。元代文庙在州治西北,明知州欧阳信、史信、郭增都曾补修。嘉靖间知州李必敷、李时中纠工迁于州城东南(今县一中址),清顺治中,知州李明圣重修,康熙中知州董守义又捐资重修,七载告成,焕然一新:文庙正殿七楹,左右厢房与戟门相接。戟门左右为名宦、乡贤祠,戟门前有半月形水池名“泮池”,池西一门通学宫明伦堂,东一门通崇圣宫,池前为棂星门,门外列雁翅坊。其制度为临近各州县之冠。此外,如城隍庙、紫极观、关帝庙、清真寺等,也都占地面积大,殿宇宏伟壮丽,布局严整有序,飞檐画栋、巍峨壮观。(www.daowen.com)

民国时期,外郭城年久失修,已成颓垣断壁,失去其防御作用;内城西门之城墙城楼也在民国九年(1920)大地震时全部塌陷,后经邑人杨芳林两次督工修补,内城基本恢复旧观,唯四隅楼仅存东南角一座。县城街巷依旧保持清代的格局,但屡遭地震兵燹,道路狭窄不平,房屋陈旧残破,呈现出萧索景象。

州署在民国肇始改为县衙门,警察局、劝学所(后改为教育局)、邮政局、电报局、图书馆、卫生院等各类机构相继设立,各类学校也陆续创办。先是州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一小学校。以后在泾阳驿旧址办了贞静园女子小学,在站院圆觉寺办了站院回民小学。在旧学宫办了模范小学,在治平寺、关帝庙办了万寿宫小学,后模范小学并入万寿宫小学,成为城关第二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在学宫、文庙、崇圣宫、忠义祠、节孝祠旧址创办静宁中学。民国三十三年(1944),在城隍庙又办了私立兴文小学。民国三十八年(1949)春,静宁县城有中学1所,完小3所、初小3所(东关初小址设八蜡庙)。

各类店铺仍集中在东、中、西这条正街上。农贸市场在南关十字,牧畜市场在东关,客店主要分布在南关和衙门巷。新后街和北街仍系背街,为居民区,北街和站院巷聚居回民。民国三十三年(1944),城关镇1644户,8075人。

工业、手工业主要有火柴、铸造、银饰加工、酿酒、织褐等。民国八年(1919),城内就有“中和火柴公司”,后因失火停业。民国九年(1920),西关有铸造厂(时称“炉院”)。另有“浚源昌”“庆亨泰”等4家酿酒烧房和4家加工出售银器首饰的银匠铺,1家小型织售褐布的店铺。

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县城有杂货铺30余家,主要字号有“长春源”“天心德”“自立西”“锡福隆”等。有布店2家,有经销糕点、酱菜的“积庆源”“积庆德”(前店后厂)。有经销书籍、文具兼营石印业务的“相记书局”。饭馆有“赞美居”“醉月楼”等4家。有“永和堂”“永和西”“德和堂”“福寿堂”“天顺生”“万兴堂”“天和堂”等7家经营中药的药铺。另有西医诊所“陇右医院”和“道德药房”“仁寿药房”,以后又有“惠仁药房”。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县城有大小经商户279家。

地方风味的小吃摊点,集中摆设在衙门口和南关十字。有冯芝兰家的锅盔,冯虎儿家的油酥馍、水晶包子,何大师家的椽头干粮儿,郭家的油饼,义盛老的芝麻饼,仓门马家的面片,西门口回民马国元家的羊肉泡馍,刘家的杏儿茶,北街回民马家的五香羊肉,沙家的油糕,新街江起的凉粉,新街李步瀛家的黄酒、醪糟、甜醅、饴糖等。

旧有的坛庙寺观,民国年间,有的改办为学校;有的被机关占用,如国民党县党部占用“山陕会馆”;有的被驻军拆毁,如紫极观、文昌祠;有的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但相当一部分在抗日战争期间与四城门楼一起被改作军粮仓库。如高台寺、关帝庙、玄帝祠、火神庙、准提庵、牛马王祠等。故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尚保留完好的寺庙,城内仅有清真寺与雷祖庙,文庙、隍庙虽改为学校,但主体建筑仍然完好;城郊有三将军祠、八蜡庙、社稷坛、东岳庙、龙神庙(西关);五台山有龙王庙、乱石庙、药王洞、娘娘庙等;文屏山有娘娘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